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增汇、低碳固碳、蓝碳开发……get“双碳”新知识点

2023-05-25 15:42:4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标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青年科学家精神传播平台邀请交通运输部所属科研机构专家正在参与的最新研究、试点项目,围绕如何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分享前沿研究的新思路新探索新成效。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副主任 王新军

公路基础设施减碳增汇须协同

目前,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国家公路网和普通国道网将达46万公里左右,建设规模仍然可观。据相关研究表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占公路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10%—20%。虽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碳排放占比较低,但是碳排放总量庞大。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行业积极开展公路国土绿化行动。截至2021年年底,公路绿化总里程已经达到331.1万公里,形成了以公路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公路平均绿化宽度按2米计算,绿化面积约为66万公顷。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及其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碳库的输入,已成为重要的碳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交通碳排放。公路绿化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极具潜力。

总体而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碳排放与碳汇家底不清、节能减排技术与管理措施系统性、有效性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双碳”目标要求。“双碳”目标背景下,公路基础设施生命周期节能降碳成为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一是加强监测核算。建立公路基础设施碳排放与路域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方法,开展本底调查,建立台账,厘清公路行业碳排放与碳汇家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健全低碳管理。建立健全公路建设项目碳预算管理、低碳招标、碳排放动态评估、技术产品节能降碳评估与认证等管理制度,形成全链条低碳管理体系。

三是强化创新支撑。围绕内部“减碳”和外部“增汇”,开展公路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节能降碳关键技术、路域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提升技术攻关,构建节能降碳核心技术体系与标准体系。

四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取资源环境条件好、建设基础好的区域先行谋划一批示范效应好、带动能力强的建设项目开展“低碳公路”、“路域碳汇”试点建设,打造示范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副研究员 王赵明

低碳转型和固碳布局双轮驱动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在长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输总体目标以及阶段性任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从能源系统转型、行业节能减排、重点技术规划、固碳项目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一是持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全面推动低碳转型以及固碳布局双轮驱动。一方面提高电气化程度,重点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完善新能源汽车购买和应用环节激励政策,逐步放开购买限制。同时,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等设施,强化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技术水平方面,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燃油机动车能效和排放标准,有效降低汽车能耗和碳排放。重卡、飞机和船舶减碳需要依赖替代燃料技术进步,目前看来,燃料电池和生物质燃料未来有望成为降低重卡、航运、海运碳排放的重要替代能源。下一步还需继续推动技术攻关,拓展应用规模,持续降低替代成本。

二是谋划公路交通领域碳中和行动,深度推进储能等技术的科技创新应用。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监测及核算等技术及政策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及交通运输碳排放综合集成数据库,构建碳排放及路域碳汇监测、预警以及管控平台,追踪时空变化以及预测预警分析,建立碳中和评估技术以及标准。超前谋划交通运输低碳科技发展战略,力争在交通运输低碳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材料、关键器件以及核心技术等领域有所突破。开展交通专用及非碳基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自洽、交通能源一体化建设运维、源—网—荷—储协同的交通电气化等技术研究,研究交通用地范围内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及标准。提升低碳能源应用技术水平,开展电能、氢能、氨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在载运工具和作业机械等装备上的应用技术研发。

三是建立碳排放源监测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交通发展制度保障体系。一要以汽车运输碳排放为主要分析和监测对象,并兼顾公路建设与养护施工的碳排放情况,一体研究公路交通运输碳排放问题,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网络体系和排放清单,摸清底数。二要强化公路运输“碳足迹”分析。基于能源消耗和排放因子的测算方法以及基于排放模型的测算方法两套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交通运输碳达峰的峰值和时间表。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指标与考核体系,为打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内生动力。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室主任 吴睿

低碳转型亟须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交通运输行业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多,接下来一段时间需聚焦关键问题,夯实工作基础,稳妥有序推进。

一要把握目标任务节奏。目前全国各地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方案均已启动编制,但进度不一,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统筹下把握行动节奏、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国家层面加强对各省交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的指导,确保目标任务衔接、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协同,共同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体系。二是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实际,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细化分解国家相关目标任务,建立碳达峰工作任务台账和进展督导机制,开展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三是及早谋划、扎实做好交通运输行业从参与“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各项准备事宜。

二要健全统计核算体系。目前交通运输领域能耗和碳排放数据掌握尚不系统,分车型分能源类型的能耗交叉统计数据缺失,部分企业统计数据存在失真现象,亟待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加快健全交通运输领域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体系,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边界和方法。同时,制修订相关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开展公路水路运输能耗专项调查,加快碳排放实测技术研究应用。

三要及时启动双碳试点。目前国家层面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多次提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先行先试,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亟须加快推动“双碳”试点。一是要依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和国家碳达峰试点相关工作机制,开展新能源车船推广应用、近零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沿线光伏发电设施布设等试点工作。二是要依托国家多式联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公交都市建设、绿色出行城市等已有示范工程机制,将减污降碳相关要求纳入创建和评估工作。三是要加强部委联动,引导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广泛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等工作。

四要着力拓宽资金渠道。目前各地绿色低碳交通发展资金需求巨大,单纯依靠车购税等财政资金难以有效保障,亟须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一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将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项目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二是争取纳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以及筹备中的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等支持方向;三是探索成立交通运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四是研究指导交通运输重点企业适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鼓励碳普惠等市场化机制实践。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环境科技研究中心生态与智慧环境室总工程师 齐兆宇

下好“蓝碳”开发先手棋

天津港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枢纽港,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前十强。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是水路运输节能低碳领域研究的国家队。承担了“建设天津港零碳码头路径实施研究”课题后,部天科院团队通过分析国内外近零碳港口码头建设采用的技术和措施,重点研究了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绿色能源在港口中的应用,以及港口既有工艺、设施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技术、港口装卸作业效率的智能化改造技术。我们依托全国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工作,调研获取全国13个港口、176个泊位的海量基础数据,计算了天津港码头碳排放总量并开展了数据预测。最后,从装卸生产设备电动化、“风光储荷一体化”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降碳技术措施、“零碳”用能管理体制机制、碳交易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设近“零碳”码头路径。2021年10月17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天津港投产运营,实现了绿电自发自用、自给自足,码头运营全过程“零碳”排放。

面向海洋,针对“蓝碳”资源底数不清和“蓝碳”促进港口绿色发展机制亟待完善的问题,我们参与撰写了《下好“蓝碳”开发先手棋,打造“双碳”战略新优势》调研报告,建议加强海岸带“蓝碳”碳汇开发,得到天津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在高原,我们探索高海拔特殊气候条件下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因子,最终得出了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本底值数据,有效完善了节能减排统计计算方法。

编辑:李宁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