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救助船舶773艘次、人员9529人,人命救助成功率95.1%,平均每天救起5人;海上搜救体制机制越来越完善;现代化应急装备体系越来越完备;“专群一体”救助队伍越来越壮大……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全体成员单位精诚协作,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在浙江这片孕育改革和奇迹的热土上,在茫茫海天之间,将初心使命融入到为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中,高水平谱写了一曲水上搜救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壮歌!
航运大省浙江,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T”型交汇点,有6700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广阔,暗礁浅滩众多,恶劣气象多发,历来是我国水上交通安全高风险区域。
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平均每天有4000余艘次运输船舶、370万吨货物进出港,还有2万余艘渔船和大量过路船只,商渔航线、渔船作业海域、军事演习区高度叠加,管控难度极大。
特别是涉渔船舶风险高,“十三五”期浙江海域商渔船碰撞事故占水上总事故数的37.6%;水上危化品运输风险高,2020年危化品吞吐量超过4.37亿吨,位居全国第一;海洋休闲活动不断活跃,休闲旅游船新风险逐步升高……
面对复杂的水上搜救形势,浙江是如何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提升搜救水平的?
生命至上
打造海上应急共同体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高度肯定,时任副部长何建中在总结报告上批示“发行业各单位学习借鉴”……2018年9月4日,由交通运输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在舟山承办的我国首次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实兵演习取得巨大成功,堪称国家级溢油应急处置范本。
此次演习,有国家、省、市海上搜救成员单位及相关港航企业、搜救志愿者队伍等参加,62个单位、36艘船舶、2架直升机、2架无人机、500余人参加演习,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培训、宣传、警示作用,检验了国家及省市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整合搜救成员的装备力量、信息资源,强化区域联动,积极打造海上应急共同体。”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海事局局长何易培表示。
在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的积极努力下,自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后,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0年6月印发相关通知,就浙江省水上搜救体制机制、规划和预案、法规和标准体系等诸多方面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随后,在该中心架构下,省级内河搜救分中心设立,负责省管内河搜救工作;各地市迅速贯彻落实,杭州市水上搜救中心、台州温岭市海上搜救中心等相继成立,突出河海共治,浙江省海上、内河搜救工作更加均衡。
在此基础上,各成员单位积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按照“靠前配置、快速救援”要求,实施渔政执法船艇定点值班巡航,基本形成渔船事故险情及时发现、应急处置上下畅通、救助力量迅速到位的应急救助体系;东海救助局紧紧围绕海上救助中心工作,建立完善了“海上救助动态待命、陆域抢险应急联动、专项保障服从命令”救助工作模式;宁波甬港拖轮公司建成宁波港域港作拖轮调度指挥系统,壮大海上溢油清污力量,大大提升港作拖轮作业抢险救助能力……
2017年、2020年两次召开全省搜救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海上搜救体制机制的完善。2017年的全省搜救工作会议,部署推动了浙江海上搜救应急机制、基础保障、安全预警预防等七方面的发展建设;2020年的全省搜救工作会议,则全面谋划了“十四五”期搜救规划布局,全力推进打造海上智控平台。
目前,浙江省海上搜救应急规划立项获批,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
“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要求,全省海上搜救工作将迈向全新的阶段,‘政府领导、统一指挥、属地为主、专群结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海上搜救工作格局,正越来越完善!”浙江海事局分管搜救工作的副局长梁永铭说。
善利其器
应急装备保障有力
