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科技创新,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挺起了交通发展的脊梁;坚定信仰,他把党员的初心使命与救捞人的情怀播种在大海上;立足本职,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铁路安全监管科技水平;敬业奉献,他们把平凡的工作当成挚爱的梦想……他、他们、4000万交通人用汗水和泪水彰显了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每一位交通人要响应党的号召、坚定理想信念、奋力拼搏奉献,争做发展中的奋斗者、创新中的追梦人、岗位中的主力军,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在祖国大地上描绘出一幅灿烂夺目的光辉画卷。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聆听交通人奏响的一曲曲激情澎湃、催人奋进的劳动赞歌。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田波
路在脚下 无问西东
从懵懂学生到行业专家,研究方向始终围绕着水泥,他是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坚守着试验路的长期观测,坚守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从行业空白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从严寒的内蒙古草原到广袤的新疆戈壁,从多雨酷热的广西到空气稀薄的西藏,只为让百姓走上更好的路,他是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他就是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波,一个属牛的人,一个一直走在“路”上的人。
路 是唯一梦想
田波初中到县城读书后,在公路道班搭伙吃饭,父辈道班人工作的艰辛和对工作的热情、执着影响和感染着他,他暗下决心,长大以后也要从事公路工作,为老百姓提供便捷出行。心怀儿时梦想,田波本科、硕士和博士都坚定选择了公路专业,奋力追梦。
从秦时的驰道到唐宋御道、明清官道,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道路铺面材料分为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两种。我国是水泥产量大国,年产量高达20亿吨,占世界总量70%以上。面对增长的重载交通,在机场、重载公路和港口堆场中提升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性能,是我国交通运输建设领域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998年,正在读博士的田波,随导师姚祖康教授加入“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团队,参与(北)京大(同)高速公路建设。“当时通过货车轴重普遍为20吨,超过设计标准一倍,造成路面使用寿命严重缩短,铺面结构断裂早发,大修频繁。”田波说,由于修复混凝土板需封路28天,全国每年大修路面达几千公里,年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既要保持使用周期30年,还要能承受超载一倍以上的轴重碾压,在论证这条新建高速公路时,路面结构是采用沥青还是水泥混凝土尚存在争论。
当时,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基础理论几乎是一片空白。“水泥混凝土路面刚而脆,对设计和施工的容错率更低,这导致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我国高速公路领域的长期缺位。”田波说,然而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维护成本低、耐重载、长寿命的优点,也使其越来越受重视。
经过反复论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方案胜出,并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组成了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从设计、施工到快速维修的成套关键技术等方面着手,开展课题研究。
历经3年多,项目团队研究出整套全新力学响应计算理论,成功将铺面性能预测尺度拓展至全寿命服役30年,并编写了《重载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参数与表面功能研究》。
路 是所有期盼
更多的难关摆在田波和科研团队面前,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容不得他们有丝毫懈怠。在大流量交通和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形式。冲刷破坏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普遍存在且非常严重,由此又引发出更多错台、脱空及断板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借助减弱面板竖向边界约束条件,研发了耐冲刷的柔性过渡功能层,降低了温度翘曲引起的结构脱空;针对混凝土铺面双层复合板结构和土基间不均匀支承难题,研发了刚度适宜的松散结构体变形自补偿技术,从土基、基层到面层变形协调的角度解决了铺面结构的不均匀支承问题,大幅提高了结构支承均匀性,最终提高耐冲刷能力近10倍,降低翘曲应力28%,降低土基2/3的不均匀沉陷……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对于将心血和汗水挥洒在“路”上的田波和研究团队而言,“艰辛”二字实难道出其背后心酸之一二,但与此同时,他们收获的同样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自豪与满足。
“通过近20年的研究,课题极大展示了水泥混凝土铺面超强的承载力和扩散荷载的能力,成功应用于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海南洋浦港、1500公里高速公路和4000公里国省干道。”说起这些,作为研究团队负责人的田波十分自豪。“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于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誉是对田波和研究团队多年付出的肯定,但绵延千里、铺向远方的道路更是他们付出一切的所有期盼。
