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祖国的大洋深处,他们争分夺秒,只为搜寻生命的奇迹;在随时面临燃爆风险的抢险一线,他们沉着处置,只为守护一片碧海;在看似平静的岸基支点,他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只为提供更强有力的体系保障……
回顾2023年,救捞系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现实紧迫感,加快构建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海空立体救捞网络,努力将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施工图”转为“实景图”,用实干担当回应人民的关切和时代的重托。
国家为重 做冲锋在前的先行者
作为我国海上应急救援国家队和主力军,救捞系统深知“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他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出色完成日常海上人命救助和抢险打捞任务的同时,积极服务重大工程、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开放合作,以挺膺行动诠释救捞担当。
先行先试,服务强国建设。一年来,“海上危化品处置等特种训练能力建设”“10万吨级半潜打捞工程船研究项目”“大深度饱和潜水技术研发”“深远海半潜式起重应急打捞工程船技术方案研究”等一批试点任务在交通救捞扎实推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攻坚克难,守好祖国南大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交通运输部“千难万难也要进驻南沙保障人命安全,履行国际义务”的部署要求,南海救助局于2018年7月27日派遣专业救助力量进驻南沙岛。5年来,交通救捞克服高温、高湿、高盐的气候环境,成功救助遇险人员404名,初步形成南沙海域海空立体救助能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人道主义公共服务,助力将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躬逢盛事,织密水上防护网。今年以来,救捞系统还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第六届进博会等专项保障任务,以倾心的筹备、暖心的服务,为重大活动举办保驾护航。
忠诚履职 做英勇无畏的守护者
救捞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一次次危急关头,在一个个生死考验面前,他们总能挺身而出、一往无前,为守住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保障最后一道防线拼尽全力。
今年3月,在南沙岛礁值守待命的专业救助船“南海救115”轮,历时11个昼夜,拖航1100海里,成功救助一艘巴拿马籍大型散货船“FU PING”轮及21名船员,这是救捞系统2003年体制改革以来救助总航程最长的救助拖带任务。
5月16日,中国籍远洋渔船“鲁蓬远渔028”轮在印度洋中部海域倾覆,船上39人失联,其中中国籍船员17人、外籍船员22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统一组织下,救捞系统派遣拖轮“德添”轮及12名潜水员远赴印度洋海域执行救助任务。救捞力量抵达现场后,努力克服现场气象和海况较差、距离海岸线较远、力量投送耗时长等不利因素,担任现场指挥船,多次派员登上难船底部敲击,统筹协调现场10余艘中方船舶开展海面搜救、遗体打捞和接收工作。
7月2日,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德浮3600”轮、“德瀛”轮、“德浮3”轮三艘起重船合力抬浮,将沉没于青岛海域灵山岛附近的万吨级油轮“宏浦6”轮艉段顺利打捞出水。此次作业首次使用新型水下导向攻泥器“深鳗3”攻打千斤洞,创新运用坐底式打捞工作母船实施打捞作业,有效化解辖区海洋环境污染风险,保障通航安全。
7月19日,一艘运载有四万多吨危化品的沙特阿拉伯籍化学品船“岱菲”轮在舟山桃花岛以东约32海里发生机舱进水事故。上海打捞局紧急调遣“深潜号”“德宏”轮、“沪救18”轮等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克服了恶劣气象海况、难船危险品种类繁多、危险系数高、处置难度大等危险,成功将处理难度最大、危险性最高的易燃有毒化学品苯乙烯安全转运,又陆续完成了其他化学品处置和难船处理工作,确保了难船船员与作业人员安全。
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救捞人使命必达。截至12月15日,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今年以来共执行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任务1024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404名(其中外籍人员236名),成功救助遇险船舶51艘(其中外籍船舶20艘),直接获救财产总价值约90.32亿元。
科技赋能 做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年,救捞系统高位推动搜救技术革新,加快以科技赋能推动救捞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以构建救捞无人搜救体系为目标,救捞系统正大力推进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海上搜救装备技术研发应用。截至目前,船载搜寻设备已初步完成安装调试、算法移植,开展了不同视距下的视频素材采集,并建立样本库。救助直升机机载搜寻设备也已完成手持设备的救助图像素材采集,正在进行算法训练。 为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救捞系统还大力推动智慧救捞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已完成基本结构搭建,初步构建救捞数据中心,集成局端、基地、待命点、船舶、飞行器以及装备的基础信息,飞机、船舶、台风气象、救助案例等的动态信息,以及救捞人员数据。下一步,还将逐步接入救捞装备实时搜救视频,推动实现全系统统一的动态指挥、辅助决策、资源汇聚、协同办公,完善一体化、一张网信息化建设布局。
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引领着救捞不断走向深蓝,也锤炼了一批救捞科技英才。在今年首次开展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中,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团队作为交通运输部唯一推荐团体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
