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组

铸就海外品牌 服务“一带一路”

2020-12-03 10:59:34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实习记者 温晓俊 综合 -标准+
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组部分中方员工。资料片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国长期的友好合作伙伴以及欧洲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塞尔维亚近年来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市场发展的热土。山东高速集团权属企业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简称山东国际合作公司)充分发挥自身长期海外经营的经验优势,聚焦交通基础设施主业,于2013年中标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也为中塞两国的“一带一路”故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项目是欧洲高速公路网“泛欧11号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首个落地的基础设施项目。山东国际合作公司负责承建第三、五标段,全长50公里,已于2019年8月建成通车。项目通车后不仅大大缩短了塞尔维亚至黑山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出行时间,还缓解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至该国南部的交通压力,为当地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率的提升。

党员带头攻坚克难

为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山东国际合作公司从合同、工程、财务、综合等多个岗位选配了一支政治素质优、综合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海外项目管理核心团队——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组,共21人,其中党员15人。这些党员骨干有激情、懂技术、会管理、敢担当,依托所属的欧洲公司党支部,创建党员服务队、党员攻坚队、党员创新队和党员突击队,项目组参建人员积极投身一线,党员带头攻坚克难。

2014年,塞尔维亚暴发洪水灾害,项目面临难题。当时,施工现场绝大部分路线被洪水淹没,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工程部经理刘儒成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紧急带队巡视路段情况——蹚水而过,用脚步丈量线路,边走边记录。经过连续几天的努力,刘儒成摸清了全线地质情况,进而提出“局部路段反挖填砂,严重路段抛石挤淤”的解决方案,使得项目顺利通过原地面承载力、压缩模量等试验指标检测,得以正常进行,洪水带来的损失被降至最低。

项目标段内有一座跨铁路桥梁,经多方现场勘查,发现原设计方案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不影响桥下铁路正常运行,项目总工杨忠允带头进行技术攻坚。他组织国内外专业工程师充分分析现有施工条件,对照图纸研究解决方案。在他的带领下,通过沉箱基础、现浇梁改预制、加筋土挡土墙等方案,技术难题得以解决,为公司节省近百万美元成本。

正当项目组为实现第三、五标段通车全力奋进之时,当地企业承建的第四标段出现大面积路面沥青裂缝、边坡坍塌等问题。于是,项目组承担起了第四标段修复升级的任务。面对地质条件差、不可预见问题多、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等挑战,项目组全力以赴,会同设计院和监理加强现场勘查,寻找“病因”,继而寻求解决方案。为确保项目按期完工,国内部门不断派人增援一线。2014年7月,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鲁云峰和同事一起飞往塞尔维亚。

项目组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现场“三班倒”施工,不到1年,四标段12.5公里的高速公路全部修复完成,为全线按期贯通提供了重要保障。项目组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克服洪水、低温、雨雪等因素导致的各种问题,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舍小家为大家

36年来,山东国际合作公司作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批涉外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向世界,一代代海外工程参建者将对公司国际事业的热爱和责任融进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项目组财务负责人徐军的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能在国内陪伴。老大出生时,他在东帝汶,就将孩子的乳名取为“东东”,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在塞尔维亚,因身处前南斯拉夫地区,于是给老二取名“南南”。2016年正值项目攻坚阶段,徐军父亲因病去世,他也没来得及回国……

2014年春节,时任项目组计划合同部经理郭恒燕正筹备婚礼。收到赴塞尔维亚参与项目建设的紧急通知,她立即将婚礼延期,和丈夫领了结婚证就奔赴海外一线,一干就是4年。2019年,在接到新的海外项目建设任务时,郭恒燕将不满1周岁的孩子托付给家人,再次奔赴海外一线。“我很自豪能够参与中塞两国重点工程建设这项伟大事业。”郭恒燕说。

郭恒燕只是海外项目组女职工群体的一个缩影。海外项目组的女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展现巾帼英雄的别样风采,为项目顺利完工撑起了“半边天”。

有中国朋友在,我们很珍惜

“塞尔维亚人民不会忘记,在这几个标段的建设中,山东高速集团面对困难不退缩,用先进技术和高标准保障了公路顺利贯通。我相信中塞两国的合作会更上一层楼。”2019年8月,在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通车仪式上,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高度赞扬了这一项目。

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在施工高峰期雇用当地工人近千人,带动当地工人就业的同时,也增进了中塞人民之间的感情。塔尼亚是一名在项目上工作了5年的塞方员工,与项目组成员结下深厚的友情。她曾动情地说:“‘一带一路’建设给中东欧国家,特别是塞尔维亚带来了很多好处。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中国朋友在,我们很珍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塔尼亚积极向中国捐款,并不顾个人安危担任医疗队随队翻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之后,疫情在欧洲蔓延,塞尔维亚也成了疫情重点地区。为支持当地疫情防控,山东国际合作公司与中建八局一公司联合向塞尔维亚政府捐赠了价值30余万元的防疫物资,体现在塞中资企业与塞方团结抗疫的信心和决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来自前南斯拉夫的英格拉公司,曾为“山东第一路”济青高速公路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经验。30年后的今天,完成这条“欧洲第一路”的,是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们。这些工程师不仅将“中国标准”带到了欧洲,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海外项目管理团队,树立了“诚信、责任、实干”的企业形象。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