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建设,交通先行。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多项成套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交通科研人在新时代展现了新面貌、新作为,在融入国家大局中彰显爱国、奉献,在勇攀科学高峰中彰显求实、创新。近日,“交通强国品牌力量”第五届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推选活动结果公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强国科技先锋”获“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先行创新引领”获“企业类十佳文化品牌”、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中路检测”获“传播力文化品牌”。
三个文化品牌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在“讲出你的品牌故事”舞台上,扎实的品牌文化和精彩的宣讲,赢得了评委们阵阵掌声。故事中有矢志不移的坚韧,分秒必争的紧迫,首创必成的决心,关乎科技创新,关乎精神传承,更关乎家国百姓,美好出行。走进品牌故事,便是走进交通科研人的精神天地。
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强国科技先锋”以奋勇之姿展先锋本色
在虎门大桥发生异常振动时第一时间逆行登桥检测,在短时间内利用多种技术手段顺利“安抚”大桥恢复通车,在全行业率先应用BIM桥梁养护系统,实现数据资源赋能交通运输发展,部公路院“交通强国科技先锋”文化品牌宣讲员用紧张的故事、沉着的话语,讲述了公路院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践行“科技先锋”使命,彰显“科技先锋”本色的故事。该品牌最终荣获“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
用数据说话与时间赛跑
2020年5月5日,当很多人还沉浸在“五一”假期的欢乐中,部公路院的科研人员接到一个电话,打破了轻松的氛围。电话那头,一个无比急促的声音响起:“虎门大桥发生异常振动,请求封桥!请求封桥!”
桥面的监控视频随后传来,画面显示,大桥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振动,桥面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虎门大桥主管部门果断决策,迅速撤离人员车辆,立即封桥。随后,驻守在虎门大桥的公路院技术小组,第一时间登桥检测。一上桥,大家就被晃得恶心头晕,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开始进行安全检测工作。此时,虎门大桥不明振动的消息,已经在网络上引起讨论。大桥振动的原因调查、安全检测、减振抑振三大任务刻不容缓。
当天20时,在应急处置视频会议上,这次不明振动被初步定性为涡振。虽然涡振一般不会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但作为专家出席会议的部公路院院长张劲泉心里依旧五味杂陈。
20多年前,他亲身参与了大桥建设。那时候,我国大型桥梁建设经验非常匮乏,可以说,从开始设计到1997年通车,虎门大桥所凝聚的,是对新技术的探索成果,更是一代公路人的赤胆忠诚。
“用数据说话,用专业解答,与时间赛跑,还群众平安!”宣讲员的话语铿锵有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大桥检测团队经过13个小时的高强度奋战,于凌晨5时,率先给出检测报告。团队负责人来不及休息,7时30分又准时出现在大桥管理中心进行汇报,现场一百多人,正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结果。虎门大桥现场,守护行动紧锣密鼓;千里之外的北京,技术团队紧急响应。
5月7日,公路院技术骨干100余人和先进装备50余台支援到位,张劲泉带队上桥勘查,“虎门大桥保卫战,咱们只能赢,不能输!”那些日子,每分每秒都在跟时间赛跑,技术人员每天睡眠时间不到4个小时。常规需要40天才能完成的监测系统安装调试工作,公路院仅用5天就实现了上线运行。经过不懈努力,多项措施发挥作用,效果显著,虎门大桥逐渐平静下来。
5月15日上午9时,虎门大桥正式恢复通车。十天守护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位大学生在网上留言说:“一场大桥守护行动,让我感受到什么是责任,感谢这些无名英雄,你们为我的人生上了一课。”“交通强国科技先锋”的品牌故事在这里迎来了高潮,当故事画上圆满句号,观众提着的心才终于平静下来。
人民需要是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
虎门的故事只是一个小插曲,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如今,部公路院的BIM养护系统已成功应用到虎门、江阴长江等大桥上,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守护”桥梁,实现数据资源赋能交通运输发展。
从深中通道的跨海工程到雄安新区的智慧高速建设,从冬奥赛区的道路保障到助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脱贫摘帽,从汶川灾区的抢通保通到保障全国ETC成功应用,从建设国家桥隧数据库到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公路院人“科技先锋”的使命感体现在方方面面。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公路院人初心不改;奋力争当科技先锋,公路院人使命在肩。未来,部公路院将继续锚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技术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以“交通强国科技先锋”的新风采,在新时代挺膺担当。
企业类十佳文化品牌: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先行创新引领”为美好出行更进一步
“基于我们所掌握的数据,8天假期内有20多亿人次曾或近或远跨区域出行。今年‘十一’您出行了吗,整体感觉满意吗,交通换乘、信息查询是否方便呢?欢迎您扫码参加出行满意度调查……”在第五届“讲出你的品牌故事”活动现场,“科技先行创新引领”文化品牌宣讲员刘冬梅带来了以文化品牌为题的故事,讲述了大数据团队研发、应用全国客流大数据监测系统,服务群众美好出行的工作经历。
宣讲充分体现了中路高科集团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引领”的文化品牌内涵,将“科技”与“创新”融入中路高科集团的血脉,输送至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平台、每一个项目,助力交通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品牌最终获评“企业类十佳文化品牌”。
一个没有水饺的春节
作为中路高科集团的一员,作为大数据行业研发中心副主任,刘冬梅讲述的创新、创业故事将现场听众带入了交通大数据的世界。
“那天是腊月二十六,春节的脚步很近了,武汉却骤然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认为有必要使用位置大数据对武汉市人口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她迅速联系两个曾经合作过的团队,大家一拍即合。当时正值春节期间,技术人员都已放假,但中路高科集团很快组建了人口流动和道路客运两个分析团队。他们紧锣密鼓地对全国355个地区、千亿条数据进行计算,几经周折,终于在凌晨时分得到了分析结果。数据显示那段时间竟已有500多万人员出入过武汉,足迹遍布全国。这项结果为后续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数据基础。刘冬梅说:“出于交通科技工作者的自觉和热情,出于社会的需要和肩负的责任,我和团队决定将工作更进一步。”
