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静在录制“北海之声”广播节目。图片由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提供
船员,表面光鲜的职业,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最容易出现疲劳、寂寞、焦虑、抑郁或过度紧张等心理应激现象,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排解,不利于船员心理健康,也会对船舶航行安全造成隐患。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发出了“关爱船员,善待生命”的呼吁,呼吁全社会给予船员更多的关爱。
作为新一代航保人,本着“关怀船员、尊重生命”的初心,崔雅静肩扛责任,用自己特有的“言值”——播音主持特长,创办了全国首家海上广播电台“北海之声”。自2015年9月1日起至今,1000多期丰富多彩的节目,10万余人次收听,为来往天津港的船员提供了全面及时的综合安全信息、法律咨询、考试信息、安全培训知识以及海上音乐会等,在全国航保通信服务领域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筑起爱之梦
“船员尤其是海员,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见到记者,一身制服的天津海岸电台“北海之声”主播崔雅静,青春的气息里流露出对船员的深切关心。
作为北海航海保障人,崔雅静非常清楚海员的实际工作、生活状况:外界眼里的高薪群体,实际上工作单一、繁重,最容易出现疲劳、寂寞、焦虑、抑郁、恐慌等情绪。从船员集体讨薪事件可以看出,其权益有时得不到保障;不时的海难事故,表明这个职业属高危行当。
“船员晚上值班,有时很无聊的!”崔雅静说,以前天津港区域晚上的甚高频16频道比较杂乱,常听到船员们在里面聊天、甚至“骂街”。这不仅扰乱了通信秩序,也影响了其他船舶联系港口调度等工作。然而,这似乎是船员们能想到的排解苦闷和思乡之情的较好方式。
最让她为之动容的,是一次登船走访中一位船员告诉她:在海上漂泊时,最渴望的是能顺利上岸,但上岸之后却发现,自己与社会脱节,甚至与家人的沟通也存在障碍。
这着实让人感到心酸!必须为船员做点什么!从此,入职前有着校园广播主播、地方交通广播电台实习经历的她,把创建“海上广播”的梦想就此种下。
当天津海岸电台组织青年人才进行“头脑风暴”,讨论该如何利用现有通信技术和平台,更好地服务航行安全,更深入地给予船员情感关怀之时,梦想早就埋藏在心里的崔雅静果断提出:是否可以开办海上广播,用声音架起一座海上桥梁,让远航的人找到心的归宿?
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天津海岸电台决策者的大力支持。于是,“北海之声”创办,通过甚高频62频道播发。有着一定功底的崔雅静自然成为了“台柱子”。
两年多来,天津港区域方圆50海里的船员闲暇之余,在手机信号没有时也能通过“北海之声”获取资讯、放松心情:12:00—12:30的“新闻直通车”,让船员听新闻、知天下;12:30—13:00的“船员关注”,用行业动态、考试信息、政策法规等构建船员的“航运之家”;20:00—21:00的“海上音乐厅”,用好听的音乐陪伴航程,平复心灵;每到整点及半点,滚动播出的实时安全信息,护航平安航程。
“真没想到,海上广播是专为我们船员服务的!只要来到天津港,我都会收听‘北海之声’。”“神华522”轮船长感慨地表示。
“主持人的声音很好听,听着有回家的感觉,我们这些‘海上漂’听着很受用!”一名船员在“天津海岸电台”微信公众平台上留言。
“过去海上航行警告、气象信息等,都是通过冷冰冰的文字或机器声播报,如今变成了主持人甜美的声音,舒心多了!”一位来到天津港的船员说。
……
船员有了好心情,可以更好地操作船舶,航行更安全。全力打造深受船员欢迎的海上广播节目,崔雅静和同事们用“言值”带去了航保人的关切,更让船员们获取新闻资讯、行业动态以及填补心灵空白的梦想,变成了最贴心的现实。
填满一颗心
习惯成自然。两年多来,很多船员都形成了收听习惯,在春节、国庆等节日前,时常询问有什么好节目。
船员对“北海之声”的依赖,是崔雅静带领着同事攻破了一道道难关才逐步形成的。