2019年11月28日,台州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该工程总投资4300万元,库房面积达1447平方米,并有船舶溢油应急卸载、回收、围控、存储、溢油分散、吸附物资及其他配套设备器材,浙江沿海溢油应急能力更上层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十三五”以来,在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积极争取下,交通运输部投资建成了宁波、舟山、台州3座国家级溢油应急设备库,温州设备库正在建设中,宁波舟山港单次溢油清除能力提升到3000吨,温州、台州、嘉兴单次溢油清除能力达500吨,溢油应急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一批高性能、高航速的海事、渔政、海警船艇,以及专业救助船、救助直升机、抢险打捞船等装备设施相继投用,形成了以大中型救助船舶、救助直升机、大吨位打捞船舶为主力的应急装备体系;北斗定位报警和救生设备、可定位救生衣等装备的研发应用,大幅提升了大风浪期间的搜救成效。
据统计,目前各成员单位共有258艘公务船艇,可调用港作拖轮89艘,打捞船最大起吊能力达2600吨。今年台州市出资5000万元建造的首艘应急救助和清污两用拖轮“台海救01”轮也顺利下水。
搜救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各成员单位共建成雷达站60个,CCTV监控点696个,AIS基站65个,实现了主港区、主航道等重要水域感知设备基本覆盖,为海上搜救远程决策指挥提供了有效保障。
“尤其是为更好地发挥拖轮的救助作用,在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推动下,宁波舟山港集团花费500余万元,为核心港区近50艘拖轮全面配备了救生设备。”浙江海事局指挥中心副主任郭日益介绍,港口方还建立了油码头溢油预测信息系统,配置了相应溢油应急设施设备,成为辖区海上溢油应急的一支重要力量。
共享共建
各方信息互通智联
今年3月17日11时40分,浙江台州市海上搜救中心接公安转警:椒江大桥中段东面水域有1人落水,请求救助。接警后,台州市搜救中心立即调派相关船舶等前往搜寻,并利用“台海天网”超清CCTV对可能水域开展地毯式搜寻。12时45分,落水人员位置被成功锁定,13时2分被救起……
记者了解到,在多方配合下,1小时内高效救起落水人员,是“台海天网”智慧监管平台的“牛刀小试”。2018年台州海事局以船舶交通管理国产化改造为契机,开始了全域感知、全局共享、全要素共建的“台海天网”建设,为更有效的巡航搜救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21日21时53分,在接到“浙象渔运01119”轮报警称被撞而肇事船逃逸后,宁波市海上搜救中心通过“深蓝智享监管平台”对报警位置水域航经船舶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不到10分钟便排查出嫌疑船,后经进一步核实确定。宁波海事局2019年起启动建设的数字化监管平台,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这只是作为浙江省水上搜救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的浙江海事局,统筹多方建设资源,强化信息融合共享的两个案例。
目前,浙江海事局正以“全覆盖、全管控、全智能”为目标,全面建设浙江海上智控平台,推动各涉海部门数据共建共享。
“我们把海上智控平台按照‘一号工程’重点推进,实现智能搜救辅助决策,全力提升海上搜救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何易培表示。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不仅推动成员单位间信息互通、共建共用,还通过资源共享、力量调派、联合演习、调研培训等工作制度,构建了良好的水上搜救工作格局。
特别是为减少商渔船碰撞风险,推动渔业安全救助信息系统与海事AIS系统互享互用,以进一步做好预防预警、减少事故发生,强化对相关事故险情的高效处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还指导完善了考核奖励机制,强化渔船编组生产;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着力提升渔船自救互助能力等。
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还持续强化与省级部门的横向沟通合作。与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江苏省水上搜救中心、东海救助局建立了长三角区域水上搜救合作和联动机制,加强县市区政府协作配合,在信息通报、资源共享、应急联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持续强化军地合作,今年1月,积极推动建立海上搜救空管“秒批”机制,助力浙江省海上搜救工作高质量发展。
24小时待命
“专群一体”高效救助
2020年9月1日17时40分,温州溢香应急救援队接到求助电话,洞头区元觉街道相思岙4人不慎掉入海中。救援队队长、溢香国际大酒店董事长杨森权立即召集7名队员,驾驶救援快艇和摩托艇赶赴现场。
受台风影响,浪高达6米,落水者已无力气攀爬到救援艇上。情急之下,杨森权跳入海中,用双手托、肩膀顶,众人配合成功救起3人……
“在我的餐饮公司,大厨穿上救生衣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我们时常参加搜救中心组织的专业救援培训,队员的能力在一次次实战中得到了检验!”杨森权说。
很多时候,专业搜救力量并不一定能第一时间赶到搜救现场,而海边居民则更可能及时得知消息,且经验丰富。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大大提高海上搜救成功率的重要路径。