春节期间,很多地方病例攀升,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后半程春运和复工复产的双重压力。交通运输部下达了道路客运人员密接溯源任务,道路客运疫情防控方案也随之发布,乘车码需要快速上线。刘冬梅带领团队联合部属单位与相关企业,通力合作、全力攻关。那段时间,无论是起草下发文件、联络各省、系统设计、优化功能,还是编写用户手册、部署试用、分析数据,她全程投入、无不上心,每天如此。
忙碌的工作,让她和家人度过了一个没有水饺、鲜有交流的春节,但是系统上线后,她感觉自己得到了很多。那些天,她接到很多地方口音的电话,有地方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的、有客运站管理员的,也有一线驾驶员的。大家说得最多的是: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雪中送炭。刘冬梅的孩子说:“妈妈,你能帮助这么多人,你真是我的榜样!”讲到这里,比赛现场仿佛更安静了。刘冬梅的宣讲里,没有口号、没有宣誓,但她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了交通科技工作者对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决心和服务人民美好出行的初心。
2019年,刘冬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她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回想过去的岁月,刘冬梅在舞台上由衷地感谢中路高科集团:“是她,培养了我热情、坚韧的工作作风,给予我们持续创新的平台。”
根植于内心的动力
在中路高科集团,众多投身于研发与实践的科技工作者深知一个道理:唯有责任之基,方有创新之力。
在重大工程引领上,中路高科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攻克了港珠澳大桥交通运行管控、应急联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开创性地引入BIM信息模型技术,助力深中通道的智能制造,为这两个世界级工程的建设贡献了智慧。
在科技自立自强上,中路高科人依靠ETC国产密码技术,有效保障了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重大任务提前实现,我国近15万公里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一体化服务”新格局。研发团队持续创新,今年年初在山西长治落地了我国第一个开放式自由流收费系统,实现“零秒收费”。
在脱贫攻坚支撑上,中路高科人倾囊倾力,将最实用的成果无偿地带上高原。
在中路高科集团,“科技先行创新引领”是根植于每一名科研人员内心的力量,他们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以拼搏之姿让中国科技、中国交通的新名片闪耀世界。
传播力文化品牌: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中路检测”广阔天地行者无疆
云路高桥一望中,大道畅通;华灯初上映南北,行者启程。中路检测带来的品牌故事,总是发生在黑夜里。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在思念家人的远方,中路检测秉持“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品牌精神与“厚德重品、担当有为”的价值观,在路上,留下检测人的家国情怀、强国梦想。“中路检测”获评“传播力文化品牌”,如冉冉升起的新星,激励更多交通人奔赴前路。
不同的黑夜不变的责任
中路检测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国家级检测检验机构,参与了10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对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推动“四新”技术应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倍受瞩目,中路检测团队参与了阅兵道路安全保障检测工作。200余天的连续奋战,他们日夜轮转。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的铁甲浩浩荡荡行驶在长安街上时,团队成员热泪盈眶。
2020年年初,西宁市发生“1·13”重大道路塌陷安全事故,行进中的公交车,瞬间陷入空洞。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中路检测团队第一时间作出响应,春节前夕逆行驰援,志愿开展西宁全市的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西宁的雪夜很冷,但千里之外同事和亲友的惦记却很暖,让每一位置身异乡的队员感受到坚定的力量。他们克服疫情防控期间种种不便,克服高原环境引发的身体不适,“大道行者”的责任给予他们坚持的信念。
夜晚,总是夜晚。中路检测团队在黑暗里,耕耘着光明的事业。宣讲员还带来了这个故事的一个侧面。其中一位检测队员在西宁接到家人的视频电话,屏幕另一边,四岁的儿子问,“爸爸,你是不是迷路了?怎么还不回家?我给你画了张地图,你按照地图的方向就可以找到咱家。”
2021年5月,梅雨时节的富春江畔,为响应杭州市政府提升道路安全水平的号召,中路检测团队尽锐出击,开展道路检测,烟雨蒙蒙的时节和反反复复的疫情导致检测工作时断时续。白天,他们长期暴露在的烈日下,肩膀和双臂晒伤一轮又一轮;夜间,他们运用专业设备,“捕捉”地下空洞。紧张的工期,细致繁复的内业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同期开展区域之多,人员及装备投入之大,道路隐患问题之复杂,气候多变之不利,让团队深刻感受到了任务的艰巨。面对挑战,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圆满完成检测任务。无数个不眠的雨夜,无数次街头穿梭,三维雷达检测车身发出的闪烁灯光,映射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和街灯交相呼应,为这一群优秀的战士谱写一曲青春赞歌。
深耕检测技术守护道路平安
一条条公路、大桥,就像一条条脉络,蜿蜒于祖国大地,让世界相系相连,让人心彼此融通。一条条交织的农村公路,沟通了广袤城乡,更串联起机遇与希望。交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这为新时代交通人追逐伟大梦想赋予了崇高的使命,提供了广阔天地。
中路检测在“做专检测技术体系、做精检测细分市场、做实国检中心平台”的基础上把握机遇、坚守定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攻坚克难,主动融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质量强国大局。无论是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还是参与重大事件保障一线,中路检测团队勇当党建示范的先行者、检测技术的深耕者、平安道路的守护者。
未来,中路检测将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模式、养护运营方式、咨询服务模式变革要求,依托重点建设工程,聚焦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检测检验技术融合发展,促进行业创新服务能力与水平提高。
编辑:吕甜甜
审核: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