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凿岩台车的轰鸣声,由蜀道集团投资建设的西(昌)宁(南)高速公路项目隧道掘进里程突破50公里,标志着工程建设进入稳步推进的新阶段。
西宁高速公路是全国唯一全线抗震设防Ⅸ级的高速公路,每一米掘进都需与断裂带、涌水、塌方搏斗,17座隧道串联起西昌至宁南之间105公里的天险,而50公里的突破,恰似一首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叙事诗——冰冷的钢钎与滚烫的汗水,在这里碰撞出时代的回响;科技的精度与血肉之躯的热度,在破碎岩层中书写奇迹。
攻坚克难 鏖战破碎岩层
西宁高速公路沿线的岩层如“破碎的千层酥”,V级围岩占比85%以上的隧道比比皆是。大箐隧道以250米的进出口高差成为“世界之最”,720米的埋深下,单日涌水量曾达1.3万立方米。塌腔与涌水是该隧道在建设进程中难以逾越的险障,时刻以极端复杂的状况,向建设者发起艰巨的挑战。
在干田坝隧道的攻坚中,建设者经常与时间赛跑:浅埋偏压段反压回填,桥隧近接区实施动态支护调整,断裂带上的每一米掘进都需反复论证……工人们实行三班轮换,汗水与机械轰鸣交织成常态,有人戏称隧道掌子面是“用生命丈量的刻度”。
智慧建造 织就安全守护网
在西宁高速公路的隧道建设中,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一张守护建设者生命的“智慧之网”。工人们佩戴的智能安全帽成为关键工序带班检查的“第三只眼”;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隧道穿上了“数字盔甲”,精准控制二衬厚度;形变监测雷达持续扫描初支位移,为破碎地质装上预警雷达;清污分流系统与水质监测预警模块联动,让隧道涌水经净化达标后实现再利用;凿岩台车等机械化集群作业,确保隧道施工本质安全。
更隐秘的变革藏在那块悬挂于西宁高速公路指挥中心的屏幕上。这个集成各项新质生产力工具于一体的智慧平台,不仅是工程的“超级大脑”,更是科技向善的具象化表达:该平台感知层实时捕捉风险,决策层智能调度现场,昔日靠经验的工序被转化为标准化数据流,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党建引领 攻坚隧道掌子面
“隧道攻坚党员突击队”的红色袖标,是西宁高速公路项目最醒目的精神坐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蜀道集团宁西公司构建“联合临时党总支+党支部”的网格化体系,将业主、监理、施工方的党员编入同一战壕。
在大箐隧道遭遇“五花肉”状软硬岩交替层时,党员技术骨干连续72小时驻守掌子面,让“党建+生产”的融合不止于口号。在罗家隧道的突水抢险中,党员先锋队用48小时不眠不休的接力,在断裂带中筑起止水帷幕,50公里的掘进就是从这样的实战中诞生。
失职失信考核制度将党员绩效与安全质量指标绑定,而“质量先进工作者”评选则让坚守质量红线、创新工艺方法的实干者脱颖而出,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党员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
日夜坚守 铺就通衢大道
当夕阳掠过山脊,山内的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在隧道深处,安全帽上的矿灯在黑暗中划出光的轨迹,晨昏交替间,他们的工装上永远沾着洗不净的岩粉。有人错过了孩子的第一次入学;有人一年才回家一次,却把隧道每月的掘进数据设为手机屏保。这群穿山者用掌子面的每一次爆破、每一次注浆,将“蜀道难”的千年叹息,熔铸成贯通群山的钢铁脊梁,让天险变通途的奇迹在轰鸣与坚守中徐徐铺展。
待2027年西宁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西昌至宁南的车程将缩短60%,满载农产品的货车将畅行无阻,归乡的游子将无需再经历漫长颠簸,而此刻的建设者正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加速把美好愿景镌刻在这片土地之上。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