牛年,属牛的田波说自己是“笨牛”,靠着笨牛的犟劲,他将坚守铺路架桥、造福群众的初心,坚定走在“路”上,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记者 庄妍
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救助管理处处长 杜海鹏
生命至上 碧海建功
时刻握着手机,他不能错过任何一通险情处置电话;险情发生不分时间,他不是在交通运输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就是在前去应急救助的路上;连续5年除夕和大年初一应急值守48小时,他也想与家人团聚,但作为团队带头人必须冲在前头。杜海鹏是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救助管理处处长,已参与组织协调处置各类海上应急救助打捞任务1200余次。他带领团队“打一仗进一步”,把党员的初心使命、救捞人的情怀与奋斗者的拼搏精神播种在大海上。
责任 为了生的希望
这份职业关乎人命、环境、财产……藏在制服下的面庞,承担了超乎想象的责任与压力。2003年毕业来到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救助管理处,杜海鹏从初次执行任务匆忙得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到如今已成长为睡觉都绷着一根弦的“永动机”。
“涉及人命的每一次救助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谈及工作,杜海鹏语气坚定,眼神坚毅,“以‘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为例,当时船体仍不时发生燃爆,时间不等人,行动目标和方案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处理方式更关乎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国际形象。”杜海鹏的答案不容许一丝错漏。
客船往往关乎成百上千条人命的安危。2019年,“北游25”轮在涠洲岛附近海滩因大风浪搁浅,随时有倾覆危险,船上794人遇险。“794个人就是794个家庭,必须万无一失!”杜海鹏说。那一晚,海面上只听得到风在嘶吼,指挥中心里,他和“战友”们熬得双眼通红、喉咙干涩,经过连夜救援,旅客平安下船。
每一次应急救助都是一场硬仗。杜海鹏的经验,是一仗接着一仗打出来的,他的意志也在一次次磨练中愈发坚韧。他曾参与马航MH370失联客机搜寻、“光汇616”轮化学品泄漏等国内外重特大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还执行了多个国家重大活动的海上应急保障任务,为维护我国海上人命、环境和财产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此外,他还多次深度参与执行国家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海上应急保障任务以及抢险救灾任务;按要求统筹开展救捞系统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在国务院应急办交流期间,参加了“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等任务;在海权办交流期间,出色完成多项重大海上维权任务。
担当 不惧任何艰险
情况紧急、救助复杂、处置棘手,是杜海鹏每一次都要跨越的大山,但压力压不垮救捞人的情怀与精气神。2016年,“川广元客1008”轮在四川省广元市黑龙湾水域翻沉,杜海鹏火速赶往现场,协助地方搜救打捞。“遇难者家属等着我们的消息,湖边的群众看着我们的行动,大家的心都系在一起。” 杜海鹏回忆当时的场景,眉头再次紧锁。“川广元客1008”轮内部结构复杂,“最快的方法就是找一艘姊妹船来,上去了解情况。”根据多年经验,杜海鹏及团队迅速作出反应。他们一边设计行动方案,一边调遣各方人员与设备,组织潜水员争分夺秒下水搜寻。“我们不能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他说。那几天在湖心,杜海鹏白天被晒得爆皮,晚上吹着冷风还被蚊子咬得满身大包,但救捞人的职责像一把悬在心上的利刃,让他时刻保持警醒、沉着。
“救捞精神需要我们传承,救捞工作需要我们接力。”杜海鹏对团队要求严格,个人及团队获得了诸多荣誉。《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新时期救捞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的征程中,杜海鹏和他的团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记者 于淼
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国家铁路局信息中心应用开发处副处长 陆铖
心中有数 监管有术
“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国家铁路局深化履职监管贡献力量,让我感觉很幸福。”提及深耕十余年的工作领域,国家铁路局信息中心应用开发处副处长陆铖满怀深情地说。
数据让手中有“策”
2008年,陆铖进入原铁道部信息中心工作,参与开发车辆调度与货车追踪等系统开发工作。2014年,他调入国家铁路局信息中心(简称信息中心),开始从事铁路政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工作。更高平台、全新挑战,陆铖兴奋不已。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肩上扛上了一副更重的担子。
为做好国家铁路局信息化技术支撑工作,陆铖始终秉持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局政务信息化建设和相关应用推广。