为此,多年来,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以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的培育为模板,加强水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除每年组织开展常态化培训外,还帮助搜救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团登记、做好资金支持,并推动相关部门为搜救志愿者在评优评先、商业贷款、子女入学等政策上倾斜,以增强其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推动民间海上救助力量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的推动下,《浙江省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及浙江省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的奖励管理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相继出台,从法律法规上为壮大搜救志愿者队伍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府的积极引导,民间救助队的感召、带动,越来越多的渔船和渔民自发地加入义务救援行列。目前,浙江省共培育志愿者队伍55支、志愿者1609名;“十三五”期间,累计向参与搜救的社会力量发放奖励602.5万元。
“5年来,浙江海上救人成功率达95%以上,社会力量功不可没!”郭日益表示。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更注重充分发挥专业救助队伍的专业作用。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加强了与国家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走访、联络,并积极为专业救助船舶协调停靠补给等事宜,为救助飞行队协调舟山飞行基地建设等。
如今,温州巡航救助基地、台州志愿者培训基相继落成,东海救助局宁波、温州基地与志愿者队伍结对共建,基本形成以专业救捞力量、军队和国家公务力量、社会力量等为主要力量的海上搜救队伍。在浙江沿海,已基本形成各地应急搜救基点合理布局、搜救志愿船舶常态驻守、搜救志愿者24小时应急待命的搜救格局。
科学防御
大风浪里铸就忠诚
2019年8月10日1时45分,超强台风“利奇马”正面直奔浙江沿海。风力之强、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破坏力之大,历史罕见。
浙江海事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过7个昼夜艰苦奋战,组织3737艘运输船舶安全避台风,疏散人员17863名,救助遇险人员1329名。台风影响期间,浙江海域未发生人员伤亡,未发生运输船舶沉没,未发生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每一次台风来临前,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室里人来人往,分析研判防抗形势,突出“早”字加强部署;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严阵以待,一再摸排安全隐患,有序组织人员撤离,高效处置险情事故;台风过后合理疏港,全面做好港口生产恢复……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统计,“十三五”期浙江海域成功防御“利奇马”“黑格比”等台风27个,启动二级以上海上防抗台风响应15次,组织港内避风船舶40744艘次,实施救助行动325次,安全转移遇险人员2754人,努力做到“不死人、少伤人、无污染”。
按照浙江省应急管理新体制,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还进一步完善了船舶防台风机制,并结合大数据应用,从最不利、最复杂的情况出发,切实做好防大汛、抗大风、抢大险、救大灾的准备……
云水间铸就忠诚,风浪里尽显本色。
不仅是防抗台风,每一次海上险情事故,浙江省海上搜救各成员单位都调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努力把伤亡人数、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十三五”期,浙江省累计处置海上险情1345起,救助遇险人员10023人;协调出动船艇6790艘次、飞机256架次,成功救助船舶773艘次、人员9529人,人命救助成功率达95.1%。
此外,在每一次重大活动的海上安全保障方面,亦全力以赴。
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在浙江杭州的胜利召开、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成功首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的精心组织策划,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做好水上应急保障工作。
“历经风雨,我们更加坚强!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坚信,有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一定能充分发挥好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作用,长久守护浙江水上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何易培表示。