记者了解到,作为天津海岸电台的创新项目,面对全国尚无海上广播电台的先例,“北海之声”一切从零开始,一切千头万绪。
“半个”播音主持出身的崔雅静,怀揣着为船员服务的初心,主动担当起“北海之声”的重任,与同事一道,面对诸多未知领域,从广播电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入手,主动摸索,逐一攻破。
她们到当地广播电台实地考察学习,了解广播设备品牌、采购途径等。设备完成安装后,自学录音软件和制作软件的操作规程、播出服务器的后台线路连接,埋头研究专业软件使用方法,在当时简陋的录音室里,一干就是好几天。她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甚高频呼叫等方式对船员用户进行调研,并根据船员用户工作时间、兴趣点等情况,策划了节目内容、形式、播出时间等。
那时,一部调音台、一支麦克风、一台电脑,一间没有隔音的普通办公室,就是广播录音室。很长一段时间内,崔雅静需要独立完成编辑、播音、制作、排单等一体化工作,每一道程序都是巨大挑战。
她一边在原有功底上继续自我提高,一边教其他兼职主持人从咬字发音,到音量、情绪控制等开始,一点点练,一遍遍听,一段段改。为了给船员朋友最好的收听体验,起初半个小时的节目常常要花费两个多小时。
“广播录制环境需要非常安静,白天的办公楼总有人来往走动,她只好每天下班后再去录音,晚上八九点钟回家是常态。”天津海岸电台收信部主任柴连洪“爆料”说。
2015年9月1日,经过5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伴随着崔雅静甜美的声音,“北海之声”正式在甚高频62频道播发。
“现在回忆起来,创立初期那段日子虽然很辛苦,但非常充实!”坐在2016年6月1日才开始投用的专业播音室里,崔雅静坦然道。在她看来,经过大家努力搭建的“北海之声”,是一个释放对船员关爱的平台,一个施展青春才华的舞台。苦和累,换来的是航行更安全,海上工作更舒心。
两年多来,从人教、党工等部门抽调过来的其他兼职主播、编辑人员,经历了几次变动,或随时被他们的本职工作打断,崔雅静自然“顶上”,让“北海之声”的电波不断,质量不降。由她自己担纲的“海上音乐厅”,更是船员必听节目。
一路攻坚克难。从单一的甚高频62频道播出到微信公众号的同步推送,从起初的单枪匹马到如今的队伍壮大,从简陋的设备到目前标准化、正规化的录音设备,“北海之声”已成为船员心中的一块乐土,并被赋予更多的期待。
因爱痴迷
“每一次听到船员的需求,都成为我前进的新动力。两年多来,我一直在与自己搏斗——为了主持更专业和节目的推陈出新!”指着今年1月1日开通的热线电话,崔雅静说。
记者了解到,这部热线电话是在她的建议下开设的。有了它,船员可以提出收听需求,可以为家人、同事点歌祝福,也可以说出待解的人生或工作疑惑。一根电线,架设起的是船员与主持人心灵相通的桥梁。
不仅如此,近3年来,崔雅静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多方面了解船员的收听需求。而当每年天津海岸电台召开船员、船公司代表座谈会时,她更是欢呼雀跃:“又可以听到船员的真实感受了!”
在她看来,主持海上广播节目,最开心的就是得到更多船员的认可、参与,让更多的船员真正感受到航保人的服务与关怀。
因此,她把如何提高节目制作水平融入到生活里,并痴迷其中:每次开车外出,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交通广播电台仔细听,总希望能为自己的海上广播有所借鉴;平时上网、读书时看到了有关抚慰心灵的文章、词汇,都会放到手机记事本里;为了增加信息来源,她搜集了能找到的所有交通运输行业内相关微信公众号;她还“发明”了听歌抄歌词的办法,并认为“这样会感悟更多,理解得更深,做音乐节目时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她率队到与海上广播类似的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开展调研。调研之前,她把信息台所有节目都听了一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致在交流时对方很是惊讶:“你怎么对我们这么了解呀!”
