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 交通智慧升级

2025-11-13 10:34:1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索梦瑶 整理 -标准+

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支撑。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案例中,山东港口青岛港攻克干散货码头自动化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全流程智能化作业;江苏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慧航道体系,推动内河航运效能全面提升。两地以创新驱动硬核突破,为交通运输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编者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提升港口效能

【实践效果】

全流程自动化作业体系让码头整体作业效率提升8%,船舶在港停时缩短15%,资源调度响应速度提升30%。智能协同系统实现泊位计划、装卸作业、堆场管理的无缝衔接,整体运营效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自动化作业减少人机交叉风险,智能巡检系统使皮带故障检测效率提升50%。

“作业!”日前,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自动化控制中心,3名门机司机通过“一对二”自动化模式,精准操控6台门机远程卸船。

自9月2日首次实现门机“一控二”全船自动化作业后,该模式已常态化运行,先后创下单班接卸外贸进口铁矿石11.5万吨、昼夜接卸外贸进口铁矿石20.1万吨等高产佳绩,既满足了下游钢铁企业的原料需求,也向行业交出了一份智能化转型的“青岛港方案”。

近年来,青岛港持续推进干散货码头智能化改造,突破干散货设备自动化关键技术,完成十大机种的自动化改造,打造了全国首个全系统、全机种、全流程的干散货智慧码头。从开舱、扩舱到清舱,全程自动化作业。

与此同时,青岛港研发的干散货码头iGTOS系统,已实现对5家散杂货公司的全覆盖。该系统打造行业领先的泊位计划智能推优功能,有效缩短船舶在港时间,并通过共享船期、堆场、作业等数据,打破码头间的信息壁垒,为青岛港干散货业务一体化运营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堆场管理方面,青岛港开展“干散货数字化堆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三大创新技术实现110万平方米堆场的系统性智慧升级。三大技术协同应用下,堆场日均动态管理超300个货垛、近千万吨库存。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已实现跨区域应用,与力拓矿业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堆场管理系统,通过生产、运营、库存数据共享,全面提升堆场管理效率、货物安全管控及可视化水平。标志着青岛港在港口技术创新领域从“自主突破”迈向“行业赋能”。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智慧航道系统助力船舶高效过闸

【实践效果】

江苏省航道运行调度与监测系统在13个市级港航中心、苏北航务处及54个船闸管理所铺开应用,覆盖2.4万公里航道。开发新版“船讯通”App,注册用户达6.6万人,实现船舶“一键过闸、全省通达”。全流程智能化调度过闸,效率提升20%,船闸闸室利用率提高10%,船闸调度人工工作量减少超30%。

在京杭运河淮阴1号船闸,一艘船舶刚驶入引航道,LED显示屏便即时显示待闸区域,并通过倒计时提醒船员提前准备。根据“船讯通”App信息推送与现场信号灯引导,船舶有序驶入闸室。待所有船舶停稳后,闸门自动关闭,上方天桥显示屏清晰展示各环节预计用时,让船员对整个过闸流程心中有数。在涨水与消水过程中,广播同步发出安全提示,全程为船舶过闸保驾护航。

“以前过闸得时刻紧盯闸口,生怕耽误进闸时间。像我们这样的大船,每次进闸都担心能不能‘挤’得进去。”京杭运河上,一位内河船主感慨,“现在用App可以清楚掌握排队情况,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这一便捷高效的“无感过闸”体验,得益于苏北航务管理处打造的全自动过闸协同控制系统。今年9月19日,该处正式发布“要素感知一张网”“数据资源一个库”“电子航道一张图”“智能调度一大脑”“船民服务一平台”五大基础工程,以及全要素感知运行监测系统、全智能联合调度系统、全自动过闸协同控制系统、全伴随“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系统四大核心系统,苏北运河航运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该系统可精准识别过闸流程关键节点中30多项安全要素。通过“船讯通”App、可变情报板、广播等多种渠道,船员可以实时掌握闸室情况,过闸协同性大幅增强。

用上“新装备”,一位闸口值班员坦言:“现在系统能随时掌握每艘船的状态,预警设备也能提前发出提醒,真正实现了安全防控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全自动过闸协同控制系统通过构建“感知分析—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管控体系,实现了对船舶过闸全流程、全天候智能监管,安全预警能力提升30%以上。饱和船闸单闸可日增2—3个闸次,运行效率提升18%,运河全线年船舶通过量可增长超亿吨。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