自我革新 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开发空间逐步挺进深海远洋,海上活动种类不断增加、作业日益频繁,船舶大型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涉海突发事件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特点,海(水)上重大事故、重大涉险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应急抢险救捞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一年,交通救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着力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掀起了高质量发展新浪潮。 打破固有的评价体系,就是救捞系统推进自我革新,跳出舒适圈,激发行动力的第一步。当前,救捞系统正在深入开展研究论证,推动构建现代化专业救捞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调整优化力量出动评估机制等,努力在覆盖范围、反应速度、海况适应、打捞吨位、潜水深度、搜寻扫测、应急联动等方面,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确保“召之能上”。
在装备能力建设方面,今年救捞系统首艘万吨级全功能深远海救助旗舰“南海救103”轮建成。这是交通运输部以建设国际一流现代化专业救助打捞体系为目标,规划建造的我国首艘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深远海大型专业救助船,具备水面搜寻救助、水下救助打捞、深远海拖曳救助、海空立体搜寻救助、应急抢险救助等功能。以构建反应迅速的海空立体救援体系为导向,救捞系统积极推进海上救助中型直升机引进工作,并同步开展机务和飞行人员培训,为未来投入运行奠定基础。预计到明年上半年,6架AW189超中型救助直升机和2架H175大型救助直升机将陆续交付。届时,海上空中救援力量将进一步提升,救助半径将从110海里拓展至200海里。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部省联合推动,三亚水上救助综合训练基地和海口救助基地扩建工程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三亚水上救助综合训练基地工程总体完工95%,包括海域训练区、水上救助技能训练中心、码头、波浪池、直升机停机坪等和后勤服务配套设施,建成后将承担全国救助、打捞机构的专业救助、打捞人员的综合培训和专项业务轮训,并可为海事、公安边防、渔政等从事海上救助和执法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东海救助局救助直升机首次进驻盐城射阳值班待命;“厦门市水域应急救援训练和保障中心”挂牌成立;冬季大风浪(高海况)、直升机夜航、船机配合等针对性训练有序开展……一年来,救捞系统统筹谋划、多维发力,有效提升海上人命、财产、环境救助能力,以实际行动夯实“敢不敢、能不能”的根基。
齐抓共管 做安全生产的践行者
安全是救捞系统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的重要保障。
这一年,救捞系统统筹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以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年”为主线,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一线安全生产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系统单位修订安全规章制度50项,用更严格的源头治理、更严密的制度体系、更扎实的监督管理、更有效的风险防控和更有力的基础保障,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的履职尽责能力、监督管理能力、综合保障能力,坚决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坚决遏制一般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层层压实安全责任。救捞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两个确保绝对安全”的指示要求,坚持安全生产“齐抓共管”“三管三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进一步深化安全监管机构和力量建设,及时研究决定安全生产重大问题。
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深化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研判与预警预控,紧盯重要时段与重大任务,组织开展春运安全督查、夏季、冬季安全督查。持续推进183项专项工作深入开展,重点做好重要设备、老旧船舶维保,确保船舶本质安全。
党旗领航 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江海潮涌风帆劲,党旗领航新征程。这一年,救捞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部党组工作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效率启动、高质量推进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主题教育期间,常态化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及时传达、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精神,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等专题理论学习,组织全系统及时学习宣贯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小鹏关于南沙值守的指示批示,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付绪银关于“敢不敢、能不能”问题的指示批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国之大者”,加快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打造“新时代、新视野救捞讲堂”理论学习品牌,让理想信仰的旗帜在祖国万里海疆高高飘扬!
