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项目部:铁道兵纵横武陵山

2016-03-01 14:53:34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朱彪 欧阳盛明 -标准+

在武陵山腹地,在革命老区慈利县、永定区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支特殊的铁道兵,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钢铁般的生命之躯演绎着一个又一个铁建传奇。他们就是原铁道兵十一师集体转业的中铁十六局集团黔张常项目经理部全体建设者。

孙宝柱(左一)在向县协调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安全生产情况  “火车头”孙宝柱

张家界,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但在这个地方修铁路,却因山高坡陡,难上加难。

慈利,湘西门户,张家界市东大门,往西行70公里,便到了武陵山腹地的金岩土家族乡。这里,山清水秀,有着著名的九渡溪流域;这里民风淳朴,一代又一代土家儿女勤劳勇敢、奋发向上。但,境内莽莽群山,道路崎岖,又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2015年4月,一个令金岩土家儿女欢欣鼓舞的日子,纵横武陵山的黔张常铁路QZCZQ8标正式开工,中铁十六局集团中标,正线长度27.613公里和焦柳铁路禾家村车站改建,总造价10.6亿元。中铁十六局集团旗下二公司承建正线长度15.98583公里,包括3座半隧道、3座特大桥、1座中桥、2段路基、1个站场。2015年3月,二公司在天津机关召开了黔张常铁路工程上场会议,决定由贵广铁路项目部孙宝柱任项目经理。孙宝柱,1973年11月出生,大学毕业,先后参加了天津东移铁路、新疆引额济乌、太中银铁路、贵广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干过架子队长、工区长、项目副经理、经理。2010年度获中国铁路全国总工会“火车头奖章”殊荣。

“干好黔张常,造福老区人民。”在会上,孙宝柱立下军令状。他迅速组织120多名精兵强将从天津和贵广铁路赶赴金岩。由此,在武陵山腹地展开了一场以金岩为中心,幅射永定禾家村、慈利溪口,为期五年的铁路建设攻坚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项目分部面临的是“三难”境地:一是建家难。金岩是个偏远的小乡,没有合适的建家场所,更何况一下子冒出几百名建设者,吃饭都成了难题。金岩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参建工人大多来自北方,水土不服,感冒不断;当地饮食以火锅为主,而北方却以素食为主,住院打针时常发生。二是施工难。金岩、溪口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修铁路的地方大多荒无人烟、不通公路,这里夏天雨水充沛,植被茂密,荆棘密布,野猪、毒蛇时常出没,野蜂成群,特别蜇人,稍有不慎,身上就会“鼓”出几个肉坨坨,甚至危及生命。

这样的生存环境,给铁路选址、制定方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黔张常铁路全线共有十处控制性工程,二分部管段内就占了两处,Ⅰ级高风险隧道1座,Ⅱ级高风险隧道1座,不良地质主要为岩溶地基、岩溶桩基、岩溶隧道,隧道贯穿4处地质断层,对工程的风险预控、施工安全管理形成严峻挑战。三是群众要求满足难。看到家门口修铁路,个别老百姓误以为发财的机会到了,想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的,要项目分部分包工程的,要推销材料的,纷纷找上门来,有的甚至以补偿不到位为由阻工闹事。有的父母还召回了在外打工的子女,要求项目分部给点事干。“那段时间,孙总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鞋子磨破了好几双,几乎每天工作都在十四、五个小时以上,有时手机都打爆了……”谈起那段日子,党工委书记梁禄祥感慨颇深:“这岂止是工作,简直是在玩命啊!……”好在工科出身的孙总科学调度,多方协调,很快工程建设步入了正轨。

仅仅2个月,占地面积1530平米的分部办公生活区建成了,员工们有了自己的家,食堂、宿舍、网线一应俱全。项目分部办公楼树起了醒目的标语:“建设黔张常铁路,展央企铁军风采。”“强大十六局,幸福新员工。”分部给每个工人配发迷彩服,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会雷打不动,违章处罚铁面无私。“情系百姓,让利于民”。作为二分部经理,孙宝柱把企业利益与群众利益等同考量,保障群众利益用加法,管理开支用减法,技术创新用乘法,考核目标用除法。为了老百姓出行,设计投资两千多万的施工便道增加到九千多万,义务为当地村民修路几公里,将路送到村民家门口,……而他自己带领总工和技术员冒雨穿梭于深山密林,找洞口,选便道,优化隧道弃渣场,抢白天,斗雨天,战黑夜,将一分钱扳作两分用;仅仅3个月,投资近亿元的施工便道建成了,原材料运了进来;仅仅2个月,在金岩,协助完成房屋拆迁27户27幢15000多平方米,完成迁坟30余座,速度位居全线前列,被称为十六局“金岩速度”。

“项目管理主要靠大家。我们这支团队执行力很强,分管工作都干得井井有条,我还是比较轻松的”。2015年10月20日,金岩乡党委、政府举办20年乡庆, 数百名土家儿女和中铁十六局黔张常铁路全体建设者欢聚一堂。一曲《铁道兵志在四方》,以其优美的旋律征服了全场观众。

