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路亦是脱贫路
走进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店子坪村,干净宽敞的水泥路、别具特色的民居、成片的猕猴桃林渐次映入眼帘,宛如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不远处的山间,一条盘山公路蜿蜒曲折,沿着陡峭险峻的山脉边缘一直延伸向远方。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站在村口,望着路上来往的车辆,思绪万千。
迎难而上 绝壁打通希望之路
店子坪村位于武陵山腹地,平均海拔1200多米,绝壁连片,交通闭塞。走“天梯路”,吃“天河水”,庄稼“望天收”,曾是这个村子最真实的写照。曾几何时,那条悬挂在陡崖上的“鬼见愁”古盐道,成了他们唯一的出山路。闭塞的交通,阻挡了店子坪人脱贫的脚步。
“路是店子坪村祖祖辈辈的希望啊!我们的根扎在这里,不是生存在这里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2005年,已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光国上任之后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
在悬崖绝壁上凿开一条路,其难度很多人无法想象。店子坪村地处深山,由于交通不便,所有的货物都要靠肩挑背扛,运输成本很高,建造同样的房子也要比邻村多花四倍的价钱。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条路能修通,但王光国相信。他说,倾家荡产也要修!
开山没有炸药,王光国就把妻子辛苦喂养的7头猪全部卖掉,换来的4000多元都买了炸药。“我哭了,他拿到钱后,转过身也哭了。农村喂几头猪,卖几个钱,太辛苦了。他又没有在家里帮过我多少忙,就卖点猪,他把钱都拿去修路了,我想不通啊!”看着突然之间空空的猪圈,妻子的眼圈红红的。
为了把村民组织起来,王光国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修!只有路修通我们才有出路啊!”村民被感动了,一呼百应上山修路!
绝壁上的第一声炮响!村子就有希望了!
2005年农历腊月初九,沉寂的绝壁上第一次回荡起了隆隆炮声。
70多岁的老人,20岁出头的女人,能干活的都来了!村里的汉子腰间系着绳索,手持十多公斤重的风钻,像蜘蛛般悬挂在绝壁上,艰难地凿出一个一个炮眼。山风刚劲,将他们吹得摇来晃去,他们不得不一次次调整姿势,重新开钻。
洋芋河左岸,一条“毛公路”延伸到村外,店子坪村回荡起了摩托车的喇叭声!
但王光国并不满足,他想修一条可供汽车进出的硬化公路,这需要投入200多万元,对于穷困的店子坪村,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
转机很快到来。店子坪村“愚公移山”的故事传到了大山外面,各级政府部门纷纷伸出援手。2011年8月,专业施工队开始进场施工。2014年5月,店子坪村至高坪镇全长11.7公里的断头路打通并全部硬化,洋芋河上一座跨河大桥拔地而起,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转型发展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修路不易,致富更难。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产业发展如何破题?一段时间,王光国整夜睡不着觉。高山地区适宜种植魔芋、厚朴、烟叶。王光国和村民代表多方考察,决定党员先带头试种,再向村民推广。就这样,边试边干、边干边学,王光国坚定了向特色农业转型的信心。
2012年,建始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王光国又一次看到希望。他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反复讨论,决定重点发展猕猴桃产业。不种洋芋种“洋桃”(猕猴桃),一些村民公开抵制。王光国跑县城费老大劲争取来的免费种苗,分到户后,很多被直接扔掉。
为了说服大家,他带头把自家8亩田都调整出来种猕猴桃,还专门买来几盒猕猴桃,请村民品尝。渐渐地,村民们打消了顾虑。王光国趁热打铁,组织农技专家上门指导,技术培训。这一年,店子坪种植猕猴桃300亩。
2015年8月,店子坪村成立了村民入股、村集体控股的愚公果蔬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标准,设计纸盒包装,注册了“原汁”“愚公”等商标。目前,店子坪村已建成高标准优质猕猴桃示范园450亩,发展银杏等种植基地850余亩。村民们种植的土豆、猕猴桃、红心苕等水果贴上了本村商标,销往武汉、江苏、上海等地。
道路修通了,特色产业起步了,王光国又有了新计划。“店子坪好山好水好空气,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大。”他从县里争取到近2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进行民居改造和特色村寨改造,发展特色旅游。村里改造民房130多栋,兴办农家乐32家。
2016年8月,店子坪村成立了建始县新愚公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对全村开办“农家乐”进行规划、指导,统一安排接待旅游人员、制定价格,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卫生检查。当年,店子坪村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人均年收入相比2010年翻了4倍。
坚定信念 一心为民本色不改
81岁的留守老人刘太白,一部老式手机里,仅存3个号码:儿子、女儿和王光国,“有事就找国娃子”。七组村民谭大志先天性下颌骨发育不全,被列为重点贫困户。2014年种植烟叶时,因为没钱买肥料犯愁。王光国为他担保贷款1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去年,他种植了20亩烟叶,收入4万多元。
“村民有难处不找我,我的心里才难受呢!”王光国说,店子坪人都是自己的亲人,谁家有点啥事,他都放不下。2014年7月,在王光国的多方奔走下,店子坪在全乡率先开通网上党群服务中心,如今,村民交电费、办社保、开证明,只需网上轻轻一点,就能搞定。
2013年,湖北省面向村干部招录公务员。王光国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录用。然而,就在征求意见时,他主动放弃了留在乡镇机关工作的机会。“好好的镇领导不当,非要继续当村官。”很多人感到惋惜,家人也不理解。在一次全县的报告会上,王光国动情地说,我从未想过离开,因为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力量来自于老百姓。
“事业大了、名气大了,但本色没变,一点架子也没有。”说起王光国,老党员何培贵跷起大拇指。6月初,店子坪遭遇暴雨灾害天气,王光国一宿没睡,连夜指挥抢险救灾。第二天一早,又带着村干部和党员清理路面淤泥和积石。“这样的干部,我们就是服气。”老何说。
如今,店子坪村已建成湖北省当代红色教育基地、当代红色旅游基地和精准脱贫示范基地,一拨又一拨的基层党员干部到这里观摩、培训,聆听、感受店子坪人“愚公移山”的动人事迹。
闲下来的时候,王光国总喜欢站在高处,远眺那条盘旋在绝壁上的公路。他说,那种感觉是幸福,是满足。“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要尽我所能,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王光国说。
□短评
惟其磨砺 更见担当
绵延不断的深山,蜘蛛般悬挂的汉子,枯裂如松皮的双手,沾满泥土的鞋袜,像极了寓言故事里的愚公移山,而这一幕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湖北店子坪村的悬崖绝壁上。王光国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凿崖修路,演绎新时期“愚公精神”。8年时间,他们终于在绝壁上打通了一条“天路”。店子坪村从此涅槃重生,实现了从武陵山区最高寒、最偏远、最贫穷的穷山村到脱贫攻坚标杆的华丽转身。
王光国是村里的“愚公”书记、乡亲们的引路人。他团结村民,合理规划,带领乡亲发家致富战贫困,凝心聚力谋发展。他不等不靠,不向困难低头,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以敢拼、敢干、敢闯的苦干实干精神,激励大家前行。他舍小家、顾大家,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群众付出,处处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再坚硬的岩石,也硬不过人的意志,再难挖出的路,也会在脚下延伸。
庄妍
本版图片为 本报资料片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