让群众满意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救捞系统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开展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针对救捞系统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基层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系统上下协同发力,调整救捞船员、潜水员和飞行人员伙食费标准,出台《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办法》等,研究提出一批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招、硬招。
服务发展、争作表率,党员干部将主题教育中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碧海先锋钢铁卫士”“党建随船走、党风润人心”等一批党建品牌逐渐深入人心。在救助旗舰“南海救103”轮、4000千瓦中型海洋救助船建造项目、深中通道建设工地以及海员技能大比武集训等工作中,临时党支部率先垂范,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救捞系统压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体推进巡视审计整改,部救捞局党委以上率下成立巡视整改领导小组,统筹推行救捞系统巡视整改工作。
大力推进救捞文化建设,传承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中国救捞”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救捞声音,讲好救捞故事。
回顾2023年,交通救捞的步伐走得坚强而有力。迈上新征程,交通救捞必将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全面吹响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冲锋号,在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中走在前列。
你好,2024
即将过去的2023年精彩纷呈,中国救捞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2024年,我们将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期待新引进的H175机型早日列编,尽快加入救助值班序列,进一步充实海上救助力量。我和同事们将始终以提升应急救助能力为目标,把每次飞行训练视为实战任务,努力夯实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搜救效率和准确性,特别是加强执行高海况救助技术能力,为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北海救助局搜救机长 黄宗令
你好2024,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能够持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反复打磨专业技能,聚焦危化品处置、高海况救助、大规模人员转运等能力提升,努力增强自己的安全救援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新的一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将扎实做好救助值班待命和海上应急救助抢险工作,坚守在海上救助第一线,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快速出动、高效实施救助,守牢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新的一年,希望你我都平安!
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长 张凌奇
2024年,我们将锚定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这一目标,直面“卡脖子”严峻形势,持续在科技赋能上自我革新,填补能力“盲区”,推动“技术嫁接”跨界运用,深化AUV等无人潜航器海上搜救技术研发,加快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深远海救助装备及技术研发”攻关,稳步提升深海实战技能,阔步深蓝,聚力打造深远搜寻扫测品牌,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守好祖国南大门提供坚实支撑。
南海救助局助理工程师 宋天宇
展望2024年,我将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心任务,立足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和现代化专业打捞强局战略,聚焦高效打捞、智慧打捞、绿色打捞,全力推进深远海大吨位打捞作业、危化品应急处置、大面积海上溢油和沉船存油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持续深化应急抢险快速打捞装备、技术、工艺研究,积极开展打捞与水下工程等国家、行业技术的基础能力研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在救捞实践中转化应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烟台打捞局工程师 邓伟
作为长期扎根救捞一线的潜水员,2023年,我们坚定不移履职尽责,高效执行应急抢险救助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将继续秉承救捞精神,带领潜水员兄弟们奋战在抢险打捞和经营生产一线,持续提升潜水技能,练就过硬本领,服务事业发展。特别是在重要时段和极端天气期间,认真做好值班待命工作,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潜水员的关键作用,在新的一年里保障好水上人命财产环境安全,为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打捞局潜水员 张伟平
作为一位打捞工程师,展望2024年,我对我国救捞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随着通航安全的日益复杂、海上事故更具复杂性和紧迫性,我希望有更多的危化品应急处置、水面水下三维模型重构、船体切割分段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得到应用,以提高救助打捞的效率、安全性和成功率。同时,我也将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数字化和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提升个人的技术水平。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广州打捞局工程师 陈昆明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