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全国劳动模范、浙江交工专家郑庆南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交工)是浙江省一家具有国家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及公路行业设计甲级资质的专业公路施工企业,也是浙江省内规模大、实力强的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为浙江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浙江交工发展历程中,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作业人员为交通工程建设奉献终生。全国劳动模范郑庆南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工地为家,兢兢业业45年,参建30个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非凡业绩。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有一枚镌刻着“郑庆南”的名字。不幸的是,同年12月6日,他却因病与世长辞。
郑庆南,当我们呼喊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悄然离去,但他用宝贵生命中的45年,在一座座飞架南北的大桥上,在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大道间,永远地留下了熠熠闪光的“铺路石”精神。
“土专家”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郑庆南拥有不凡的一生,参与过各种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获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过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和慰问。他在平凡的岗位中,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次工作,完成每一个项目,始终坚持做好工人的本分,在点滴的平凡中书写不凡。
从18岁参建当时全国第一大公路桥——兰江大桥,到63岁引领建设打破5项世界纪录的鱼山大桥,整整45年,郑庆南始终扎根工程建设一线,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实践学,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家娃成长为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专家,用青春、毅力、心血,修筑了一座座飞架南北的大桥,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大道。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初到兰江大桥项目,只有小学文化的郑庆南,从小学徒做起,凭着自己的勤奋和韧劲,边学边干,积累经验。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沉淀,郑庆南不仅成为出色的安装能手,对施工尤其是桥梁施工也积累了自己独到的施工技艺和管理经验。
在1993年的技工实践考试中,郑庆南凭借优异成绩成为浙江交工的首批技师,成了令人尊敬的“土专家”。此后,他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在诸多项目建设中解决了许多施工难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工艺的优化方案。
1997年,全长17.1千米,桥梁长达6977米的温州大桥项目开工,是当时全国最长的公路桥。温州大桥南航道桥项目施工中,难度最大的是通航孔40片54米的预制T梁安装。那时没有先进的架桥机,大部分梁板的安装都是采用人工吊装,而长度达54米的T梁架设难度可想而知。
浙江交工组织人员购买桁架梁,拼装了公司第一套大跨径架桥机。当时42岁的梁板安装班组长郑庆南,在没有实际施工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娴熟的起重安装技能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将梁板起吊到指定位置后,经过数次调整和尝试,将T梁横移入位,顺利完成了该项目的梁板安装工作。
在2004年丽水绕城公路项目中,因前期工程开展不顺,工期严重滞后。郑庆南来到项目现场后,立刻手把手地教班组人员如何立模确保模板钢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施工经验传授给其他施工人员。浇筑箱梁混凝土时,他24小时坚守现场,指导工人施工,直到箱梁浇筑完成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工棚休息。小憩一会儿后,他又马上起来去安排浇筑后的养护和其他工作。
在头门港跨海大桥项目中,郑庆南担任了该项目总施工,每天都是第一班船出海,整天守在工地。他穿梭于承台、移动模架、平台,甚至是连年轻人都不敢上去的墩身顶。“做工程,没有一个地方不危险。”面对别人眼中的危险之地,郑庆南却总能坦然面对。
“定心丸”经验丰富解难题
郑庆南从起重工做起,一辈子铺路架桥,从陆上到海上,从高速公路到大桥,45年时间参与30余个工程项目建设,实践经验丰富,令同行深为信服。
“与郑师傅在头门港码头项目一起奋战的日子,至今让我印象深刻。”郑海忠与郑庆南同是起重工出身,现为浙江交工沪杭甬中段I标项目部总施工负责人。回忆当时情景,他仍为郑庆南倾心传授经验的作风感到由衷敬佩。
2011年,浙江交工承接了头门港码头建设工程,这是浙江交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海上施工项目。“码头梁板安装需在海面操作,与桥梁的梁板安装工序完全不同。”郑海忠回忆道,码头路线短,只有三四百米长,梁板一根七八米,跨径短、重量重。普通的架板机与吊机都不适用。“一时间,水上梁板安装横亘眼前,成为项目施工的卡脖子难题。”
情急之中,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经验丰富的郑庆南,立即请他来帮忙解决问题。当时郑庆南正在负责头门港跨海大桥项目,接到求助后,他把手头工作交代清楚就第一时间赶来。经过实地勘察,他很快提出解决方案,采用100吨浮吊机,成功从海面进行操作安装梁板,头门港码头项目顺利推进。
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郑庆南不仅成为了项目中解决现场难题的“专家”,也是项目部同事的“定心丸”。
毕业于同济大学桥隧专业的博士王再荣,2016年年底加入浙江交工,参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鱼山大桥,郑庆南是她的带头师傅。回忆起自己的导师,她说:“郑师傅给我传授经验,讲得条理清晰,很接地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工作中,郑庆南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一点一滴传授给青年员工。在鱼山大桥项目施工期间,他常对“后浪”说:“你们是公司的未来,一定要认真学,认真干。”鱼山大桥项目部技术员大多是近些年新入职的大学生,郑庆南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培养,经常鼓励他们。在新员工的心目中,郑庆南是一个憨厚、真诚、乐于奉献的老师傅,一个言行谨慎、孜孜不倦的好老师。