“深山里修建八米宽便道,俺金岩的老百姓日子会越来越红火,高铁立了大功啊!……”金岩出生的慈利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朱经伟,沿着铁路便道踏堪“十三五”村道规划线路,连连称赞。如今隧道在安全掘进,大桥墩台快速施工,打桩机机声隆隆。过完除夕,工人们精神饱满投入大干。醒目的标牌、高大宽阔的拌合站、钢筋加工厂、隧道洞口、大桥工地到处一派繁忙景象。

“分部老同志大多是铁道兵,身上有一股铁道兵精气神。我虽不是铁道兵,但我们要发扬和传承铁道兵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铁建人,比行外人更能感受到火车头的重要作用。目前,开局良好,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得益各职能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理解与配合。作为分部的‘火车头’,我将团结和带领全体参战的兄弟们,为张家界市旅游经济发展增光添彩……”谈及未来,孙宝柱信心满满。

伏庆村(左三)在研究施工方案

“钻山豹”伏庆村

提起“钻山豹”,大家都会想到电影《乌龙山剿匪记》里的故事情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那是过去湘西山区里的土匪头子。然而,在分部有一位山东大汉被工人兄弟们称为“钻山豹”,这个“钻山豹”和他的兄弟们上山下河,开山劈路。他就是二分部副经理兼三工区经理伏庆村。

今年58岁的伏庆村,山东人,70年代铁道兵。在公司是出了名的黑汉子。初见伏庆村,果然名不虚传,黑黑的皮肤,朴实的穿着,话语不多,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东北汉子的实在劲。探路棍、安全帽、迷彩服、手电筒是老伏的四件“镇山之宝”。

伏庆村在呼市快速路项目部任副经理,呼市快速路工程一干完,一纸任命,把他调到了张家界,参加黔张常铁路建设。快退休的人了,可是铁道兵精神不减接到任务后,不顾路途遥远,快速上场。三工区所处的位置条件艰苦,二分部距三工区有十几里的河道和山路,开车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够到达。三工区负责施工的是永定一号隧道出口、路家山中桥、永定二号隧道进口,桥隧相连,场地陡峭,桥梁施工与隧道施工相互干扰,互相制约,施工难度大。

刚开始,困难重重,三工区人少,老同志多,伏庆村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坚决把“一出二进”两个隧道口干好。

三工区所属管段在金岩乡红联村一个偏远的山沟里,没有路可走,初选便道时,伏庆村带领技术员天天爬山趟水,饿了,啃几口方便面,累了,坐在山里歇一会儿。吸上几口清凉的空气。鞋底磨破了,人消瘦了,折腾了整整一个星期,便道方案产生了。

三工区所属管段内包括永定一号隧道出口671米,一级风险隧道,永定二号隧道进口1747米;路家山中桥,属中低山区,隧道通过区域洞身地形起伏较大,两隧道相距只有30米,山体陡峭,植被茂密,进出口坡面基岩出露。隧道所处地区在杨家山的一个深山沟里,没有通往洞口道路,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勘察地形,与当地老乡了解,先后修订了4次便道施工方案,最终选定一个较为经济合理的方案。工区便道从双峪村开始,翻过一个山头,经同盟村,到红联村、到杨家山、至洞口,全线5.4公里,便道经过一公里的山体,2.5公里的泥洼地段,杨家山到洞口山体险峻,没有一条小路到洞口,有1公里的悬崖陡壁段。经过双峪村的便道是一座大山包,既有道路陡峻狭窄,只能人行,便道选定的方案是在这座山坡上进行,需要降低坡度,施工条件最差,路途最远。

下面是万丈悬崖,谷底河水咆哮,山腰怪石林立,险象环生。刚开始的时候,挖掘机、破碎锤等机械开不到山顶,怎么办?时值春雨,伏庆村带着有着丰富经验的铁道兵出身的盘耀南和年轻后生娄鹏,一咬牙,顶风冒雨开山劈石。“有几次老伏是把自己用吊绳捆上,一头系在大树蔸上,用荡秋千的方法把自己送到断崖那边探路,他这是拿自己的命在拼啊!就像当年河南林县修红旗渠的英雄一样……”。一位姓孙的师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赞叹不已。

有一次,他带着弟兄们探路,突然,一条约两斤重的“乌草鞭”“嗖”的一声吐着信子朝他窜来,正好,探路棍派上了用场,他们几个人共同围剿,三下五除二将蛇生擒。老伏已经习惯了这种山里人的生活。经过两个月多月的奋战,他们硬生生从悬崖上“抠”出的一条8米宽的施工便道,从双峪到杨家山的道路拉通了,三工区营地选在杨家山的一片梯田处,需要回填土石方50000万多方,两个多月,吃住在工地,一座高大全新的5#拌合站和三工区职工之家营地落成了,工区职工之家的彩板房、拌合站在大山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湘西,四月的天,孩儿有脸,说变就变。天刚放亮,老伏匆匆吃完早饭带着几个年轻人又上路了:“走,今天继续上山,去找一下咱们永定一号出口的位置,穿好雨鞋、带好雨伞,我们中午就不回来了”。

