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沟壑与戈壁荒漠的交错地带,一场悄然而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甘肃交通建设领域展开。甘肃省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交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在G312线苦界、G331线大霍等重点公路项目及河西走廊服务区建设中,创新构建了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交通基建的绿色样本。其“点石成金”的废料再生技术、“变废为宝”的固废利用方案及“光储充融”的能源革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更以可量化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全国绿色公路建设提供了“甘肃方案”。
苦界项目:点石成金,废料重生
就地转化,挖潜增效。G312线苦界项目地处湿陷性黄土路段,项目办聚焦旧路废弃砂石材料,以循环再生技术变“废”为宝:对旧路段5.19万立方米的沥青面层铣刨料100%回收,经筛分将粗集料合格率稳定在70%以上,用于新路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对旧路挖除的26.08万立方米的路面结构层及底基层,91%用于新路最底层路床的填筑,其他废旧材料用于施工便道;对旧路挖除的块石、片石,挑选品相好的用于新路片石混凝土的砌筑;对拆除的旧路涵洞混凝土废弃“石料骨骼”重新打磨破碎,用于公路U形排水沟等小型预制构件;对病害较小可利用的部分路基,采用就地路面冷再生技术,加入少量水泥及活性填料等进行碾压铺筑。废弃砂石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实现了环保和节约能源的双重价值,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加上人工、运输等,估算下来整个工程节约资金1367.94万元。
G312线苦界项目处理旧路废料的砂石分离机。
G312线苦界项目铣刨旧路沥青路面面层。
G312线苦界项目改建后的村镇路段。
G312线苦界项目村镇路段铺筑沥青面层。
大霍项目:变废为宝,固废筑基
源头减量,循环利用。G331线大霍项目地处河西戈壁沙漠,昼夜温差大、半刚性基层干缩和温缩性高,沥青路面裂缝病害突出。甘肃交投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及公路建设高质量要求,联合省交设股份、新发展投资集团等企业,依托酒钢公司矿渣、钢渣等固废研发了一种公路半刚性基层专用固废基胶凝材料,并在嘉峪关建成年产20万吨固废基胶凝材料生产线。该材料具有缓凝、微膨胀、收缩小、后期强度高、抗盐侵蚀好等显著技术优势;其缓凝特性为半刚性基层施工提供多种工艺选择,微膨胀特性有效减少了半刚性开裂,良好的抗盐侵蚀性大幅提升了耐久性。该材料在大霍项目铺筑路基100公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多吨,经后期评估耐久性提升15%以上、强度和承载力与传统水泥稳定基层基本相当、且经济性显著。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获取专利、论文等10余项知识产权,荣获甘肃交通运输科技技术奖一等奖,并成功入选国家“2023年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发布了甘肃省地方标准《公路固废基胶凝材料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B62/T 5072)。固废材料的再生利用,大幅降低了公路建设碳排放,促进了绿色公路和路衍经济发展。
图为G331线大霍项目固废基胶凝材料生产基地。
G331线大霍项目固废基胶凝材料铺筑基层。
G331线大霍项目面层铺筑现场。
元白项目:路景融合,草原织锦
“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G213线元白项目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融入祁连山区域公路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绿色公路设计理念全面实施。项目加大廊道线位资源共用,通过调整优化线位布设,充分利用原有国道及地方道路资源。路线选线时根据林地、草地、湿地、农田等地形分布,在满足平纵面技术指标前提下,综合采用靠河布线、沿山沟布线、优化高填深挖设计、以桥代路等手段,最大限度适应地形,减少对敏感区域的土地占用,降低生态影响。全线共优化冗余防护工程设计18处、钢波纹管涵9道、旧路工后养护措施15km。公路绿化方面,项目结合肃南县草原风光,形成乔木、灌木、林草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结构,构成了一幅“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新织锦。
