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海交通运输部门交通强国建设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围绕交通运输部批复的海北藏族自治州交旅融合发展、青海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三江源地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保研究等3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以建设立体、快速、绿色、数字、安全、人文“六个交通”为目标,全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交旅融合发展等试点成果不断涌现,各项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交旅融合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围绕试点工作,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与海北州人民政府与联合印发《海北州交旅融合引领全域旅游发展试点方案》,海北州交通运输局制定《青海省海北州交旅融合综合服务体专项规划方案》,整合海北州属企业主体和交通、旅游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成立青海海北交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交旅融合综合服务体、风景道、驿站等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及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
青海依托“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推进交通主骨架建设,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建成投运,祁连支线机场全面恢复运营,国家高速公路西海(甘子河)至天峻段、克图至盘坡段及普通国道祁连县城至大通河桥段、克图至门源段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海北成为继西宁、海东后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的自治州。以“四好农村路”为载体,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工建设了仙女湾、同宝山等一批美丽农村路,2022年以来,海北州落实农村公路项目共73项、502公里、投资3.55亿元,“行游一体、人在路上、路在景中”的“慢游”体系正在加快完善;同时,精准布点,加紧实施具有复合功能的交旅融合综合服务体,已完工1个,在建2个,另外4个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为坚实基础。
推进客运体系建设,加强省、市际旅游客运包车业务,新增旅游客运包车20余辆,以旅游客运包车为主,定制服务、客运班线和城乡公交为辅,融合发展、优势互补、覆盖景点,多种形式交通旅游客运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谋划千里沿黄通道,青海印发了《黄河青海流域交通运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规范环水保管家服务,优化公路建设环境质量,发布实施《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综合服务规范》;加快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支撑性研究,开展《青海省公路交通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
深度融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同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智库,青海省高等院校加入黄河流域高校联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协同构建沿黄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省交通运输厅会同沿黄其他省区交通运输厅共同签署发布《加快互联互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宣言》,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加快省际通道建设,同仁至赛尔龙、大河家至清水、沙木多黄河大桥至久治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有序开展,尖扎至共和、玛沁经昌麻河至花石峡、甘德县城至岗龙乡等沿黄重要干线公路有序推进,“四好农村路”深入实施。试点实施以来,流域内公路网通车总里程增加1309公里,新增3个县城通高速、5个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151个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截止2022年底,流域内公路通车总里程6.3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达8332公里,域内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青海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事业全过程,优化规划线位,避让环境敏感区,推动重点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快建设绿色公路,推广应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试点开展加西高速公路巴扎零碳服务区建设。深入开展“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制定公路路域环境管理办法、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整改销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在道路运输行业、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配送领域的推广使用,域内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98.6%和86.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深入开展快递塑料污染和过度包装专项治理,邮政快递行业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比例、规范包装操作比例、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均达到98%以上,快递包装材料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和无害化水平稳步提升,推动流域“交通运输高品质”和“生态环境高颜值”有机融合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江源地区公路科研工作成效显著
加快科研平台建设,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野外站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现青海省交通运输领域国家级野外站建设“零”突破,成为全国唯一的多年冻土区冻土环境及冻土工程观测研究站;G0613共和至玉树段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长寿命观测点成功入围交通运输部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试点,为高原冻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强化科技创新基地培育,聘请郑健龙院士为交控集团首席科学家,成立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基地,培育建成“青海省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新增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攻克制约青藏高原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难题奠定基础。
聚焦三江源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青海依托G345沙木多黄河大桥至久治、G0611张汶高速同仁至赛尔龙等项目,开展《高原高海拔地区公路桥梁长寿命技术与可持续策略研究》《高寒高海拔环境下桥梁混凝土抗裂耐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青海高原区强紫外线条件下沥青路面老化及预防性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功能微生物调控的高寒高海拔公路服务区“三低”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等厅级科技计划项目,为三江源地区公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研究制定适宜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公路建设标准和成套体系,发布《高海拔高寒地区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设计规范》《多年冻土地区高等级公路路基技术状况评定》等10余项地方标准,正在制定《公路建设湿地保护技术指南》《公路原生植被保护利用技术指南》等。注重无害化穿越、近自然生态环保、野生动物通道、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探索公路建养工作向经济、环保、节能转变新路径,选定黄南州、果洛州及玉树州共1000公里农村公路作为“四新技术”应用先行先试路段,为三江源地区路网提质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编辑:廖芊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