她还组织主播团队“走出去”,分别走进天津的小学开展“水上知识进校园”活动,走进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海上通信公开课”,并开展了“北海之声开放日”特色活动,邀请热心听众、港航单位参观交流,参与片花的录制等。
不疯魔不成活。一切的“功课”,只为回应广大船员的收听期待。
除了“整点安全信息播发”“新闻直通车”“船员关注”“海上音乐厅”四档日常节目外,特殊时期她还组织推出特别栏目。如在中国航海日、世界海员日、五一劳动节、春节期间,推出专题节目。2017年8月至9月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举办期间,她开办了“全运在线”栏目,让船员朋友第一时间了解比赛盛况;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她推出了《榜样》展播,向船员宣传榜样的优秀事迹,宣贯党的十九大精神。一位年轻的水手激动地打来热线电话,说他也想成为像飞行员刘锐那样优秀的人,坚持共产党人的信仰,守护祖国山河……
“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成为了我坚持为爱发声、发好声的最大动力!”崔雅静说,直到现在她还记得,第一次在“东疆海”轮听到船员对于海上广播的期待;第一次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船员朋友们的热心留言;第一次在热线电话里感受到了船员听众最真诚的感谢……
据统计,两年多来,崔雅静和同事共制作广播节目1000多期、2000多小时,保证了天津港船员10万余人次的收听效果。她也从一个播音“小白”逐渐成长成为采编播一体化的全能海上女主播。在2017年8月进行的收听率统计中,收听过“北海之声”广播的船舶近40%。
如今,天津港辖区甚高频里已基本没有了以前晚上船员吵架、聊天的情形,通信环境更加通畅。船员们不时地通过热线电话、微信留言等方式,表达着心中的感激。船员的真诚肯定,给了她的“痴迷”最好回报。
为爱代言
“她总会时不时地插播‘北海之声’及话务班姐妹们的广告。”同事打趣地说。
原来,崔雅静除了担纲“北海之声”主播,还会经常参加各种演讲或比赛。此时,她总会利用语言的力量巧妙宣传“北海之声”,讲述天津海岸电台话务班姐妹30年忠诚坚守的故事。
在她看来,她不断提升海上广播采编播质量的动力,除了有着一颗善待生命的服务之心,更被话务班姐妹们的精神所感动着、启发着。
“她们30多年默默坚守,练就了一副能从嘈杂声音中捕捉任何有用信息的‘金耳朵’。我们就是要传承这种坚守精神、工匠精神,全心全意为船员服务,为船舶服务,为航运安全服务。”崔雅静说。
记者了解到,崔雅静不仅是“北海之声”的牵头人,还参与了所在部门的业务和值班员管理、青年文明号和职工小家建设等。很多工作都是点名让她去,而她总会不显山不露水,沉着应对,圆满完成。
“有时觉得,一些压力放在别人肩上几乎不可能扛得住,而她却好像有无限潜力可挖!”作为崔雅静的部门领导,柴连洪赞赏道。
“崔雅静是老一代通信人的化身,践行着通信人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新一代通信人的典型,释放激情,从点滴入手、关爱船员身心健康。”天津通信中心主任赵凤龙这样告诉记者。
对于任何赞赏和荣誉,崔雅静总会付之一笑,因为她的脑子已被“北海之声”填满。
“你看,这是我向领导提出的突破海上广播发展瓶颈、提升播发水平的方案!”崔雅静挥动着手中“北海之声”优化方案说。
从方案中记者看到,她计划从内到外进行全面升级,以便给与船员更好的收听体验。
对内,从硬件设备、主播素质、节目内容等方面全面提升,包括联通黄骅、唐山港等北方港口的甚高频设备,打造链状传播网,让更多来往船员能收听到广播节目;建议单位招录相关专业人员,并加强现有播音主持和编辑人员的培训力度;借力专业人士,对节目全新改版,增设旅行等节目,加大与船员的互动交流;采取更加灵活的录制方式,如男女主持人对播……
对外,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如到船员人流量大的考试中心、政务大厅等地宣传,让更多的船员关注“北海之声”;加强与海事法院、船员考试中心等机构的联络、互动,加强海事法规、安全案例的解读;设计制作单频收音机,以便船员不在驾驶室内也能收听甚高频海上广播;多走出去,与专业广播电台建立学习交流机制……
“有一种声音,穿越大海。有一种陪伴,传递平安。‘北海之声’为您平安护航……”
记者打开甚高频,耳麦里传来了崔雅静富有张力的开场白。
温暖的问候、及时高效的安全信息,就这样通过“北海之声”电波,持续地为船舶保驾护航,抚慰着船员漂泊的心灵。借力“北海之声”,崔雅静就这样用她特有的“言值”,把她“关爱船员、善待生命”的大爱,变成了踏踏实实的行动,变成了青年航保人不舍的情怀。
□记者手记
青春就要闪光
采访中,记者从崔雅静的同事那里,听到了很多关于她的“轶事”。
从原来所在的施工单位搬家时,随身物品中有一套高档卡拉OK设备,那是她为了缓解工地工友们工作之外的无趣而购置的。
看到同事家里有困难,总会跑过去问,是否需要帮助。
每次回家看老人,汽车后备箱总是塞得满满的……
善良、博爱,是她的本色。
崔雅静经常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每次都淡定自若,抱得各种奖状而归。这背后,是她做了相当充足的准备工作。上场之前总会不停练手势、语气、表情,半小时前还在修改演讲稿。
极致、完美,是她的不断追求。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次走访时船员的期待,就让她萌生了创办海上广播的想法;为什么为了“给船员更好的收听体验”,自己会进入“痴迷”状态!
因为,在崔雅静的字典里,青春就要闪光。
“北海之声”电台作为天津通信中心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作为通信行业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有效手段,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闪光青春,让新时代的航保服务更加闪亮!
编辑:连萌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