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进度条”,又刷新了!

2023-05-25 15:42:3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焦杨 通讯员 何益海 祝海燕 -标准+

“交通先行,一通百通”。2022年以来,北京交通运输行业“进度条”不断刷新,“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的综合治理方式不断夯实,为实现首都交通高效韧性运行提供保障。

一年来,北京轨道、公交、慢行等交通方式多网融合,绿色出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从源头、出行方式、时间和空间调控需求,精治、共治和法治水平不断提升;以服务大局为己任,共绘京津冀发展蓝图、圆满完成重大活动交通保障任务……

秉持赤诚之心,践行新的使命。2023年,北京交通将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找准定位、服务大局。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绿色为底 出行品质不断提升

春天的脚步,总是格外轻快。

“叮铃铃……”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小储刚刚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以后通勤就靠它了,从家到公司距离差不多3公里,骑车上班既顺畅又能锻炼身体。”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骑行成为首都市民新风尚。慢行设施水平提升,骑行爱好者越来越多,这离不开一系列高效的交通治理方式。

精准发力,关键瓶颈点各个击破。针对路面宽度12米以上道路,北京完成了35.9公里独立自行车道设置和80.6公里自行车道拓宽;先后打通4个桥区、6条瓶颈路的慢行系统断点,完成6个典型路口整治;结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打造高效畅通的慢行走廊……

因地制宜,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朝阳区聚焦CBD商务中心区出行特征,实现区域交通科技管控全覆盖;石景山保险产业园滨水绿道、园林步道、园区便道和空中廊道“四道融合”,打造慢行系统示范区……

慢行系统连续性、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水路绿融合满足多样出行需求。2022年,北京市慢行出行比例为49%,共享单车骑行量达9.68亿人次,创下10年新高。

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一年来,北京轨道交通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在白石桥上班,两条线路跨线运营后让我节省了不少通勤时间!”家住房山区苏庄的乘客王先生激动地说。房山线、9号线部分列车在工作日高峰跨线运行,单程节约3分钟,减少乘客被动换乘,优化了出行体验。

提速、扩能、网络化、增车站、疏堵点,北京轨道交通既有线网优化提升。2022年,6号线早高峰双向开行大站快车;完成3条线路提速改造工程可行性报告;3条线路扩编组研究;研究制定全线网共享停车、检修资源规划方案。

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取得新突破,北京市政府联合国铁集团,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域铁路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深化铁路领域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东北环线与城市副中心线西段建设加快推进。

绿色出行吸引力提升,公交、轨道融合发展,公交和轨道一张网、一张图正在徐徐铺开。

功能互补融合,建设轨道服务中长距离出行、地面公交服务中短距离出行的公共交通互补发展模式,构建干普微分层级公交线网,完善各层级公交线路功能,北京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5条。

线网互补融合,补充、加密轨道服务空白区域、线网密度不足区域公交线网,减少与轨道重复并行线路,优化公交线路10条,新开、调整公交线路20条;促进站点互补融合,进一步压缩站点换乘距离,轨道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提升到84%。

运营互补融合,优化地面公交运营时间与轨道运营时间的衔接补充,梳理重点区域地铁末班车接驳需求并加大运力投放;促进运营互补融合,解决地铁善各庄站、丰台火车站等站点夜间公交接驳。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目前,北京MaaS平台覆盖全市95%以上公交线路,实时信息匹配准确率超过97%,平台用户超3000万人,日均服务450万人次绿色出行,“MaaS出行 绿动全城”活动正式注册用户已突破300万人,累计碳减排量32万余吨。2022年,支付宝加入了MaaS生态圈,并在9月至12月期间持续开展“绿色出行‘码’上有礼”公益活动,通过乘车公益普惠激励措施,倡导市民绿色出行。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目前,北京市民绿色出行意愿全国第一。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综合治理 践行人民满意交通

“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北京交通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的工作思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和定力,谋划和推动解决问题、补短板,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以优化供给为基础,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道路建设稳步推进,京雄高速(北京段)六环至市界段建成通车、完成20项市级疏堵工程;智慧交通加速发展,严格落实智慧城市建设分级规划体系、完善交通行业二维码编码规则,完成停车场、收费站两类实体身份认证,完成地铁18条线路316座车站三维地图数据采集、开展交通大脑建设,持续推进TOCC三期、北京MaaS2.0和信号灯智能升级工作。

以调控需求为目标,形成更加合理的交通出行结构。印发实施《北京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细则》,推动人口、产业沿轨道集聚;严格落实小客车总量调控、推动实施P+R停车场管理和服务提升;实施京通、通燕高速除早高峰进京方向以外免费通行的收费政策调整,京通快速早高峰进京车流量占全天比重由13.5%降至8.3%;坚持医院、景区等机构继续深化预约、限量、错峰措施,培育预约出行文化。

好事办好,关键要“走心”。北京交通从空间、源头、方式、时间上,逐步调节综合管控重点区域交通密度,持续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京哈高速六环以内双方向免费通行政策实施后,引导京通、通燕早高峰进京流量向京哈高速和广渠路转移,分别增加4.7%和4%。

