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指针,指向新的历史刻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注定不平凡。
这一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简称北京市交通委)以首善标准紧抓时代新机遇,不断升级交通运输服务和治理水平。
坚持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为构建国家级城市群打通要道;以联网成片的多层级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四网融合”发展,领跑构建“轨道交通上的都市生活”。
“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不断深化,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升至74.1%;依靠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平台,贴民生、显成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交通热点难点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
出行更顺畅、交通更便捷,这一年,北京市交通委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正以昂扬姿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首都交通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好开路先锋。
多链接 京津冀三地互联互通
“一核两翼”,交通先行。今年,北京市交通委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交通联络,组织京津冀专项对接会等20余次,在京津冀三地交通规划、道路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既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加强了制度规则的“软联通”。
1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工程——厂通路北京、河北段同步开工建设,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承接疏解、协同联动、一体发展”的具体落实,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向纵深迈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线西延、良常路南延完工,承平高速、西太路开工建设,京雄高速、东六环改造加紧实施……伴随多项重点工程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5月,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廊坊段与北京东延段正式连通,廊坊市区沿高速公路20分钟即可直达大兴国际机场,打通了“京廊大动脉”,进一步完善了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路网体系,促进京津冀区域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
“轨道上的京津冀”蓝图也于今年新添亮色。10月,《交通运输部关于北京市开展京津冀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发布,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抓手,推动京津冀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3个铁路车站配套交通枢纽和3个综合交通枢纽已进场施工或开始土方、结构施工。
北京更与津冀、国铁协同,启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运输服务联程、技术标准兼容、要素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对接等工作。面向往来三地的乘客需求,北京市交通委有序推进北三县京津冀一卡通系统改造、京津冀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互联互通等,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便捷。
目光移向北京城市副中心,4月,环球影城京哈立交和六环立交如期通车,为环球影城开园交通运行平稳提供坚实基础;7月,武窑桥建成使用,北运河(通州段)全线游船顺利通航,服务于北运河两岸地方车辆的交通转换需求,成为一道风景线。
此外,北京市交通委不断加强与雄安新区交通衔接保障。主动与河北省加强项目对接,有序推进京雄高速北京段,协同推进雄安新区至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并推进“一卡通”向雄安新区延伸覆盖,实现北京与雄安新区轨道快捷联系。
高质量 轨道交通“多网融合”
高质量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北京轨道交通在运营里程和服务水平始终保持国内领先的基础上,开始了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目前,北京轨道线网规模1145公里,其中城轨780公里,市郊铁路365公里,初具城轨+市域铁路的融合发展格局。空间支撑能力持续增强,轨道通勤竞争力逐步提升。2021年,北京轨道交通日最高客运量1179.43万人次,居全国第一,通勤出行占比达27%。
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并重,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取得新突破。2021年底前北京轨道交通将开通50余公里新线,覆盖至更多大街小巷,链接至更多铁路站点,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城际铁路和国铁干线“四网融合”,扩大1小时通勤圈,构建了“轨道交通上的都市生活”。
同时,优化提升轨道既有线网。今年,北京制定并启动实施轨道交通既有线网优化提升行动计划。8月起,北京地铁1号线与八通线实现跨线运营,原来人山人海、爬坡迈坎的换乘场面不复存在,两线并一线无换乘双向直达,节省乘客换乘时间10分钟。房山线与9号线跨线运营,增加与中心城线网的换乘节点,为沿线居民提供更加多样的出行选择,节省换乘时间5分钟。
如今,北京还按照付费区换乘要求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交汇处增建换乘站,方便京郊居民快速进城,减少通勤时间。
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水平、服务品质也随之提升。5月,北京地铁大兴线执行新版运行图,高峰最小发车间隔由2分40秒缩短至2分钟。大兴线西红门站的乘客表示,往日早高峰时进城方向的排队“长龙”不见了,2分钟一趟车,站台乘客几乎一趟清空。今年,北京轨道交通的9条线路缩小运行间隔,运力最大提升52%;10条线路行车间隔进入2分钟;年客运量达30.7亿人次,同比增长34%。
