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民航强枢增支,铁路拓展成网,公路加密提质,水运通江达海……10月8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发布会交通强省建设专场上,河南交通十年发展成绩单亮点纷呈。
十年来,河南立足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坚持民生导向,大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基本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为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十年,是河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路径最优、发展质量最好的十年。”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强表示,十年来,郑州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国际铁路枢纽、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洛阳、商丘、南阳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高标准打造综合交通网络
十年来,河南聚焦互联互通,高标准打造综合交通网络。如今,全省铁路里程达6715公里,高铁里程达2176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民航形成“一枢三支”机场布局,“空中丝绸之路”辐射能力持续提升。郑州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第4个国际邮件枢纽口岸,覆盖全省、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邮政快递网络基本建成。
河南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双千工程”“13445工程”、普通干线公路“畅通畅连”工程和内河水运“通江达海”工程,高速公路里程达7216公里,郑州、开封等7市形成高速公路绕城环线;普通干线公路里程达3.1万公里,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开发区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通。内河航道里程达1725公里,沙颍河、淮河实现通江达海;周口港入选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成为扩大开放连通长三角的桥头堡。因公路水路投资完成规模大、完成效益好,河南于2019年、2021年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
公交客运连接99%的建制村
十年来,河南交通以“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全省4.6万个建制村实现“两通”目标;2021年,全省17.9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
如今,河南乡镇和建制村农村客运覆盖率达100%,“公交化运营+客运班线”连接99%的建制村,农村群众过上了“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快递到家门”的日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间的双向流通得到促进,为农村地区带去了人气和财气。
河南还结合实际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重点建设“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全省5A级景区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4A级景区高速公路覆盖率达90%,“交通+旅游”协调联动效能不断提升。
交通建设“加速度”也刷新着群众出行的幸福感。郑州等4市成功创建全国“公交都市”,郑州、洛阳共开通地铁运营线路10条,中欧班列(中豫号)形成“8个口岸出入境、17条线路直达”服务网络。“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在河南已初步实现,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
新能源公交车达3.5万辆
十年来,河南先后出台高速公路、内河航运等投融资改革创新意见,重组河南交通投资集团,组建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推动全省内河航道、港口一体化发展。
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河南创新采用“地方政府+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国有大型企业”合作模式,鼓励投资企业采用“投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扩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今年,河南制定印发了《河南省加快交通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在全国首创编制《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河南还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绿色装备,打造绿色示范工程,推进固废循环利用。目前,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达79%,今年年底前将实现全覆盖;全省新能源公交车数量达3.5万辆,占比超过90%,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入运营。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