典型案例
关键词 统一指挥
2020年5月30日11时8分,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接报,“联航7”轮在宁波象山以东水域进水后坐沉,船体部分露出水面,14名船员急需救助。
接报后,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第一时间协调公务和专业力量前往救援,并指令两艘附近过往船舶就近施救。险情发生后,浙江省副省长、省海上搜救中心主任刘小涛第一时间赶到省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室,现场指导救援行动,要求各方力量科学施救。
受入海气旋影响,现场风力7—8级。在多方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3小时努力,“东海救117”轮克服诸多困难,释放救助艇,成功将13名遇险船员接回母船。
点评:此次险情发生后,副省长坐镇指导,省海上搜救中心统一指挥,高效反应,及时地调配海事、救助、海警、渔政及社会船舶等力量,各方密切配合处置,最终救回13名遇险人员,海上应急处置中的“统一指挥”原则得以充分体现。
关键词 快速反应
2017年2月20日2时18分,“鲁荣渔58999”轮航行至舟山东福山东南海域时与一船碰撞,机舱破损进水,有沉没危险,船上19人弃船逃上救生筏,急需救助。人员全部撤离后,遇险船漂航。现场阵风8级,事发水域船舶会遇频繁,且是渔船作业区,极易发生二次碰撞。
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接报后,第一时间发布航行警告,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协调公务及专业救助力量搜寻救助,附近商船、渔船协助搜寻。
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浙江省委省政府报告,交通运输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全力施救;省海上搜救中心第一时间指派舟山现场总指挥,并要求派出现场指挥艇,组织开展人员救助、现场警戒等。
在各方努力下,4时45分19名遇险船员被全部安全救起。遇险船约12时翻扣后沉没。
点评:这次险情处置,充分体现“快速反应”原则。险情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市海上搜救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靠前指挥、科学决策,各成员单位迅速反应,分工明确,措施互动,不到2个半小时就全部救起遇险人员,救援工作自始至终有序、高效。
关键词 专群结合
2020年8月15日4时15分,温州籍干货船“兴港86”轮在台州积谷山西水域触礁搁浅、倾斜,有沉没危险,船上6名船员急需救助。
接报后,台州市海上搜救中心立即指导船员自救,并协调海事、救捞专业船艇及民间救助力量郭文标所属的“渔家乐2012”轮前往救助,要求台州VTS中心播发安全信息,利用“台海天网”掌握现场实时情况,协调过往船舶积极参与救助。6时36分,1名船员安全转移至海巡艇,5名船员被安全转移至“渔家乐2012”轮,所有船员获救。
点评:此次应急行动中,曾获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特别勇敢奖”、交通运输部“最美搜救人”、全国道德模范、“平安水鬼”等荣誉称号的台州籍搜救志愿者郭文标,积极出动前往救助,与现场海巡艇等公务力量密切配合,为海上人命救助作出突出贡献。“专群结合”,海上搜救志愿者已成为海上救助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属地为主
2020年8月4日4时14份,受4号台风“黑格比”影响,两艘海南籍渔船在温州洞头大门岛乌仙头水域锚绳断裂、机舱进水,船上分别有10人、9人,急需救助。
接报后,温州市海上搜救中心积极指导遇险渔船自救,并第一时间通报属地政府及农业农村、应急、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求出动力量救助。同时,协调应急防抗台风的两艘拖轮及搜救志愿者队伍参与救援。
洞头区政府党组成员、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大门镇党委书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各自组织力量处置。在现场各方的密切配合下,两艘渔船被成功拉拽至岸边并带缆靠泊。7时40分,所有19名渔民安全上岸。
点评:此次险情救助,充分体现“属地为主”原则。险情发生时正值强台风登陆期,事发水域风高浪急,各船舶均已避风,常规救助力量无法及时救援。属地政府反应迅速,指挥得力,通过船方积极自救及岸上人员协助救援,最终实现船、人安全。
救人者言
你见过宁波早晨5点钟的太阳吗?我常见。
从事水上搜救工作4年,我们指挥中心365天无休、 24小时待命,凌晨两三点起床值班、彻夜不眠处理险情已是家常便饭。日夜坚守,深刻感受到肩膀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记得2018年9月25日,我们接到了“富日运56”轮在女英礁搁浅、有自沉风险的信息,船上11人亟待救援。第一时间,让船员开展自救,指派海巡艇转移人员,协调拖轮救助船舶……指挥中心忙碌了几个小时,最终人员、船舶全部获救。而在海巡艇现场救助过程中,由于海面风力较大,艇身因剧烈摇晃,栏杆都被打坏,当时艇员们却浑然不觉,只为救助那11名遇险人员。“与海抗争、守护生命”,他们是真英雄。
4年来,我累计参与搜救行动614次,参与救助遇险船舶281艘次、遇险人员1660人……这些数字让我自豪,更让我深切地感到水上搜救工作的伟大!