针对让许多乘客头疼的地铁安检“排队难”,北京特别选择天通苑站、天通苑北站、天通苑南站、回龙观东大街站、霍营站5座大客流地铁站,试点启用“实名常乘客快速进站”服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站效率大幅提升。
优品质 绿色出行“内外兼修”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背景下,北京市交通委坚持优化供给,突出优化慢行系统、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组成的绿色出行体系,首都交通的“绿意”越发浓厚与亮眼。
“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今年以来,北京全面优化公交线网服务水平,依据线网规划,结合场站、道路等设施供给情况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共计134条,“干普微”三级线网持续完善。
愈加智慧的公共交通,正焕发出新的吸引力。北京不断加快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化智能调度体系,提高车辆准点率。目前,新建14处区域智能调度中心,累计完成5153处区域智能调度中心建设,全网运营准点率提升1.9%。
同时,北京市交通委积极协调完成配套设施建设,新开、调整轨道交通接驳线路,不断提升定制公交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定制公交通勤、通学等场景的专线服务日运营420班次,创新服务产品巡游定制公交已在六个热门区域开行,日发班480余班次。定制公交高峰日运载达22439人次,累计运送乘客1000万余人次,为广大乘客提供了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
慢行系统品质提升,是北京市交通委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北京编制完成了《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指导慢行交通环境的顶层设计再一次优化升级。
今年以来,北京市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实施了二环路慢行系统建设,开展通惠河、清河等河道沿线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结合城市公园建设,打造骑行绿道、休闲步道,全面打造景美路畅的慢行出行环境,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据统计,二环辅路慢行系统通行效率提升了25%,自行车回归城市。
9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清华大学推出《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基于街道促进步行的研究》,北京市在国内45个城市的街道步行设施评价中排名第一。在机非隔离设施、步道铺装、非机动车道路权划分等单项指标中,北京市名列前茅。
慢行逐渐成为城市出行新风尚。今年,北京市交通委举行“牵手文明 绿色同行”2021年绿色出行宣传月主题活动,周周有亮点,市民主动放弃开车、绿色出行、文明骑行,逐步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此外,北京市交通委通过优化出行结构、优化运输结构、优化车辆能源结构,积极推进行业节能减排,确保交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及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措施,北京城市交通碳排放年均增速已从“十二五”时期的6%下降至“十三五”时期的4%左右。
强治理 交通难题“对症下药”
今年以来,北京市交通委依靠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平台,建立了交通综合协同调度机制,积极推进涉及停车改革、共享单车、电动车等全市交通综合治理各项任务落实,削峰引流初见成效,城市交通明显改观。
目前,北京已基本实现道路停车改革全覆盖,全市16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在1031条道路上,规划上线了8.99万个停车位,实现了道路停车规范管理,逐步形成了“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习惯,道路停车秩序明显好转,并带来行车秩序的改善。
北京东城区、西城区等区域开展公建配建停车位有偿错时共享,共新增115处、1.1万个共享停车位,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有效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
同时,北京推进智慧停车建设,加快区域停车诱导系统建设,为便捷停车加载“智慧大脑”。8月,北京经开区7个停车场上线了“停车诱导系统”。系统可向驾驶员提供停车场名称、位置、实时余位状况及收费标准导航行驶路径等信息。通过“ETC+智慧”停车,支付宝或微信绑定车牌号,还可实现无感支付,解决了在停车场焦急排长队的现象。
近日,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开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百日整治”行动,2022年1月30日前,北京市中心城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规模上限将分阶段调整至50万辆,各企业将通过增加运维调度力量、提高车辆周转率,切实保障市民骑行需求。
严控总量、实施“电子围栏”……通过一系列举措,有序停放的共享单车正成为京城街景的一部分。目前,北京在中心城区21个重点轨道站点、76个出入口实行电子围栏监测管理。北京还实施“入栏结算”,对违停骑行人采取暂停服务的信用联合惩戒,进一步强化车辆合规投放,共享单车合规率由去年同期的36%提升至90%。
今年以来,北京市交通委加快推动超标电动自行车淘汰,制定印发《淘汰超标电动自行车回收处置工作方案》,引导超标电动自行车在过渡期结束前加快、有序退出或置换为合规车辆。在三年过渡期结束后,北京加强路面执法,对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的上路电动自行车进行处罚,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电动自行车合规率大幅提升。
为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这一“顽疾”,今年,北京推广CBD区域智能化治理经验,开展10处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完成194处交通秩序堵点乱点治理和31处革命旧址环境提升,稳步推进学医景商周边交通秩序整治。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58,处于“轻度拥堵”级别,城市交通运行更加顺畅,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编辑:李宁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