近日,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的《超长深埋高风险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高烈度区高陡边坡抗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分别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雅(安)康(定)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项目获第二十届第一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截至目前,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省级奖45项、国际大奖5项,主编并获批发布行业标准2部、地方标准55部。获奖的背后,与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息息相关。这些成就,不仅是我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十四五”建设交通强省的关键支撑。
制度引领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省在迈向“蜀道畅”的历史征程中,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从体系制度规划上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注入“源动力”。颁布出台了《四川省“十四五”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标准化规划》《四川数字交通总体框架》《四川省“十四五”数字交通规划》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指导行业有序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交通建设。
出台《四川省交通运输科技自筹经费厅立项目管理办法》《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加快构建“多方筹资、政府立项、院企研发、成果共享”的科技发展新格局。5年来,组织厅属科研机构和省属交通骨干企业积极申报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累计获批9项,争取研究经费1140万元;引导企业自筹经费开展科技研发,支持企业申报厅自筹科研项目41项,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8906万元。
平台建设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2022年底,四川建成全国首个政府主导、企业联盟的交通运输领域“双碳”技术创新平台——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并将其纳入天府永兴实验室。目前,全省已拥有4个部行业研发中心,9个省级科研平台,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形成“部级+省级”的科研平台体系。
不仅搭建高平台,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加快“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团队的培育和引进,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大师工作室”6个,省部级各类科技人才57人。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家,企业年研发投入超过7亿元。蜀道集团牵头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公路交通系统全息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及应用示范》成功获科技部立项,实现首次由省属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2022年,“川藏公路博物馆”荣膺第二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成为四川交通运输行业首次入选的“国字号”科普基地,四川交通科普品牌更亮。
应用创新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的加持,为行业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研发任务、防灾减灾、安全应急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我省首创钢管混凝土桥梁建设成套技术,建成了世界第一座超500米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合江长江一桥和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并在全国推广建成桥梁500余座。高寒高海拔超长隧道建设运营关键技术,攻克了公路隧道建设、隧道群防灾救援等世界级难题,为青藏高原地区国家战略大通道提供了技术储备,荣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十大技术突破”称号。山区公路抗震减灾技术填补了国内桥梁抗震领域的技术空白,提高了震区公路和隧道的抗震能力。
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中,基于“BIM+GIS”技术研发的“经天路图”勘察采集产品,让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前线的“数字化侦察兵”,快速收集灾情数据,提高灾情调查效率20%,提高灾情数据分析与统计效率80%。
在服务绿色交通发展方面,科技创新同样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交通+风”“交通+水”实现隧道运营节电,“交通+光”实现绿电自给,攀大高速建成全国首个“交通全场景友好型”分布式光储项目。
数字技术
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截至2022年底,全省平安智慧高速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创新探索车路协同应用,为出行者提供高质量出行信息服务。在成都北门汽车站、新南门车站等车站实现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刷脸”检票乘车,极大提升了检票通行效率和乘客体验感。
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利企便民,统建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依托该系统建成四川省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应用,实现“智能审批、秒批秒办、电子亮证、线上核验”。全省交通运输行业22类证照生成电子证照271万张,10类电子证照实现电子证照亮证应用和全国范围内实时共享。19个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即时办”。
全国首创巡游出租车司机小秘书App,运用出租车订单及运行轨迹数据分析重点区域缺车情况,并推送驾驶员缺车区域信息,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驾驶员收入,实现出租车运力资源动态调度。
四川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行业发展的动力澎湃,冲向蜀道畅的历史脚步强劲有力。
编辑:廖芊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