建成通车的G213线元白项目。
G213线元白项目在石质高边坡路段绘制的巨幅画卷。
G213线元白项目在荒漠路段新植的乔木。
G213线元白项目在草原路段新植的灌木。
丰马项目:抑尘节水,绿建标杆
G312线丰马项目大部分路段穿行村镇和农田地带,加之河西风沙大、干旱少雨,扬尘污染和工程节水是施工难点。在施工扬尘防治方面,项目办坚持“6个100%”标准,从材料采集、生产、运输等环节全方位管理:料场安装雾炮精量喷雾,高效降尘;拌和站水泥罐加装WGM型高效脉冲除尘器,使用封闭式料仓和包裹式输送带;配料器顶部采用“全封闭+防尘帘”;土方挖运和拆除施工采用湿法作业,运输车辆严格执行篷布苫盖要求;填方边坡采用实施垂直振动碾压“防风蚀”技术。在节水方面,场站设三级沉淀池循环用水;引入现代农业“节水滴灌”技术,桥面铺装层采用“滴灌带养生”工艺;桥梁墩柱采用“薄膜覆盖+塑料套筒防风+滴渗”组合养生工艺,有效解决了风沙荒漠地区混凝土干缩裂缝难题。路基边坡防护大力推广“骨架喷灌植草”技术,用混凝土预制块骨架稳固支撑,回填种植土并喷播本地耐旱草灌种子,形成有生命的“网格衣”,既稳固水土,又为本地生态恢复创造条件。
G312线丰马项目路面基层滴灌养生。
G312线丰马项目在路基边坡喷淋植草。
G312线丰马项目在路堤边坡实施垂直振动碾压,提高密实度和稳定性,克服风蚀对边坡的危害。
G312线丰马项目争分夺秒连夜架设横跨G30连霍高速公路立交桥。
水范项目:永临结合,节材典范
G109线水范项目大力推行“永临结合”。在满足标准规范前提下,对施工场站具备条件的料棚、水、电、道路等临时设施与新建公路永久工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整合,实现保护环境、节约成本的综合效益。施工二标综合场站结合现有杨家台养护工区整体规划,优化场站供电线路和拌合站料仓设计,减少临时用地27.65亩,节约料仓拆除复垦费用,实现“一次建成、长期使用”;预制梁场利用主线路基,节省临时用地17亩。鉴于西北地区耕地复垦难度大、成本高,为便于场地恢复和材料循环利用,水范项目各标段场站、驻地建设广泛采用预制道路板、市政砖、植草砖、树脂排水沟、压型钢板等装配化材料进行“减砼化”铺筑;非功能空地大力绿化,打造花园式场站,绿化面积占空地面积的57.3%,占总建筑面积的24.2%。相较现浇混凝土路面,该方式具有安全美观、施工高效、成本较低、可循环利用的优势。
G109线水范项目在主线路基上建设预制梁场,节省临时用地。
G109线水范项目驻地“花园式”场站。
G109线水范项目预制板砖铺设的临时道路。
G109线水范项目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
服务区篇:光储充融,绿电赋能
“服务区+光伏”是交能融合的重要路径。根据《甘肃省河西走廊交通运输与绿色能源融合大通道示范项目》及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强国建设专项试点任务(第一批)”,甘肃交投按照“光储充”一体化理念,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绿电全额上网”并网模式,依托G22青兰高速会宁服务区,河西走廊G30连霍高速公路长城驿、张掖、肃州、布隆吉、瓜州、柳园服务区(停车区),G213元白路元山子服务区的闲置空地、车棚、综合楼屋顶等布设光伏组件,同步建设储能系统、智慧能源系统,变闲置土地为绿色“聚宝盆”。目前,上述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装机总容量11956千瓦,年发电量约18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49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300吨;实现新能源汽车绿电就地直充,服务区53%的用电量由“绿电”供应。
G22青兰高速公路会宁服务区(红色驿站)光伏发电。
G213线元白路元山子服务区光伏发电。
G30连霍高速公路布隆吉服务区光伏发电。
甘肃交投承建的公路项目以扎实的数据证明:绿色施工不是负担,而是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创新的“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光储充融”等一系列新模式,不仅为项目本身增添了生态底色,节约了可观成本,更以详实的数据为西北乃至全国干旱生态脆弱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量化的绿色样本,有力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在交通领域的落地生根。
编辑:周晓幸
审核: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