果然,上午十一点多老天开始下起了雨,山里路滑,雨水不停。“多亏了老伏,我们才没有被雨淋成落汤鸡”。全天候轮流值班,抢修施工道路、安全监控,检查电缆线路、排险情,隧道里抓安全文明施工,掌子面放炮、排险、现场调度,老伏一丝不苟。年前,他妻子从天津赶来“探班”,因为忙,没有抽出时间带她到张家界景区走一走。他说“工期有5年多,等有了时间再好好的带她到武陵源看一看也不迟……”

大山的夜晚是静谧的。工区很多地段荒芜人烟,老伏他们白天干活,晚上整理资料,挑灯夜战。在这里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为驱赶孤独,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不时来几首流行歌曲,幸福快乐的歌声在大山深处久久回荡……

李宪勇(正中)在现场调解

“征拆专家”李宪勇

参照怀邵衡铁路征拆“先期用地”模式,黔张常铁路征地拆迁成为湖南省第二条“先用后征”铁建项目,与当地“先征后用”做法,截然相反,无疑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化解这个难度的重任落在了已年过半百的征拆部长山东汉子李宪勇的身上。今年53岁的李宪 勇,铁道兵出身,转业进入 中铁十六局集团,担任过项目经理,经过8年项目征拆,有着一套丰富可行的征拆本领,人称“征拆专家”。进场后,他主动与当地政府、群众见面,宣传政策,赢得政府支持和群众信任。到工地头两个月,用地扯皮不断,往往是这边刚处理完,那边又打来电话,让他赶快去处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灭火”部长,但他心中坚定一个信念:真情感人,和谐征拆。2015年6月,施工队因修便道,要溪口镇同盟村70多岁的朱某将他家里的菜园让出来,因补偿的问题与施工队发生纠纷,连续三次阻工,老李和县乡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见老朱家条件困难,他主动掏出500元予以补偿老人,最后老人让出菜园,为施工队快速施工赢得了条件。金岩三元村,是慈利县房屋拆迁的重中之重,红线房屋有19栋,红线房屋不拆,将直接影响工程施工,在县乡村工作组进村后,他主动配合,不仅全程陪同,而且提供车辆及后勤服务,为村拆房无偿提供挖机,仅2天时间,红线房屋全部拆除,成为张家界市拆房速度最快的标段。“不按时吃饭是常有的事,往往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的时间,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干项目,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是干不好的……”

金岩、溪口,贺龙战斗过的地方,老百姓热情好客,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必端出自酿的米酒,老李戏称为“金岩茅台”。刚开始,老李还有些不适应,慢慢地也能喝上几蛊。他调侃地说:“这金岩茅台,一是纯正;二是便宜;更重要的是与老乡沟通起来更容易些……功夫不负苦心人,凭着他的那股拼劲,那股热情,老乡慢慢接纳了这位山东大汉。老李的车里,随时都备上几壶“金岩茅台”,“金岩茅台”让老李与当地老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乡们的心理顺了,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霸蛮闹事的少了,支持理解的多了,有的给项目工区免费送菜,有的帮工区义务跑路,还有的先没拿到钱,就将土地让给了施工队,他们说:“个人事小,铁建事大,我们相信政府,相信项目部。”“项目部在我们金岩双中村有什么为难的事,尽管找我,我一定想办法帮助你们……”张家界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常务副院长朱福明自告奋勇。老家居住在金岩土家族乡三元村的张家界市委副秘书长沈刻明逢年过节回乡,当起了政策义务宣传员,动员亲友主动拆迁……。

“你们在我们这里修高铁,我们绝不为难你们,没有你们,我们这深山老林不知何时才能有这么宽的路啊!……”

“我和老李一年到头,往往聚少离多,到了过年才能聚几天,往往是年刚过他的脚就出门了,有几次过年他还是在工地上过的。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很苦,但我理解他,干项目不容易,现在孩子大了,都参加工作成家了,我也轻闲了,但还是担心他……”老李已过半百的妻子周大姐谈起这些,眼里啜着泪花,喉咙有点哽咽。稍后,她又显得那么坚毅:“既然嫁了铁道兵,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铁建事业,老李这么做,值!……”

“劈高山,填大海,锦绣河山铺上那个铁路网,今天汗水洒下地,明朝那个鲜花齐开放……”虽然这群铁道兵已和军旗告别,但铁魂永在。如今,这里的长大隧道正在快速向前延伸,一座座特大桥正拔地而起,仿佛黔张常铁路那开往四面八方的火车正发出轰隆的奏鸣声,那高亢激昂飘荡不息的笛声正激励着这群英勇无畏的铁道兵,在武陵山腹地奋勇向前……

编辑:连萌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