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验船师马乔一

追寻纯粹的匠心

2020-08-12 11:01:59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李思颖 通讯员 付思思 -标准+

他人如其名,27年来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一丝不苟地做好现场检验,27年来他的头衔也始终如一——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船舶建造和海工检验处验船师。

参与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团“雪龙2”号破冰船的破冰试验和检验;承担世界最大吨位海监船——万吨海洋巡视船、世界最大尺度超大型集装箱船、我国最新最先进科考航天测量船——“远望”号测量船检验……多年来,他负责多个国家重点项目,为建造“国之重器”贡献积极力量。

他就是马乔一,用27年始终如一的坚持,实现了自己多年追寻的梦想,写下了一段耀眼的传奇。

专注 抓细节想细节钻细节

有人形象地把验船师比作船舶“医生”,作为一位有27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马乔一完成了数百艘船舶的建造检验和数千艘船舶的营运检验,从未发生安全事故。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与一丝不苟。

检查焊缝是验船师众多检验环节中的一个。仅这一个环节的检验,工作量大得不可想象。马乔一介绍,建造一艘21000标箱的船舶需要用6万多吨钢材,钢板、型材,通过焊接组成400多个船体分段,所有分段通过中组、合拢,最终拼接成整个船体。这成千上万条焊缝,都需要验船师近观检查完成检验。

“工作量再大,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精益求精。”马乔一说,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每一次检查,他都会科学制定检验计划,严谨开展检验工作,努力排查安全隐患,将现场的检验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项节点性检验之后,他都会在船厂报验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验船师的工作要善于抓细节,想细节,钻细节。”马乔一说。一次,他对一艘科考船进行检验,船东希望船体上层建筑采用的铝合金构件要和钢强度等效,并具有同样的耐火完整性。于是,马乔一按照船厂提供该材料的防火绝缘证书及相关资料,对着图纸将铝板厚度、构件尺寸等数据要素一一比对,发现铝板的支撑结构较防火绝缘要求的尺寸小,不能达到防火完整性要求。船厂由衷地感谢马乔一,“没想到,他居然将图纸上的构件尺寸都比对了一遍。多亏了他的认真谨慎,才在无形中化解了风险。”

马乔一在大型散货船顶边舱进行合拢CM节点检验。

热爱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马乔一检验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因此他承担的检验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检验,这也意味着他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检查、钻研。每天,他都要审阅消化相关图纸,然后在船舶的分段、合拢和机舱等部位钻来钻去。特别是在检验船舶主机凹坑处双层底时,必须从只有一个脸盆大的“人孔”中爬进去,猫着腰拿着手电筒,认真查看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确保每个部位的检查都不被遗漏,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在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初期,由于船舶的审批图纸和生产图纸由不同单位设计,导致生产图纸与审批图纸存在很多不一致。“如果等船造好后再拆改,不仅会增加船厂的建造成本,还会留下安全隐患。”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马乔一抓住一切休息时间对审批图纸和生产图纸进行核对。那段时间,他经常是天还没亮就离开家赶去船厂,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家。终于,他及时完成了所有分段图纸与审批图纸核对,并仔细标注,避免了船舶安全隐患和重大返工。

“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验船师这个工作你肯定干不了几天就想辞职。”每年毕业生入职时,马乔一总是鼓励他们要坚持做好这份工作。冬天要经受得住刺骨海风的“鞭笞”,夏天要挺得住船舱50摄氏度高温的“烘烤”,检验现场铁屑和焊花不时掉落,弥漫着电焊烟雾,周边还有不绝于耳的噪声。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从业27年来,马乔一从未动摇他的职业追求,从未想过离开验船一线。他总结出做这个职业要“三有”,有强烈的责任心,才能肩扛得起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良好的技术,才能为船厂船东授业解惑;有充沛的体力,才能上得船台下得舱底,多少回都不累。

超越 做专做精做到最好

聊起马乔一,同事们都说,他斯文儒雅,为人谦和,话不算多,但是一聊到船舶、专业技术,他总能滔滔不绝,眼睛里闪着光。

“每一艘船的种类、设计、结构和用途都有所不同,验船师需要不断累积经验,更新自身知识库,才能胜任这份工作。”马乔一的办公桌上堆了小山般的书籍与杂志。随手翻看一本,总能在目录中看到他的名字。最近三年,马乔一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了7篇论文,参与了很多专业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完成了数十项指导性文件的编写,形成了中国船级社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检验标准,全面提升了建造检验能力。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中国船级社一直以来坚持技术立社,我们不仅有信心、有底气,更要有实力去承担各种类型的船舶检验工作。”马乔一是这么跟徒弟们说的,他本人也一直这样做的。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学习规范公约,每天晚上加班,都会再仔细核对一遍图纸,确保到现场检验的时候能够了然于心、有的放矢。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徒弟们也养成了爱钻研、爱琢磨的好习惯,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当成了座右铭。

专业 破冰破难破开空白

2019年,马乔一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并负责南极科考团“雪龙2”号破冰船的破冰试验和检验。这是中国首次专业的破冰试验,意义重大。

破冰试验前,这位48岁的验船师俨然像一个“拼命三郎”,穿着笨重的极地工作服,站在冰面上对破冰区域进行钻孔测厚测温、取冰块进行冰强度试验。临近南极的夏天,一道道冰裂隙和附近隐藏的海豹洞,让冰面工作难度增加。马乔一和队友们认真谨慎地工作,常常一天工作超过16小时。

破冰试航正一步步迈向成功,然而一场猝不及防的风暴却打乱了计划。船外,狂风夹杂着冰雪铺天盖地滚来,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房舱内,马乔一望着窗户,才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这场风暴到底要持续多久,会不会对附近的冰面造成影响……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焦灼不安。

幸运的是,两天后南极终于放晴。在正式破冰前,马乔一需对冰面附近和水下船体、推进器进行状况评估,这些都需要近观检验。特别是确认尾部推进器和船艏冰刀状况时,临近船舶的破碎海冰区域,危险系数更高,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其中。

为了更好地通过水下摄像机第一时间观察到推进器和船体的情况,马乔一在冰面上一趴就是十几分钟。经过数天的充分准备,破冰试验在终于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普里兹湾陆缘冰正式开始,确定经纬度、开船、破冰测速——首向破冰、破冰测速——尾向破冰……三个半小时后,“雪龙2”号破冰试验最终顺利完成。马乔一多天来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

在这次考察任务中,马乔一和队员们不但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更填补了我国破冰试验程序的空白,对建立我国破冰试验的各项标准和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短评

初心如磐 凝聚匠心

自古以来,工匠以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艺,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的职业精神,践行着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

马乔一,一名简单纯粹的工匠,27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验船师岗位,鲜活演绎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格落实验船每个环节、每道工序,保障数千艘船舶安全运营;他使命在肩、无惧风雪,在天寒地冻之中贴冰观测、钻孔取冰,助力“雪龙2”号奋然破冰;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经受严寒酷暑、烟雾噪声,却从未动摇过对职业的热爱与信念。

马乔一以一颗执着的匠心,充分展现了交通人热爱祖国、心系人民的可贵品质,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优良品德,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在无数如马乔一般的大国工匠的精神引领下,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必将涌现出更多卓越人才。张雅凌

本文图片为 本报资料片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