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宽:敢叫土塬变绿洲

2021-10-27 13:58:43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赵亚军 帅芃 文/供图 -标准+
杜克宽。

他大半辈子都和公路打交道,也因为公路,和种树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成就了一段“矢志造林三十载,敢叫土塬焕新颜”的佳话。他就是杜克宽。

1941年,杜克宽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五蛟镇杜右手村,1959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汽车兵,穿梭在西北戈壁和中印边境的公路线上。1963年,光荣退伍,被分配到原庆阳公路总段华池公路段从事修路、养路工作。1987年退休后回到老家杜右手村,开始植树造林,一干就是30多年。

发端 “路边多长树开车就安全了”

入伍之初,杜克宽被安排学习驾驶,在西北茫茫戈壁参加酒泉和罗布泊卫星发射、核试验基地的建设。西北戈壁,真是“黄沙满天飞,碎石滚地走”,一刮风,路的轮廓界限不明显,砂石公路上啥也看不见,路和荒滩分不清,开车危险极了。

1962年,在中印作战中,杜克宽被安排运输战略物资前往班公湖,要经过最危险的400公里无人区。那里寸草不生,路下是悬崖,路边没有一棵树,连个参照物都没有。部队的纪律是不能开灯运输,车辆高原反应容易熄火侧滑,在这种危险的高原山路上稍不注意就车毁人亡。那时,杜克宽就想,大西北啥时候要是道路两旁树多起来,公路的轮廓能清晰些,开车就安全多了。

发光“修一路,种一路,不能让公路‘生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池至庆阳(现庆城)、庆阳至西峰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1963年退伍后,杜克宽在家待了十天,正值国家号召“市—县—乡”修正规公路,华池县通知复员士兵自愿报名修路。有人嫌太苦,杜克宽心想当兵时啥苦都吃过,路修好了大家都方便,就开开心心报了名。

那时的修路从“一穷二白”开始,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杜克宽抢在先、不后退,公路段上任命他为道班班长。

修路和种树本不相干,但修路时的一次意外事故让杜克宽意识到了种树的重要性。当年,很多道班没有职工宿舍,都是借用当地农户的窑洞做临时宿舍。一次,一场大雨引发邻近道班职工住的窑洞坍塌了,损失了16位工友生命,而周围长了树的窑洞却都好着。

听说这件事后,杜克宽下定决心,路修到哪里,就在哪里多种树,尤其是在道路两旁,种树有助于保护路基,减少路面“病害”。那时,老百姓没有种树的意识,杜克宽和工友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不几天就被村民偷偷拔去烧火做饭了。后来,道班在农忙季节抽调人手,帮助群众拉粪、割麦子、收玉米。当地群众和杜克宽热络起来,也就不好意思“搞破坏”了,很多农户还自发开始种树。

寒来暑往,杜克宽在公路段上一干就是24年,种了多少树已记不清了。工友开玩笑说杜克宽“不务正业”,修路是主业,却在工闲时沿路种树搞副业。杜克宽却说,修路重要,养路更重要,多几棵树,下雨时水冲不走土,路基不就安全了吗?

发倔“当个‘愚公’,一定把树种出个样子”

杜克宽的家乡华池县五蛟镇杜右手村是远近闻名的偏远村,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自然条件艰苦。上世纪80年代时,村子方圆百里都还是光秃秃的荒凉景象,土塬、山坡上长不出一棵树。夏秋两季,山洪、泥石流更是家常便饭。

1987年退休后,杜克宽回到了老家,看着村子里到处撂荒的荒山,很心疼,寻思自己种地不在行,那就多种树吧!但困难比预想的多很多。荒山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弱,种树不容易成活,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种树周围的土壤翻松,打出一米宽的蓄水树窝子,让风吹日晒雨泡,等到来年时再下树苗才有可能成活。杜克宽想,“当个‘愚公’,一定把树种出个样子。”荒山里没有路,山大沟深,牲畜和机械没有办法进去。于是杜克宽和家人就把树苗一捆捆扛进山里。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开始实行荒山划分承包、封山育林、禁止放牧,杜克宽种树的劲头更足了。

多年来,杜克宽总结了不少提高树苗成活率的经验:柏树要栽在山阳面、松树要栽在背阴的山坡上、杨树和柳树茶杯口粗的树枝就可以砍下来扦插……只要不是干旱年份,杜克宽种的树成活率基本都能达到95%。

发热 “5000亩林木不带走一棵,都留给乡亲”

2016年,卧床多年的老伴儿去世后,家里再没啥事牵绊。看着和老伴儿多年来种下的树苗都长成了材,杜克宽决心继续照看好它们。于是,他搬到了山上,一门心思种树、看护。

杜克宽不怕苦,房子里有土炕、土灶台就够了,但是人老了,种树吃力多了。2017年开始,庆阳市公路局和华池公路段的干部职工每年植树节都带着树苗和铁铣、洋镐,开来水车,帮杜克宽种树,将近栽种了近50亩,这对杜克宽帮助不小。

每年五六月份看着杏花、桃花漫山遍野盛开,景色怡人,杜克宽心里高兴。他算了一下,这些年他和家人把5000亩荒山种上了树,大概有20万棵。这5000亩林木,他不带走一棵,都留给乡亲们,让这些树木继续发挥遮荫蔽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今年杜克宽81岁了。他把林子交给了二儿子继续栽种、看护。杜克宽交代他,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把好不容易得来的满山绿色守好。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