——宁波海事局指挥中心三级主任科员周宜航
那场火灾,两天两夜才被扑灭,很多人两天两夜没合眼。
2020年6月17日夜间,航行至辖区水域的“宇顺88”轮发生火灾,风高浪急,船上14名船员命在旦夕。事发后,省部级领导作出重要指示,指挥中心紧急处置。那晚,搜救值班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局领导坐镇指挥,我们协调各方救助力量紧急救援。救援人员克服诸多困难,历经6个多小时,将14名船员安全救起、转移。
灭火是第二步。由于火情复杂,我们又协调市消防支队、温州港服公司等应急力量前往处置。人心齐,泰山移。第三天晚上,经勘察确认,遇险船已无明火,大家如释重负……
这只是海上搜救一个平常案例。应急处置中,搜救人员经常面临风急、浪高、信号差、距岸远等困境,并直面救助时的高风险。正是这些困难和风险,让我们感到水上应急搜救工作的意义!
——温州海事局指挥中心四级主任科员朱林
获救者说
那天,突然一个巨浪打过来,大事不妙,船要翻了!我们几名船员携带救生圈和浮球弃船跳海逃生。没2分钟,船就翻了。落入冰冷的海水中,刚开始大家还有力气,拼命抱成一团。但没多久,身体开始麻木,动作越来越慢。我们拼命互相打气:要抓紧,坚持就有生的希望。终于,我们等到了!一艘渔船向我们驶来,将我们5人救起送医。
事后得知,就在我们的船遇险翻扣之际,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通过船舶发出的应急无线电示位标求救信号,知道我们遇险了!于是,他们协调各方船舶开展联合搜救,最后是附近的渔船率先发现并救了我们。
活着真好!是搜救中心救了我们,是政府救了我们!
——2021年“3·2”“深联成707”轮自沉险情幸存者莫洪宁
今年2月23日,我感觉眼睛有些不舒服,所以滴了眼药水。但第二天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起来,看东西朦朦胧胧的。我告诉了船长,船长认为我应该紧急就医。
当时船已驶到舟山海域,正开往青岛。如果就近靠港锚泊,船期将被耽误至少一天,损失巨大。于是,我拨打了“12395”电话求助。舟山海事接报后,迅速派出海巡艇。随后,我被转移到医院救治。得益于送医及时,我的眼睛得以痊愈。
真诚感谢海事部门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的帮助!
——“恒宇6”轮患眼疾船员陈文超
自认为进行了充分准备,但意外还是降临。
2020年1月29日,我和朋友划皮划艇出海玩。划出去没多久,风力加大,洋流变急,皮划艇两次翻扣、朋友3次落水,我们被洋流推得越来越远!朋友遭受失温,我全身慢慢麻木!我拨打了求救电话。
焦急等待中,风声,浪声,颤抖声音,海事处、家人打来的电话铃声,以及我俩微弱的鼓励声混在一起。终于,发动机的轰鸣声传来,我们被安全转移到海巡艇上。
事后我才知道,由于皮划艇随洋流漂流太远,救援人员在佛渡出发时,要作出向东或是向西搜救的抉择。救援船长凭借多年的经验,果断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才极大缩减了救援时间,让我们最终脱险。
没有海上搜救,就没有我的今天,梅山海事处配得上更高的赞誉。
——获救皮划艇爱好者陈松
数说
“十三五”期间,浙江辖区处置海上险情1345起,救助遇险人员10023人,同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加11.1%、7.7%,海上人命救助成功率95.1%。
目前,各成员单位共有258艘公务船艇,可调用港作拖轮89艘,打捞船舶最大起吊能力达2600吨。
各成员单位共建成雷达站60个,CCTV监控点696个,AIS基站65个,实现了主港区、主航道等重要水域感知设备基本覆盖。
宁波、舟山、台州3座国家级溢油应急设备库建成,宁波舟山港单次溢油清除能力提升到3000吨,温州、台州、嘉兴单次溢油清除能力达500吨。
全省共培育了55支志愿者队伍、1609名志愿者。
图片由 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 提供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