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船梦回处 丝路共潮生——“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走进江苏太仓纪实

2025-06-24 17:28:2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王肖丰 李思颖 -标准+

6月19日—20日,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走进郑和船队起锚地江苏太仓。此次活动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大连海事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是2025年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之一。

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太仓承载着中华民族开拓海洋、联通世界的辉煌记忆,与“新红专”轮这艘先进的智能船舶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为航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生动载体。太仓港成熟的港口运营体系与庞大的航运产业集群,也为智能船舶技术展示、科普教育及产业合作提供了平台。

太仓站期间,约有500人次参与此次文化巡展活动。公众不仅可以登上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近距离感受前沿航海科技的无限魅力,还可以在文化展厅了解明朝造船技术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历史传承。

从郑和起锚地到长江第一外贸大港

从“新红专”轮的甲板望去,高耸的岸桥、穿梭的集卡繁忙有序,层层堆叠的集装箱正等待着属于它们的远航。

回望历史,太仓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郑和船队将茶叶、瓷器、丝绢等华夏物产带往海外,又带回香料、宝石等异域珍品,书写了中外贸易的壮丽篇章。

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长江第一外贸大港、长江外贸“新三样”出口第一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超800万标箱,连续15年领跑长江流域。

以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简称太仓国际)为代表的太仓港各港航企业,在做强集装箱、木材、钢材等传统货种基础上,瞄准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储能柜等新兴产品,抢抓发展“风口”。

今年前5个月,太仓港出口汽车29.9万辆,同比增长43.4%,多家车企在太仓港进行新船首航;出口“新三样”产品超360亿元,同比增长约1.4倍,出口已覆盖105个国家和地区。

太仓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码头携手中远海运特运,打造了以太仓港为枢纽港的商品车可折叠框架箱出海新模式,有力保障国产车出海。在保障成套风电设备、锂电池储能柜运输方面,太仓国际积极发挥供应链整合能力优势,采用“水水中转+公路集运”的复合运输模式,在满足“新货种”运输需求的同时,助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梦回起锚地,丝路共潮生。

如今,太仓港已开辟通往欧洲、中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苏州(太仓)港与钱凯港缔结为友好港口,并开通定制航线和件杂货直达快航班轮,大幅缩短直航时间。以港口为纽带,跨越1.7万公里的2座城市紧密“牵手”,将围绕经贸往来、人文交流、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对接,依托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接下来,“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活动还将在上海、福建泉州以及海南的多座港口城市,将智能航海技术与航海文化带到大众身边。

从郑和宝船到“新红专”轮的文明传承

62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从太仓起航,将中国的文化与友好、“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带向世界。如今,“新红专”轮实现了智能化全覆盖,延续着中国人探索海洋的步伐。

“从郑和宝船到‘新红专’轮,中国开放进取、联通世界的精神一脉相承。”随船参与此次文化巡展的中远海运集团高级船长刘道坤颇有感触地说。

变化的是航海技术,不变的是“敢为人先、科学探索、和平合作”的精神。

“‘新红专’轮不仅承载着现代智能航运的前沿技术,也诠释了航运业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的趋势,肩负着传播航海文化的使命,展示了我国航运业从古至今的跨越,激励着更多人投身航海事业,关注航海科技发展。”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总经理陈弓表示。

大连海事大学科技处处长徐敏义表示,学校将依托“新红专”轮开展智能航运关键设备实验验证工作,培养适应智能航运新业态下的高素质航海人才,为服务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在为期近1个月的航程中,科研人员和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生们将在“驭海智启”智能船舶实训中心开展驾机电综合实训、智能航行、远程控制等实践研学项目。

“我们积极参与‘驭海智启’智能船舶实训中心的研学方案设计,在巡展中为该船提供了自主研发的海宁电子海图装备与自由度气象导航系统。”广州中远海运总经理张安铭介绍。这两大智能系统实现了从芯片到软件全部自主可控,完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确保智能船舶航行数据与系统安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这些智能系统也是实训中心为科研人员与学生提供实训机会的“智能系统教学工具”,相信在实训教学与应用中,将持续积累并完善智能船舶通导的实践数据,促进迭代升级,为智能船舶产业自主创新注入新动能。

编辑:蒋利

责编:李思颖

审核:金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