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这片承载“千年大计”的土地,正以日新月异的变迁,描摹出一幅壮美的未来画卷。700多公里的道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串联起各片区,托起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战略雄图。
在这幅壮美画卷的背后,有无数建设者默默耕耘、开拓创新。郗文彬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建设统筹部部长,他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践行着“雄安质量”的铮铮誓言,把道路修成了城市的风景。
以初心为笔把道路画成风景
在一张几乎空白的纸上描绘未来,这就是雄安新区建设的起点。
2018年,郗文彬作为首批建设者走进这片热土。那时的雄安新区,还没有纵横的道路网,只有等待开辟的土地与沟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成为他和团队不懈追求奋斗的目标。7年多来,从白纸到蓝图、从蓝图到实景,他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把一条条道路从图纸变成现实。如今,环城外围道路与内部骨干通道基本成形,“一环十二射”的交通格局初步显现,一幅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雄安新区的路,不只是通行之路,更是承载城市气质的景观之路。
“我们修的路,不仅要通,更要美。”郗文彬常说。对他而言,道路不仅承载着车辆通行的功能,更肩负着连接城市各片区、服务产业发展、体现绿色低碳与高品质生活理念的使命。
郗文彬带领团队总结提炼“道路元素景观化”的经验:路面铺装要先排版,行道树要先选苗,桥梁与城市家具要与整体风貌相协调。光是挑选行道树,他就带队跑遍山东、河北、河南的苗圃,经过上百次调研,反复比对树种、分枝点高度、胸径等指标,最终确定最佳方案,让道路两侧绿植“像士兵一样整齐”。
在北方“夏花少、冬季枯黄”的难题前,他带领团队研究“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方案——夏天点缀高杆月季和木槿,冬季布置胶东卫矛球和大叶黄杨,一朵小花,也能提振人心。如今,穿行雄安新区的道路,一路一风景、一桥一景观,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共同记忆。
在他看来,道路建设不仅是纸面上的规划与设计,更是工地上一脚一印的坚守。700多公里的道路,他几乎都亲身走过。从谋划到落地,从图纸到施工,他坚持践行“一线工作法”:穿胶鞋、带图纸,和设计、施工人员一起蹲在现场讨论,一次次修改方案,确保“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
郗文彬常说:“脚下的泥土,才是最真实的图纸。”正是这种把质量视为生命的执着,使新区的道路工程次次成优、内实外美,逐步形成了雄安新区的建设标准。
以科技为线织城市互通之路
雄安新区的道路,不只是眼前的便利,更是未来的骨架。
从外围骨干路网到片区微循环路网,从容东到容西,从启动区到起步区,在郗文彬和团队的努力下,雄安新区逐步建成以“一环十二射”为骨架、快速路与主干道有机协同、干线与微循环紧密联动的立体交通格局。原本各自为政的片区,如今通过科学规划和高效施工,真正实现了“区区相通、条条成网”。道路通车的那一刻,不仅方便了建材运输和群众出行,也为高校、央企疏解和安置搬迁群众提供了坚实保障。
郗文彬提到,“我们修的不是一条简单的物理道路,而是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的‘数字道路’,是筑巢引凤之路,是服务疏解之路,是通向未来之路。”
郗文彬十分重视多模式交通协同建设:道路与轨道、公交、自行车道系统融合设计,打造“最后一公里”高效接驳;完善枢纽站点布局,实现客货分流、时空错位、高峰均衡,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面对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的定位,他推动引入智慧交通平台,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信号灯智能调控、车流精准调度、施工路段可视化管理,不仅提升了通行效率,也为安全施工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年的建设实践中,郗文彬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工作理念:下足绣花功夫,把每条道路建设成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这既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团队的激励。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雄安新区的交通路网打下坚实根基。
2025年,他获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日夜鏖战,是对初心与使命的坚守。
千年雄安,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郗文彬和同事们用700多公里的坚实足迹,为这座“未来之城”雕琢通途、描摹风景。道路在延伸,理想在实现,属于新区的故事,正在他们的手中一点点展开。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