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绘通途

——记天津海事测绘中心呼伦湖测量项目部

2018-10-15 14:17:27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特约记者 高军 张媛 -标准+

2018年9月18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小河口及附近海图测绘工程的竣工,《呼伦湖旅游区》《呼伦湖旅游区码头》两幅全要素标准海图新鲜出炉,实现了第一次以海图形式绘制草原湖区电子图,填补了呼伦湖历史上电子海图空白。日前,本报来到天津海事测绘中心呼伦湖测量项目部(简称项目部),探访两幅海图背后的故事,感受天津海测人的责任担当和执着追求。

改进技术精准测量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是北方众多湖区中唯一的A级航区,2043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成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当地牧人称它为“达赉湖”,蒙语意思为“海一样的湖泊”。

呼伦湖浩瀚壮阔、接天盖地,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权威纸质海图和电子海图。

“我们这次测量范围主要是呼伦湖旅游区及其码头,最终完成《呼伦湖旅游区》《呼伦湖旅游区码头》两幅全要素的海图测绘。” 项目部主管岳路介绍。

与沿海水域相比,呼伦湖水面相对平静,但作为内陆湖扫测,该项目面临诸多“拦路虎”。

“呼伦湖地区植被较少,空气对流较强,湖面风力风速较大。”岳路坦言,一方面测量工期紧、任务急,另一方面他们使用的测量船抗风等级小,出湖有效作业时间短。加上本次测量为首版图测量, 目前没有可利用的基础地形资料,缺少地貌标志,区位不熟,给项目测量带来诸多困难。

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作业时间?

攻坚克难,顺应自然,测量队员们选择了这样的解答方式。

为此,项目部到当地气象部门、规划部门、博物馆搜集了近年来呼伦湖气候、水位变化特征及周边地形情况,熟练掌握了6至8月呼伦湖气候变化征兆,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应对。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改变以往‘早出晚归’的作业模式,摸索出‘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作业模式,条件允许就测,条件不允许就撤,与时间赛跑、与气候博弈。”岳路说。

针对呼伦湖测量项目特点,项目部不仅在作业模式上进行了改进,更在技术手段上进行了创新。

呼伦湖测量技术难点主要在于浅水区域数据采集。由于呼伦湖没有潮汐变化,以往针对沿海地区的测量方法在呼伦湖便失去了用武之地。此外,过往渔船遗留下来的错综复杂的渔网给测量船舶自身安全造成了比较大的隐患。项目部技术主管蒋智介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项目部派出了先进的无人艇对呼伦湖测区内大型测量船无法到达的区域进行水深测量。对于无人艇难以到达的浅水区,测量队员手拿测量仪器,直接淌进满是淤泥的湖水中测量。“在这次测量中,我们使用了测量船测—无人艇测—手工测量综合扫测模式,为以后内陆湖扫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蒋智说。

据介绍,面对水准测量、水位观测、单波束测深、底质测量、地形测量等扫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项目部不畏惧、不退缩,集思广益,催生了一系列新方法、新模式,实现了工程合格率100%、作业零事故。

安全经济效益“双提升”

呼伦湖测量项目的完工,改变了呼伦湖无权威海图和电子海图的历史,有助于改善通航条件,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伦湖每年接待水上游客10万余人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湖区海图,当地人只是依靠经验来航行,水上安全风险大,制约了湖区旅游经济发展。

“为保障呼伦湖游船和游客安全,我们水上安全监管主要靠执法人员现场值守,平常还好,一到6、7、8月旅游旺季,我们越发感觉力不从心,忙不过来。”满洲里海事处处长马瑞强感慨地说。

这种传统单一的现场监管模式不仅耗时长、效率低,而且随着湖上旅游船舶逐渐增多,已无法满足水上安全监管新需求。

“有了科学的电子海图,再借助CCTV、VHF、AIS等信息化设备,好比我们现场监管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旅游船舶航行轨迹、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坐在办公室就能对现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马瑞强兴奋地告诉记者。

电子海图的出现,加速了呼伦湖海事监管信息化进程,一旦发生水上交通事故,能够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及时开展搜寻救助,水上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呼伦湖水域生态环保,呼伦湖水域防治船舶污染也一直是满洲里海事处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电子海图的开发利用,船舶违规航行造成生态污染事故的可能性将降到最低。”马瑞强说。

