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载耕耘织通途——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2025-11-10 11:04:3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廉建尧 -标准+

2024年6月30日,伶仃洋上碧波万顷,深中通道正式建成开通。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作为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期与管理期的责任主体,负责统筹推进工程建设与运营养护的全周期管理工作。如今,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在建设初期提出的“深中连接·世界无限”美好愿景,正随着车流如织的蓬勃景象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超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概算总投资446.91亿元,是国家重大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担负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时代使命。面对特别复杂的建设条件、特别难的工程技术、特别长的建设工期,全体建设者以打造交通强国典范工程为己任,用7年光阴书写了一份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典范答卷。

党建引领串起“神经末梢”

超级工程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技术的尖端,更在于参建主体的多元。

60余家单位、1.5万余名建设者分散在海上平台、高空塔吊、陆域工厂等超122个工点中,如何让“千条线”拧成“一股绳”?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党委牵头,在深中通道项目创新成立建设期党委,打破了不同参建单位、不同施工地域的界限,构建起“1个主要领导+30个基层党组织+450余名党员”的全域党建新模式,实现全领域统筹、全方位引领、全员工参与、全链条推进、全体系保障。

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条件异常复杂,综合技术难度高,各支部以“一支部一特色”、创岗建区、结对共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为抓手,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工程建设的优势,打造新时代重大工程项目“全域党建”创新模式,有力推动深中通道高质量建设。

汇聚“最强大脑”破解难题

深中通道的建设史,也是一部向技术巅峰攀登的奋斗史。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集思广益,以“国际竞赛+顶尖智库”推动项目建设。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热土,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展示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因此,深中通道在设计之初便决定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推出面向世界的美学设计。2015年年底至2016年年初,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在国内首次成功组织工程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多国著名设计单位同台竞技。竞赛成果奠定的美学基调和结构物设计框架被应用到深中通道建设实践中,不仅极大提升了工程美学水平,也为国内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果说国际竞赛是“开脑洞”,那么由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设计大师领衔的深中通道项目建设40人技术专家组,则是在“开药方”。他们为破解技术难题提供咨询与决策,极大提升了解决深中通道六大方面九大世界级难题的速度和质量,有力推动了建设进度。

探索管理模式“深中样本”

面对传统工程管理中前期工作周期长、线性工程资源配置难以集中、风险防控工作面大等痛点,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构建起前沿引领的复杂巨系统跨海集群工程集成管理办法,形成创新化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

一是创新审批模式,交通运输部提前介入、全程指导,开创“一个项目、分步批复”的先河,按下启动“加速键”,为日后其他巨系统工程的批复提供参考;二是化解重大建设风险,构建“四步法”危大工程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重大风险施工专项管控,推行“深中定制”安防措施,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安全可控;三是集聚行业最优资源,通过将传统的里程分段式分标,创新改为分段式与同类项合并式相结合分标,有效集聚了行业优质资源,实现了提质增效;四是共创通航安全环境,成立深中通道建设水上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海事一站式服务深中通道通航安全保障,实现建设期水上交通“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目标。

最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通过10项首创装备和系统,实现了深中通道高质量如期建成,并形成了十大国际领先技术,创造了10项世界之最,凝结成具有中国标准的跨海集群工程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方案。2024年,深中通道深中大桥获得国际桥梁协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被国际隧道工程协会评为“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50大工程”。

海浪翻涌间,深中通道如巨龙横卧,其上车灯点点,隐于海天尽头。通车一周年以来,深中通道总车流量超3155万辆次,日均超8.64万辆次,约占珠江口日过江总车流量的1/5。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在整体转入运营阶段后,持续在管好、用好通道上下功夫,以智慧管养保安全、促顺畅、添舒适,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添砖加瓦。

□采访手记

长虹卧波处 凡人亦伟大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建成开通。这条横跨伶仃洋、长达24公里的“海上长虹”,用7年时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增加一道改变时空的弧线。

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超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的“超级”二字,藏在每一组震撼的数据里:10项世界之最刷新跨海工程的技术纪录、1.5万余名建设者攻克六大方面九大世界级难题、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我国超级工程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写区域发展的版图,诠释交通强国的深刻内涵。

一个个数字令人惊叹,但更打动我的,是数字背后那群“人”的面孔——他们是工程师,是技术员,是千千万万的建设者。每一段钢筋混凝土的背后,都凝结着他们作为建设者的汗水、创新者的勇气、奋斗者的担当——这就是开路先锋最平凡而伟大的模样。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