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新红专” 轮与郑和起锚地梦幻联动

2025-06-23 17:00:0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李思颖 -标准+

6月19日—20日,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走进郑和船队起锚地江苏太仓。此次活动由中远海运集团、大连海事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是2025年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之一。

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太仓承载着中华民族开拓海洋、联通世界的辉煌记忆,与“新红专”轮这艘先进的智能船舶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为航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生动载体。太仓港成熟的港口运营体系与庞大的航运产业集群,也为智能船舶技术展示、科普教育及产业合作提供了平台。

太仓站期间,共有500人次参与此次文化巡展活动。公众不仅可以登上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近距离感受前沿航海科技的无限魅力,还可以在文化展厅了解明朝造船技术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历史传承。在郑和公园马六甲研学馆,工作人员以郑和精神为核心,详细介绍了郑和长达近三十年的下西洋之旅,并从多个视角展示航海文化。

6月20日,郑和研究会航海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功举办。会议聚焦“航海历史精神锚点”,探讨了太仓作为郑和起锚地的历史意义,并结合智能船舶技术,对比从郑和下西洋到现代智能航海的发展变迁。来自科研院所、航海院校、港航及上下游单位的5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张勇在致辞中表示,中远海运集团始终致力于推动航运业的创新发展。通过郑和研究会航海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的平台,各方可以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技术研讨和项目合作,共同攻克智能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等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助力我国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

从郑和宝船到“新红专”轮  跨越六个多世纪的文明对话

62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从这里起航,将中华的文化与友好、“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带向世界。如今,“新红专”轮实现了智能化全覆盖,延续着中国人探索海洋的步伐。

“从郑和宝船到‘新红专’轮,中国开放进取、联通世界的精神始终一脉相承。”随船参与此次文化巡展的中远海运集团高级船长刘道坤颇有感触。

变化的是航海技术,不变的是“敢为人先、科学探索、和平合作”的精神。

据了解,在为期近一个月的航程中,科研人员和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生们将在“驭海智启”智能船舶实训中心开展驾机电综合实训、智能航行、远程控制等实践研学项目。

“我们积极参与‘驭海智启’智能船舶实训中心的研学方案设计,在巡展中为该船提供了自主研发的海宁电子海图装备与自由度气象导航系统。”广州中远海运总经理张安铭介绍,这两大智能系统从芯片到软件全部自主可控,完全领先于国际水平,在确保智能船舶航行数据与系统安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这些智能系统也是实训中心的“智能系统教学工具”为科研人员与学生提供实训机会,相信在实训教学与应用中,将持续完善智能船舶通导的实践数据积累,促进迭代升级,为智能船舶产业自主创新注入新动能。

从郑和起锚地到航运枢纽  潮涌长江第一外贸大港

从“新红专”轮的甲板望去,高耸的岸桥、穿梭的集卡繁忙有序,层层堆叠的集装箱正等待着属于它们的远航。

回望历史,太仓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郑和船队将茶叶、瓷器、丝绢等华夏物产带往海外,又带回香料、宝石等异域珍品,书写了中外贸易的壮丽篇章。

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长江第一外贸大港、长江外贸“新三样”出口第一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超800万标箱,连续15年领跑长江。

以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简称太仓国际)为代表的太仓港各港航企业,在做强集装箱、木材、钢材等传统货种基础上,瞄准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储能柜等新兴产品,抢抓发展“风口”。

今年前5个月,太仓港出口汽车29.91万辆,同比增长43.43%,多家车企在太仓港进行新船首航;出口“新三样”产品超360亿元,同比增长约1.4倍,出口已覆盖105个国家和地区。

太仓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码头携手中远海运特运,打造了以太仓港为枢纽港的商品车可折叠框架箱出海新模式,有力保障国产车出海。在保障成套风电设备、锂电池储能柜运输方面,太仓国际积极发挥供应链整合能力优势,采用“水水中转+公路集运”的复合运输模式,在满足“新货种”运输需求的同时,助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为让“新三样”水上运输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太仓海事局联合高校开展研究,发布江苏省首个《锂电池类危险货物水路运输指南》,为新业态安全运输提供专业指导;推动成立“太仓港大型锂电池储能装置运输联盟”,发布《太仓港出运货物运输组件锂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建立“选货、选船、选航运公司”的工作机制;同时编制完成辖区汽车运输船舶安全监管手册。

梦回起锚地,丝路共潮生。

如今的太仓港已开辟通往欧洲、中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苏州(太仓)港与钱凯港缔结为友好港口,并开通定制航线和件杂货直达快航班轮,大幅缩短直航时间。以港口为纽带,跨越1.7万公里的两座城市紧密“牵手”,将围绕经贸往来、人文交流、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对接,依托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从研究到传承  发掘航海历史精神锚点

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当前,中国航运业正顺应绿色、低碳、智能的发展新趋势,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郑和研究会航海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搭建起多方沟通协作的高效平台,为加快建设航运强国凝心聚力。

会上,上海船研所总经理陈弓当选郑和研究会航海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表示,航海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以“传承郑和航海精神,为航海领域科技创新研究工作者提供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的纽带和桥梁”为宗旨,通过深入挖掘与传承中国古代卓越的航海与造船技术遗产,推动新时代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创新研究及交流,为绿色低碳智能趋势下的航运业提供智力支持,以科技创新激发和培育航海新质生产力。

郑和研究会航海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期间,审议了该专委会工作条例和2025年工作计划,并发布《中外航海历史文化研究(一期)》成果。

接下来,文化巡展活动还将走进上海、福建泉州以及海南的多座港口城市,将智能航海技术与航海文化带到大众身边。

编辑:蒋利

责编:李思颖

审核:金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