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车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

2024-10-28 16:06:14 来源:四川交通 作者:吴妍妍 朱姜郦 邓波 -标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位于我国第一、第二阶梯过渡带,地势起伏巨大,东西高差达几千米。高山深谷围筑起一道道天然屏障,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物产和多样的美景,但也让交通成为了千年难题。

近30年来,四川省交通人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一道道深谷,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的建设畅通了经济发展的动脉,也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如今,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成为国内继广东、云南之后第三个高速公路里程破万公里的省份。高速公路从平原延伸至盆周山区、从内地延伸至三州地区,实现21个市州高速公路全覆盖,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达到33条,146个县实现高速公路通达覆盖。四川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显著提升了全省公路网整体技术水平,改善了全省交通条件,同时在实现全省由“蜀道难”到“蜀道通”并迈向“蜀道畅”的历史性跨越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省落地生根,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进程中扮演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

创新举措 投资高位运行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省开始建设高速公路。回顾高速公路投融资历史,四川省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和有效方法,促进了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

1993年5月1日,四川省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都至简阳段59公里建成通车,四川省进入高速公路“元年”。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行国际竞标和按“菲迪克”条款进行工程监理的大型公路建设项目。

2000年年底,成渝高速公路、成绵高速公路、成乐高速公路、成雅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隆纳高速公路、广邻高速公路等组成了四川省第一批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其中,成都至绵阳高速公路是四川省第一条以招商方式、公私共同投资修建的高速公路。

随着建设规模的增加,单一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和单一地依靠交投集团作为建设实体实施高速公路建设的模式,严重制约四川省高速公路的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省政府同意实施吸引民间资金进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政策。同年9月,省交通厅与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乐宜高速公路BOT投资合同,乐宜高速公路成为四川省首条BOT模式招商成功的高速公路,为后续加快引资建设高速公路提供了经验。

近年来,四川省交通始终秉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理念,全面开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市场,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含BOT)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高速公路建设。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成功招商高速公路项目90个,总里程8963公里,引进社会投资约1.32万亿元,是全国高速公路招商项目最多、招商里程最长、招商金额最大、引入社会资本最广的省份,四川省交通担当了全省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的“排头兵”。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进一步创新,推进了高速公路BOT项目、高原山区地方道路项目、地方公路代建项目等招商模式,破解高原山区国省干线公路融资难题,引导社会资本向落后地区、出川通道、高原山区地方道路聚集。省交通运输厅坚持主动精准服务,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今年6月,省交通运输厅召开全省高速公路招商工作座谈会,共推出成都至峨眉山高速公路、川主寺至汶川段高速公路、金口河至西昌高速公路等36个高速公路项目,向省内外、行业内外广大实力雄厚、筹融资能力强的投资人代表发出邀请,积极参与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科技发力 持续勇攀高峰

四川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之路,就是科技创新的探索之路。从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等级公路路堤软基处理试验研究,到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万县长江大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再到目前的久马高速公路高原生态环保科技示范工程,四川省交通人用创新托举起了全省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进藏生命通道雅康高速公路、公路建设“地质博物馆”沿江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也在四川省交通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座科技丰碑。

1990年9月25日,四川省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开工。施工线上,来自五湖四海的3万名筑路大军战酷暑、冒严寒,架桥梁、打隧道,沐风栉雨、奋战不息。毫无高速公路建设经验的建设者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参加过龙泉山隧道设计工作的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玉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道:“设计这条隧道时,我们没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可依,没有公路隧道设计经验可借鉴,设计小组仅有3人。为了做好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我零基础跨界自学《道路照明》,自己编制照明计算程序,最终独自完成了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这让我印象深刻。”

有了成渝高速公路这个良好的开局,四川省交通人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攻克了高原山区交通建设“地形地质极其复杂、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工程施工极其困难”的世界性难题,形成了钢管混凝土桥梁建造、高寒高海拔超长隧道建设运营、高烈度艰险山区公路建设抗震减灾等系列领先技术,有力支撑了雅西、雅康、汶马高速公路以及雀儿山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施工能力全面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理念创新,高速公路跃进深山高原。雅西高速公路石棉至拖乌山北坡路段,直线距离仅40公里,需要爬坡的高差达到1518米。四川省交通人首次创新性地将螺旋楼梯原理运用到高速公路设计中,在干海子和铁寨子两处采用连续双螺旋展线方法,既有效地解决了短距离内高差急剧变化的难题,又巧妙地避开了两条断裂带,绕过了古滑坡地质灾害、季节性冰冻带和自然保护区的预留动物通道。两个螺旋将路线的展线长度增长了近10公里,将全段平均纵坡降到了2.97%,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实现了30分钟行驶51公里,爬上500层楼高的总体目标。

材料和结构创新,铸就云端之桥。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大桥是世界上首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梁桥,该桥上部、下部全部采用钢管混凝土构件形成结构体系,桥墩、盖梁和主梁不需要一块模板,便可完成安装、架设和混凝土浇筑成型。与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梁相比,上部结构减轻自重约50%,减少混凝土近10万立方米,约占总用量的60%,且减少钢材用量约4500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指标。雅康高速公路主跨1100米的兴康大渡河特大桥,设计首次提出了波腹板组合横梁新结构,不仅重量轻、施工简便,同时利用抗弯承载能力高、水平抗剪能力较弱的结构传力行为,成功攻克了9度地震区、大跨悬索桥索塔横梁抗震技术难题。

