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路先锋 非凡十年丨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达1148公里 轨道上的都市生活日臻美好

2022-09-28 10:28:0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索梦瑶 -标准+

“轨道交通因其便捷、准时、快速等特点成为市民通勤的首选,有效遏制了道路交通拥堵进一步恶化,交通指数近年来稳定在轻度拥堵级别。”近日,在北京轨道交通十年发展成就媒体座谈会上,北京市交通委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轨道交通搭建起城市脉络,便利了市民出行,是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主要途径。十年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覆盖12个行政区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线网总规模达到1148公里,居全国首位,真正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延伸到每条轨道,落实在每个站台。

最高日客运量达1378万人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由16条增加至27条,路网总里程由442公里增至783公里,车站由261座增加至463座;市域内市郊铁路由1条增至4条、里程由73公里增至365公里……一个个动态增长的数字,诠释着十年间北京轨道交通的变迁。

随着路网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轨道交通在北京城市出行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吸引力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地铁一族。2012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日均客运量为672万人次,到了2019年,已增至130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1378万人次。

除了日常出行服务,轨道交通在各类大型活动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期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两次庆典期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完成了数万名工作人员的专项运输任务,成为首都交通运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最小行车间隔为2分钟

“以前坐地铁每换乘一条线都要等很久,现在等车间隔从四五分钟缩短到了2分钟,通勤时间也节省了不少。”在北京工作十余年的邓先生说。2012年至今,北京轨道交通全线网累计缩短行车间隔近150余次,目前有10条线路最小行车间隔已达2分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十年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逐步由追求建设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率转变、由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向聚焦创新驱动转变,轨道交通运行更加快捷、安全。

如今,北京地铁列车自动售检票、电扶梯等服务设备可靠度均常年保持在99.9%以上;逐渐实现了车站安全门全覆盖,实施全路网视频监控系统扩容、信号系统升级改造等项目;先后推出列车时刻表、车厢空调温度分区、母婴室、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施,极大改善了乘车环境。

“带孩子坐公共交通确实会有各种不便,但地铁里设置的母婴室让我们宝妈照顾孩子更方便了。”齐女士是一位新手妈妈,地铁母婴室里舒适便利的空间让她赞不绝口。“母婴室里有护理台、洗手池、清洁用品等,设计十分周全贴心,带娃坐车不用手忙脚乱了。”齐女士说。

互联互通融入城市生活

十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干线铁路网、城际铁路网、市域(郊)铁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四网融合”,实现了部分地铁、铁路和市郊铁路的安检互认,公交、轨道“一张网”运行;打破行业及地域壁垒,促进北京与其他城市间、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间的互联互通。

北京还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顺应支付电子化趋势,实现了轨道交通全路网支付宝、微信二维码、银联云闪付等移动支付方式全覆盖,逐步推广轨道交通与城市用地、景观、市政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去年,134个便利店、药店等站内便民设施上线运营,丰富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以前中途需要什么东西还得出站去买,现在有一些直接能在地铁里买,特别方便!”在北京工作的马先生感慨道,“地铁跟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通勤也变得不那么枯燥了。”

未来,北京交通运输行业将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发展力度,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实施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突破1000公里。《北京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2—2027年)》已进入公示阶段,“轨道上的都市生活”日渐展现,市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品质也将同步提升。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