电子海图带来的不仅仅是水上安全监管和防治船舶污染能力的提升,更影响到水上旅游资源的长远规划与开发,有助于推动水上旅游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集中打造“三湖”(呼伦湖、贝加尔湖、库苏古尔湖)之旅,加大呼伦湖等重点河湖的旅游航运设施建设。目前,呼伦湖水上旅游覆盖水域只占到呼伦湖面积的十五分之一,缺少海图资料正是掣肘湖区游船航线深度开发的重要原因。

“以前我们依靠简单测量,确定哪片水域适合游船航行,哪片摩托艇可以跑,哪片皮划艇可以训练,既不科学,又不严谨,束缚了水上旅游项目。”呼伦贝尔海事局副局长刘献恒告诉记者,“有了电子海图,我们可以科学规划,合理适度地开发通航水域航区。”

据悉,当地旅游部门正着手规划呼伦湖水上旅游资源,开发水上生态旅游项目,丰富水上旅游产品,促进水上旅游高质量发展。

不远的将来,呼伦湖畔将游人如织,或岸边信步,或湖中泛舟……

风吹日晒中的坚守

平静的呼伦湖波光粼粼、鱼跃鸟翔,但时不时也发脾气,狂风骤雨、惊涛拍岸。特别是8月的呼伦湖,天气说变就变。

测量队员来到呼伦湖扫测作业现场。为了赶时间,他们每次作业天不亮就出发,只要气候满足作业,有时在测量船上一呆就是一整天。

3名测量队员、1名驾驶员、1名轮机员,窝在不足8平方米的船舱,测量船一直保持着5节的速度在湖面上缓慢航行。技术主管蒋智在规划着测量范围。每隔1000米,测量员赵春凯便走到船尾,放下抓斗式底质取样器进行底质取样。测量员徐蒙熟练地捏几下进行甄别,不时地记录一下数据。枯燥而重复的动作考验着测量队员的耐性,徐蒙一点也不敢懈怠。徐蒙说,像这样的工作方式,他们已经形成了习惯。

临近中午,烈日当空,测量船甲板温度超过60摄氏度,人的手掌如果放在甲板上,只能坚持2秒钟。测量船里没有空调,闷热难耐,测量队员身上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也不知是汗水还是湖水。一回到招待所脱下衣服,衣服沉甸甸的。

出去作业一天,测量队员皮肤被晒成了黝黑色。憨厚老实的测量员赵春凯说,其实他挺白的。他笑着撸起了自己的袖子,手臂肘关节的上下两个部分,呈现出两个色号,可谓“泾渭分明”。“皮肤黑倒是次要的,但光照太强,晒得时间长了,脸和胳膊都会脱皮,又红又痒。”赵春凯说。

面对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测量队员坦然面对,毫无怨言,一个个都是纯爷们儿。透过坚强刚硬的外表,却是满浸愧疚的柔软的心。面对家人,他们始终怀着一份深深地愧疚。

8月底,岳路的妻子预产期马上就要到了,身边无人照顾,母亲、妻子一次次在电话里问什么时候能回家。他何尝不想回去呢,他说,他比谁都迫切希望项目能尽快结束,但想到项目已进入关键时期,作为项目负责人,此时怎能回去?

硬汉也有柔情,谈到家庭、家人,项目部每一名成员都有很多心里话。徐蒙,孩子才刚出生10个月,硬生生地丢给老婆一个人。蒋智,这位文艺范儿的多才青年,每次与家人通电话,最怕被问却又最常被问的问题就是啥时带女朋友回来,他总是说快了快了。王升,这位幽默风趣的天津大哥,一提到最近一次和妻子、孩子一起逛街、撸串儿时,心底不免泛起一丝酸楚,那还是半年以前的事……

为了项目的顺利开展,测量队全体成员从头至尾都坚守在岗位上。连招待所的服务员都说:“没见过像你们这样干活拼命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如临走时岳路所说,既然选择了测量工作,就要对它负责。这是他们的职责,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也是值得的。

编辑:郭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