道法自然,破解川西地区隧道运营难题。雅西高速公路泥巴山隧道首创了“自然风利用技术”,通过设置地下风机房“节能风道”,利用四川盆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在隧道内形成的大风流自然风,顺势而为,合理充分利用,减少机械通风,降低运营成本。该项创新为隧道的建设和运营节能40%以上。被誉为“川藏第一隧”的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全长13.4公里,设计团队充分运用开拓性思维,既成功利用了“风”,又进一步做足了“水”的文章,在世界上首次将水电和隧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行业节能减排开创了新思路。

近年来,四川省交通低碳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不断加快,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由政府主导、企业联盟的交通运输领域“双碳”技术创新平台——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建成并纳入天府永兴实验室;围绕“设计减碳、建设降碳、运营节碳”三大研发方向开展技术研发,一批原创性成果用于工程建设和运营实践;依托车路协同交通强国试点,支撑成宜高速公路建成全国首条全要素覆盖的智慧高速公路示范路段,实现公众出行、项目运营和行业监管的智慧化变革,全省累计推广建设平安智慧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成绵扩容等项目运用“BIM+GIS”技术,实现设计施工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

管理提质 舒适便捷启程

随着高速路网的不断完善,四川省交通紧紧围绕“设施数字化、养护专业化、管理现代化、运行高效化、服务优质化”的发展方向,出台系列养护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管养决策体系,持续推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高速公路平均PQI(路面技术状况指数)达93,一、二类桥隧比例达99%,无四、五类桥梁隧道,优等路率达90%。“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国检排全国第十名,较“十二五”排名上升8位,为全国进步最大省份。2016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一路四方”(高速公路营运公司、交通执法、高速交警、地方政府)联动工作机制,提升高速公路综合治理能力,破解高速公路管理难点症结,并在全国率先实施视线诱导工程,推广雨雾天气行车安全诱导系统。

司乘人员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体验也在显著提升。围绕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四川省通过开展主题服务区建设、厕所革命、充电基础设施完善和“暖心之家”建设等,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截至目前,四川省共打造完成12对主题服务区,围绕“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主题,发掘四川省旅游资源,结合“服务区+旅游”模式,植入特色文化,提升消费体验。

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务区全面融合大熊猫和318国道等主题元素,被评选为全国高速公路旅游主题服务区,成为全国首个大熊猫主题文化服务区和318国道景观大道入藏门户的桥头堡。纳黔高速公路叙永服务区苗族文化主题、宜叙高速公路蜀南竹海服务区竹文化主题、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成都西服务区商业主题、遂广高速公路飞龙服务区樱花主题、泸黄高速公路西昌服务区彝族文化主题等主题特色亮点纷呈,服务区不再只是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如厕、加油等基本服务,而是晋级为空间品质完善、消费场景多样,集休闲、购物、旅游、娱乐、运动等一体的网红打卡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绿色生活用能所盼所需。截至2024年6月,四川省已有173对服务区(含5对停车区)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已建成充电桩超过1800个、充电停车位2700余个,总体服务能力超过19万千瓦,已建成的服务区充电站之间最大距离66公里、最小距离19公里,覆盖全省21个市(州),实现全路段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

积极引入大功率充电、智能化新技术。目前,四川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全部完成快充桩升级改造。雅康高速公路天全、广泸高速公路飞龙、汶马高速公路理县等20对服务区先行先试,布局建设华为、理想等品牌超充设备,全省超充设备服务区占比已达11.7%。成资渝高速公路乐至南、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成都东、蓉丽高速公路罗城服务区等6对服务区建有新能源汽车换电站,以满足不同新能源车主能源补给需求。成万高速公路彭州服务区试点建成全省首家“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实现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通过近几年的增桩扩建工作,四川省已经可以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在省内高速公路上的充电需求。

聚焦解决货车司机急难愁盼问题,四川省加快建章立制,统筹规划布局,完善实惠服务,在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司机之家”升级版,货车司机党群服务阵地——“暖心之家”。

按照规划,四川省共布局16处“暖心之家”,主要分布在成巴高速公路、成自泸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乐自高速公路、雅西高速公路、成宜高速公路、广陕高速公路、纳黔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达陕高速公路、久马高速公路等进出川通道或货车流量较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截至2024年6月,全省高速公路已在广陕高速公路中子、成德南高速公路金堂等12处服务区建成投运“暖心之家”,其中A类暖心之家5处、B类暖心之家7处。自2021年12月全省首家“暖心之家”成德南高速公路金堂服务区“暖心之家”建成投运以来,四川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暖心之家”累计为货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提供服务超过10.2万人次,获得好评留言超过4万条,“蜀道畅”智慧党建平台打卡超过5万条,开展党建相关活动200余次,累计超过8000人次参与其中。

如今,雅江县的深山精灵——松茸,通过雅西高速公路,当天就能出现在成都市民的餐桌上;马尔康城里的虫草,在汶马高速公路通车后,销量大增,助力当地致富增收;遂宁射洪的特色菊花、各类精品蔬菜和水果通过遂德高速公路驰往各地……高速公路的通达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

按照《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2022—2035年)》,四川将布局形成“20、13、13”网(20条成都放射线、13条纵线、13条横线、4条环线和44条联络线),总规模2万公里。“20、13、13”高速公路网重点突出“强化主轴、密实两翼、畅通三带、联动三州”。

展望2035年,四川省将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服务均衡、衔接顺畅、安全可靠的省域高速公路网络。届时,川渝互动更加便捷,内外通道更加顺畅,节点覆盖更加广泛,综合衔接更加充分,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实现成渝区域一体融合、省会极核多路放射、两翼三带互联互通、地市县域全面连通的省域高速公路网络。四川省正迈着有力的步伐跑入下一个“高速时代”。

编辑:李源源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