以强化治理为保障,着力提高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智能化手段强精治,以学校、医院、景区、商场为重点,实施周边环境秩序监测;深化静态交通治理,进一步缓解停车难;持续开展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工作。一年来,北京270个地区交通环境得到提升,挖潜新增停车位6.4万个,错时共享停车位增加至5.7万个。城六区、通州区、经开区停车设施“一张图”基本绘就,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动、静态数据100%接入管理平台并有序开放共享。

以社会协同促共治,以规范管理强法治。“文明礼让”“信用出行”和“志愿服务”三大首都交通文化品牌深入人心,“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行业协会和运营企业实施共享单车承租人文明有序停车信用管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共开展5万余场;加强非现场执法能力建设,新增1155个“电子眼”。

从“管”到“治”,城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从“量”到“质”,城市发展方式深刻转变;从“有”到“优”,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北京交通以市民最关切的问题为导向,持续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宜行、宜居、宜乐的良好环境,实实在在增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服务大局 共绘京津冀发展蓝图

一直以来,北京交通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服务大兴国际机场通航、保障冬奥会办赛等重点区域重点事项作为契机,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到“现实”,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

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建成并不断发挥作用。京张高铁、京哈高铁、京唐城际等干线铁路建成通车,雄商、雄忻、津潍高铁加快推进,周边区域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高铁覆盖,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京津冀与东北、中原、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周边区域联通时间大幅缩短,城市群间良性互动的局面初步形成。

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品质不断提升,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与全国超357个城市互联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目前,北京共有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支撑环京地区居民日常和通勤需求。

京津冀核心区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出行便利化程度提高。随着北三县通勤定制快巴顺利开通,燕郊至国贸平均通勤时间从85分钟缩短至54分钟;京津城际延伸线实现“公交化”运营,京津多个铁路站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信息共享、安检互认,丰台火车站换乘轨道交通10号线取消二次安检,高铁与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便捷换乘,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

“通勤定制快巴可以走公交专用道且不必每站都停,方便快捷。”一名乘客表示,“临近进京检查站时,私家车出现了排队现象,而快巴几乎没有耽误时间,非常快。”首批北三县至国贸的通勤定制快巴按照“一干多支、一线多点、就近上车、快速通行、便捷换乘”的公交化运营思路试点运行,日均客运量首月即突破1900人次。2022年,京津冀三省市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印发实施《环京通勤定制快巴综合监管手册》,促进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2022年,京冀协同发展向前迈进重要一步,6月24日,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北京首次出现跨省际航道和水上旅游运输。6月20日,亚洲第一大铁路客运枢纽——北京丰台站正式开通运营,同步投用周边11条(段)接驳道路。

如今,京津冀三地交通发展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和协同治理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京津冀经济、民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负期待 首善标准完成交通保障

逐梦冰雪,匠心护航。2022年,北京交通注重细节、精心服务,圆满完成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交通保障任务。

冬奥组委交通运输部成立抵离境运输专班,精准对接抵离中心等部门需求;针对抵离境送机出行量大、时间集中,且离境与闭幕式时间重叠等特点,强化“端到端”专项运输保障;针对赛后人员离境高峰,采取“高峰点对点直达、低峰串线”保障方式……

优化赛事运行计划、提高班车服务水平,规划98条班车运行路线,通过调整线路、增设站点等方式优化班车运行,实现准点率100%;根据防疫要求,三个赛区部分线路加密高峰时段发车频率,依托视频定位系统全程跟踪动态调度,确保了高峰时段50%班车满载率……

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健全制度机制,强化协作意识,充分发挥整体效能,才能高标准完成重大活动交通保障任务。除了精心细致的服务,交通调度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指挥架构扁平高效、保障方案准确完备。

科技调度精准高效、应急处理及时快速,确保了安全交通保障顺畅。通过冬奥会冬残奥会交通指挥调度平台,精准匹配人员、车辆和运输任务,一屏统揽路况、气象、管制、报警等信息,实现“万人运输、千车组织、秒级调度”,应急处置一键直联、扁平指挥。

自1月4日小闭环开始至3月16日,赛事交通安全、准点、可靠,383.68万人次、54.34万车次交通运输安全顺畅;社会面交通安全平稳、有序顺畅,完成轨道客运量3.88亿人次、地面公交客运量4.05亿人次、城际客运量26.83万人次;重大敏感事故 “零发生、零炒作”,实现了政治效果、安全效果、防疫效果、社会效果“四个效果”有机统一。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参与交通保障的交通人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各个场馆、注册酒店和工作人员住地,为书写北京“双奥之城”历史华章贡献了一份力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笔书写感谢信称赞:“在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有一支专业的车队驾驶员团队为我们服务。他们提供了无可挑剔,友好且高效的服务。”

一年之计在于春,2023年,新时代首都交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已然明确,北京交通综合治理将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支撑“五子”联动发展,支撑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优化调整,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下一步,北京交通将优化供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智慧交通为支撑,推进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调控需求,以调整出行结构为目标,综合施策,不断优化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强化治理,以打造安全、有序的出行环境为目标,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为抓手,持续加大精治、共治、法治力度。

山河披锦绣,盛世写华章。站在新起点,时不我待的北京交通人将团结奋进、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为谱写新时代首都发展交通篇章。

带着远方的期待,我们继续前行。

编辑:李宁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