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宁:大江大海鉴初心

2021-11-25 11:20:35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龚仁智 文/供图 -标准+
林建宁(右二)在施工一线。

在厦门湾南岸,九龙江蜿蜒而过,过漳州后,汇入福建最大的港口——厦门港。

九龙江是厦门人的母亲河,很多人喝着九龙江水长大,用自己的青春反哺,厦门港口管理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林建宁就是其中之一。

一艘船 一片海

1982年,林建宁从福建省船运技校航道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闽南航道段从事航标员工作。“一艘船、几个人、一片海,当时我们的工作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林建宁笑着回忆。

“闽航152”艇,船长不到20米,是当时整个辖区唯一的海上作业工具。林建宁和七八个年轻人负责龙海石码到厦门九龙江航道和漳州市沿海海域的航标维护。

九龙江沿岸都是淤泥和红树林,淤泥没过大腿,每次林建宁一行人都要扛着120斤左右的干电池,蹚过淤泥给灯桩更换电源。林建宁不怕累,除非去其他县市沿海港区巡标,不然趟趟出工都有他。忙活了一天,浑身的劲都使完了,林建宁就把驾驶台旁边的沙发摊开,往上一倒呼呼大睡,第二天又生龙活虎。“那几年,我基本是住在船上的。”林建宁说。

闽南有句老话,“行船骑马三分险”。有一年,台风从厦门登陆,兄弟班组的一艘小船失控了,林建宁班组开着较大马力的船艇紧急前往救援。

“雨打在脸上比被扇巴掌还疼。”林建宁对第一次在台风天出海的经历记忆犹新,“因为风浪太大,我们只能趴在甲板上以防被浪掀翻跌入水中。当时有一阵大浪过来,船体剧烈晃动,我整个人被甩出甲板外,就顺势把脚扣在另一条船的船舷上,不料又一阵风浪过来,两船相撞,直接把我的膝盖骨膜撞破了。”

1991年,林建宁调入漳州港航管理处航务工程队任书记。送走一批批同事之后,林建宁也结束了他的海上生活。“可能领导是看中我比较能吃苦吧。”林建宁笑着说。在当年和他一起进班组的同事们中,林建宁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

进入航务工程队后,林建宁用10余年时间将航务工程里里外外的知识学了个遍,“没有什么捷径,就是一趟一趟地跑工地,专业书籍一本一本地啃。”

以港立市 平稳过渡

2007年,漳州港迎来了2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节点——漳州提出“以港立市”的发展思路,厦门和漳州港口一体化改革。时任漳州港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兼漳州港务公司董事长的林建宁白天做调研,晚上查资料,4年跑了20多万公里。“港区发展对每个县市都是大事,港口部门必须要给出翔实的数据和合理的建议,才能够给当地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林建宁说。

以港立市,意味着港口的“掌舵人”要对每个港区的岸线、港口条件、水深条件、后方产业、民风民情等都了然于胸。林建宁的同事回忆,古雷港区建设的前两年,林建宁常常在汽车后备箱放一个行李箱,一天内往返漳州、古雷、福州3地。“要做好这项工作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不断跑基层,跟一线人员聊专业,跟老百姓唠家常、谈期许。”林建宁说。

因为岸线规划、泊位设计、航道布局都要经交通运输部审批,林建宁还要经常往返北京。“其实,跑审批流程的同时,我也在和专家们学习。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学习他们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些东西使我终生受用。”林建宁说。

2008年,10万吨油品船“古德隆”轮首次停靠在古雷港,标志着古雷港及临港石化产业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今天,古雷港区的年吞吐量达到千万吨,古雷港石化基地被列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

2011年,林建宁被任命为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助理,分管航道、安全等一揽子业务,推进厦漳港口整合的担子自然也落到了他的肩上。厦漳港口整合直接关系到厦门港稳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鲜有经验可借鉴。港区整合后如何重新布局,如何平稳交接人事关系和相关财产等都考验着两地港口人的智慧。

“要想平稳过渡,首先要顾及职工的心态。”林建宁说。为了职工的稳定,林建宁每星期都在厦门和漳州两地来回跑,第一时间将港口整合最新情况告诉大家。

“说实话,刚整合那会儿,我们都觉得心里没有底。但是,林建宁同志的处理方式给了我们很大信心。他敢于担责,心系职工,大家有目共睹。看着他不辞辛苦地在两地之间来回跑,把工作做得这么细,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原漳州港口管理局副局长吴彩章说。

2013年,厦漳港口一体化整合正式完成,厦门港进入发展新阶段。

航道畅 港口兴

“航道畅”则“港口兴”。厦门港受天然水深条件等天然因素限制,航道与码头水域维护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2015年,在林建宁的牵头下,厦门港口管理局针对性地开展了航道与码头水域统一维护的研究,根据港口不同区域回淤特点,探索推行“常态性维护和一次性维护”模式。

据厦门港航道保障中心主任阙明华回忆,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林建宁先后召开了数十次港区通航水域同步维护协调(推进)会,多次赴码头一线与企业沟通,围绕“同步维护模式、疏浚单价、正常回淤预测包干工程量、异常回淤界定条件、考核标准”5个核心问题,反复研究、讨论、磋商。

经过近3年的推进,航道维护疏浚和码头港池维护疏浚交叉干扰、相互影响、效率低下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实现了航道通航保证率100%和海沧航道通航水深保证率100%,大大降低了整体维护成本。

这几年,随着船舶大型化时代的来临,厦门港也迎来了航道的新一轮升级。作为厦门集装箱核心港区,海沧港于2019年开启了主航道扩建四期工程。海沧航道扩建工程水域是中华白海豚及栖息地保护区,林建宁率项目组主动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并编写了《中华白海豚保护管理办法》,在切实落实最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确保了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厦门港口管理局建设管理处处长纪华平介绍,项目施工期间正逢新冠肺炎疫情,在复工复产的第一时间,林建宁逐一向企业落实人员保障情况,集中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

在海沧航道四期工程中,林建宁主张将防疫物资供应向一线倾斜,并协调保障企业做好无接触物资供应,使特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在全隔离状态下在海上不间断施工1个多月,提前2个月完成项目任务。

“港口项目都是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相关协调工作十分不容易,主事人要专业、善于沟通、解决问题能切中要害并兼顾各方的利益。”纪华平说。

“这也与一个领导干部平日为人处世有很大关系,你平日里敢于担责、做事能为企业考虑、尊重别人,你在企业那边同样也能够获得一份尊重。”厦门港口管理局副局长余先锋补充道。

最后,为处置历史遗留未竣工结算项目,林建宁又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协调,破解了实际工程量认定、海洋环保验收等环节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推动14个历史遗留未竣工结算项目收官。

少年时挥洒,壮年时平稳,成熟后开阔,择一事、逐一世,林建宁就像养育他的九龙江,心朝大海,清澈从容。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