随着信息化手段不断运用于组织监测分析铁路运行中,开展铁路行业统计工作,迫切需要掌握更加全面、及时、准确、科学的铁路行业总体情况,对相关统计数据的质量、数据统计能力、数据分析预测能力、更加多样化的数据展现和发布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铁路行业统计调查工程申报工作启动。信息中心迅速作出部署,安排陆铖主持该项目申报、立项、招标和建设实施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陆铖立刻投身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中,带领信息中心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从基础信息调研,到组织专家论证;从报局申请项目立项,到组织完成项目可研和初设的编写。项目申报的每个任务、每个环节、都伴随着他们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
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获得批复,并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那一刻,他们略显疲惫的脸上都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数据让决策有“据”
加强铁路安全监管是国家铁路局的首要职责。陆铖负责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一期)国家铁路局建设项目”可以实现国家铁路局与地方铁路安全监管局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一体化、网络化管理。
“我们积极适应当前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创新铁路安全监管方法和手段。”陆铖说,“这将有效满足国家铁路局行业监督管理需要,切实提高其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与监督管理效率。”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项目实施风险,大家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都没喊过累。”团队成员的尽职尽责让陆铖心里满是欣慰与感动。
陆铖带领团队通过系统建设,建立了铁路行业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了铁路安全监管科技水平。目前,该项目已于今年2月通过验收,九大子系统均已上线运行,为国家铁路局强化事故预警与应急响应、研究分析铁路安全形势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建议,为监督铁路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
此外,陆铖还负责了组织策划国家铁路局信息化顶层架构规划,在国家铁路局组建之初就奠定了铁路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主持政务一期信息化运维方案的编写、评审、修订工作,为国家铁路局政务工作提供了稳定的信息化支撑作用。
记者 张雅凌
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
“邮递”真情 使命必达
“家书抵万金,快递暖人心,全行业将尽最大努力,把春节期间的寄递服务保障工作做好,为广大用户顺利收到年货、愉快度过春节做好服务保障。”今年春节前,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边作栋在新闻发布会上一席话,给“就地过年”的百姓们吃下了定心丸。
快递暖人心 心安亦故乡
春节是中国人文化和情感的纽带,但距离阻隔不了亲情的传递。云拜年、网购年货、快递送年货等成为迎接这个春节的新方式。为方便消费者购买年货,让大家都能过个好年,邮政快递业着力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
根据历史数据,春节初一到初七的快递业务量不到日常水平的10%。而今年的春节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邮政快递业在春节期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全网揽收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左右,投递量更是达到3倍至4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国家邮政局按照不打烊、不休网、不积压的主基调,要求全系统全行业做好日处理1亿件的服务能力储备,做好网络购物和生活必需品的寄递服务。
每日运递的快件里,饱含了父母深沉而细密的爱意,慰藉着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传递着别样年味。
百姓之所需 我们之所为
救命物资来了,蔬菜水果到了,生活必需品妥了……去年1月22日,国家邮政局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市场监管司坚守行业疫情防控指挥中枢,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持续高效运转,邮政快递企业全力保障对武汉等疫情重点地区的应急救援物资和日常基本生活物资运输及寄递服务,充分展示了行业担当。
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至关重要。“我想给湖北省的农产品在线‘带一下货’。金牌项目秭归脐橙,年快递量已经超千万。快递业务量意味着顾客的真实选择,也是品牌品质的象征……”在去年4月2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边作栋为湖北“带货”助力。广西南宁的沃柑、江苏沭阳的花木、陕西西安的猕猴桃……2020年,全国形成业务量超千万件的“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60个。
手机一开,网购千里,货比万家,直送到户……农民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邮政快递业已成为助力农业、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重要生力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流通新渠道,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源。
百姓之所需,我们之所为。邮政市场监管部门将不断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 庄妍
图片由 受访者 提供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