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运力申报主体如何界定?新建、购买、引入、光租等行为如何界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如何申报?……10月17日,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政策宣讲团在泸州港开展水运扶持政策宣讲活动时,会上各航运企业纷纷举手询问方案相关事宜,现场氛围相当活跃,航运企业有来自央企驻川代表企业,也有本地国有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他们分别结合自身企业发展所遇困境和省级补贴政策提出详细咨询。例如,“港口集装箱补贴条件是什么?”港口集装箱补贴范围是水运运进(出)港口装卸的集装箱重箱量。港口所在市州当年度全市完成集装箱运输重箱量比2022年以来(含2022年)最高年度完成量实现增量,可以申请港口集装箱增量奖励。同一市内港口间运输集装箱不纳入补助,集装箱空箱不纳入补助,外贸集装箱重箱量不纳入补助。已申报享受同类财政补贴政策的不予叠加补助,铁水联运集装箱增量只能申请铁水联运增量奖励。宣讲会上专业人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本次宣讲会就《四川省扶持内河水运发展“以奖代补”实施方案》为来自泸州、宜宾、乐山、广元等8个市(州)的交通运输局、航务海事机构及60余家省内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在川从事水路运输业务的省外航运企业、航运协会、船舶管理公司、物流企业,围绕水运扶持政策的发展目标、补助内容、申请条件、组织申报等开展政策宣讲,并就企业关心的补助范围、奖励标准、申报流程等问题进行了答疑。此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省财政厅已印发《方案》,对围绕支持船舶运力发展和运输结构调整,明确了将对大力发展大宗物资中长途水路运输、“公(铁)转水”运输、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市(州)给予奖励。
《方案》指出,船舶运力奖励标准是指从事长江干线(含金沙江)、嘉陵江和岷江运输的标准船舶分别给予新建奖励100万元/艘、75万元/艘,购买奖励50万元/艘、40万元/艘;“公(铁)转水”奖励标准是中长途大宗货物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较基准年以来的最高完成量的增长量分别按照10元/吨、100元/万吨公里进行奖励;港口集装箱奖励标准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较基准年以来的最高完成量的增长量按照500元/标箱进行奖励;铁水联运奖励标准是港口铁水联运集装箱吞吐量较基准年以来的最高完成量的增长量按照500元/标箱进行奖励;集装箱班轮航线奖励标准是泸州港、宜宾港新开或增开集装箱班轮航班按照8万元/往返航次进行奖励,广元港、南充港、广安港开行至长江干线港口的集装箱航班分别按照8万元/往返航次、5万元/往返航次、4万元/往返航次进行奖励。
据悉,这是近年来四川首个支持水路运输发展的专项政策。扶持政策从船舶运力增长到运输结构调整多方面进行奖补,既有运力奖励,又有中长途货运量、周转量增量奖励,既有港口集装箱增量、铁水联运增量奖励,又有集装箱班轮航线奖励,覆盖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也体现了四川“水运振兴”的决心。”
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排放小的明显优势,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而四川作为交通发展大省,现有内河通航河流176条,通航里程10811公里,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1892公里,港口千吨级泊位42个,港口吞吐能力10392万吨,四川水运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受制于航道、运力等因素,水路运输发展水平不高。从运量上看,2022年,全省水运货运量约6049万吨,货物周转量275.6亿吨公里,分别占综合交通运输的3.39%和9%。从结构上看,水上运输货物种类多为矿建材料(砂石)、干散货等短途运输,对产业发展支持作用不明显,水路运输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中的短板和弱项。因此出台《方案》政策,为做好全省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建设水运大省,促进水运实现重点突破。
四川港投川南港务泸州港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周海对笔者讲述了他对这一方案政策的看法。“今年1-9月,我们泸州港完成外贸集装箱4.68万标箱。同比增长9%;外贸货物主要为机械设备、化工原料、粮食等,主要发往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和瑞典、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畅达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方案》政策的出台,对我们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多式联运、航线规划发展的补贴无疑是一大好消息,它可以极大的推动港口基础业务量的增长,降低了四川乃至西南部分地区水运物流的运输成本,并把以前受到价格变动的部分业务量再次吸引回来,从而助力四川地区水运市场活跃度。”
宣讲会解答航运企业疑问的同时,在场的航运企业代表也为四川水运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开拓发展的思路,比如轮船经营公司讲到,“该政策能刺激四川区域水运发展,增强航运企业投资信心。但是要真正做好水运,好的政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地市州做好配合。”其他航运企业代表也提出“川货川港川船运”、“适当调整运输航线补贴计算方法”、“降低中长途运输里程计算标准”等等建议。
会后,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还与相关市(州)交通运输局和航务海事机构就贯彻落实扶持政策、推动出台配套政策、制定实施细则等方面开展座谈研讨。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