在他的教诲和培养下,该项目部的技术员进步很快,个个都是拿得出手的得力干将,成为项目的新生力量。无论在哪里,他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技术专长影响周围的人,带出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员和施工员。
2017年下半年,经过半年一线学习的王再荣被任命为鱼山大桥项目的执行总工,从技术管理人员转变为技术决策人。每次召开讨论会,需要做方案决策,或是处理现场突发问题时,她总是会咨询郑庆南的意见。
“劳模”不在工地不踏实
“郑庆南是名副其实的‘劳模’,行动完全对得起‘劳模’称号。”与郑庆南合作过3个项目、共事6年的叶以挺说,项目上的同事们都更加习惯用“劳模”来代替对郑庆南的称呼。
作为一名一线工程人员,郑庆南以勤勤恳恳的付出演绎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精神。他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一年365天,一心扑在工作上,连春节都在项目部度过。
与郑庆南在头门港跨海大桥项目合作期间,发生了一件让叶以挺至今难忘的事。当时作业平台都在海上,施工材料由船舶进行海上运输,作业人员通过扶梯上下工作平台。有一天午后狂风大作,海浪一波一波越涨越高,最高时达2米多,作业人员被困。得到消息后,郑庆南二话不说,立马坐船赶到现场,紧急调派一艘平稳的大船,用钢管顶住,然后挂挂梯进行施救。经过三小时的救援,被困在作业平台上的施工人员终于平安回到陆地。
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郑庆南正准备下班,在交通船上听到某个施工现场出现了一点状况难以解决,了解后立马奔赴现场。他将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逐个地向技术员解释。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早就忘掉饥饿,思索着问题的原因,探索着可能的解决方法,耐心地教导,直到技术员完全理解为止,离开时已是深夜。而这样的经历,对他来说,已经是稀疏平常。
郑庆南是个好员工。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项目,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节假日,放弃了多少次工会疗休养的机会。每年春节前夕,其他工友都是急着往家赶,而郑庆南却是家人忙着往工地赶。“不是说工地离了我就不行,是我不在工地不踏实。”郑庆南如是说。
同时,郑庆南也是位好丈夫。2009年,他的妻子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望着病床上虚弱的老伴儿,郑庆南才惊觉自己实在亏欠她太多了,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可他又放不下工作,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无奈而又温馨的决定:带着妻子上工地。
十年如一日,他每天白天奔忙于施工现场,晚上回到工地的家照顾妻子,为妻子做饭、喂饭、洗澡、洗衣服,事无巨细地照顾妻子的衣食起居。而他的妻子总是充满歉意地说;“你快忙你的去,不要总是挂念我,我不想再拖累你。”每每这时,郑庆南一定会耐心体贴地安慰妻子。
这样的生活,郑庆南过了整整十年,这样的责任他也扛了整整十年。可以说,工地在哪,老郑夫妇的家就在哪。这许许多多的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也见证了他们最美的爱情。
精神引领投身交通强国建设
斯人已去,“郑庆南”精神长存。在浙江交工人眼里,郑庆南已经化身“铺路石”。在他们的心中,每一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都如平凡且伟大的“铺路石”,他们团结一致,坚守岗位,埋头苦干,用心血与汗水,铺就了一条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2019年年底,“郑庆南”青年突击队成立,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志宏要求3.7万名员工学习“郑庆南”精神。青年员工们积极响应,立志以“郑庆南”精神为指引,不负韶华,投身交通强国伟业。
“我们作为中间传递人,希望将‘郑庆南’精神,以及劳模的做事方式、思考方式传承给下一代新员工。”王再荣现任钱塘江新建大桥项目总工,同时也是“郑庆南”青年突击队队长。她决心弘扬“郑庆南”精神,带领青年员工攻坚交通工程建设,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钱塘江新建大桥作为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于2019年7月4日正式开工建设。全长1350米,双层设计,上层为8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双线快轨,建成后将实现杭州地铁首次踏浪“飞渡”,对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改善内部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项目建设难点,项目部超前谋划、集思广益,精选优秀队伍,在施工节奏上稳打稳扎,保证如期优质完成项目建设。
然而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大桥工期受到影响。作为“郑庆南”青年突击队队长,王再荣带领队员们想方设法,要将延误的工期抢回来。她和技术攻关小组展开头脑风暴,优化施工方案,将深埋承台施工工期缩短了10至15天,为保障工人汛期前安全施工奠定了基础。
复工战役打响后,“郑庆南”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第一时间通过包车或自驾方式安全返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他们以身作则,奋勇争先,以“白+黑”的工作模式,坚持24小时不停工,同时实施24小时值班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项目建设把好安全关。
在确保394名施工人员零感染的前提下,钱塘江新建大桥首个水中承台于2月14日浇筑完成,吹响杭州市交通工程复工号角。防疫复工两手抓、两不误,“郑庆南”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的事迹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
作为青年铁军——“郑庆南”青年突击队的一员,杨鉴行说出了浙江交工青年一代员工的心声:“我们要传承并发扬郑庆南劳模精神,紧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迎亚运,建窗口’,打好综合交通三年大会战,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不负青春年华!”
本文图片由 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编辑:廖芊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