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文:忠诚守护祖国的南大门

2021-11-25 11:20:32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蒋利 特约记者 汪蓓 通讯员 陈湖水 文/图 -标准+
蔡华文(右一)开展船舶安全检查。

三沙岛礁,祖国南海的璀璨明珠。每天,海南三沙海事局指挥中心蔡华文迎着初升的太阳开始新的工作,踏着第一缕阳光驻守在祖国的南大门,忠诚地守护着南海这片美丽的水域。

作为最早到三沙永兴岛值守的海事人,蔡华文怀揣梦想,主动放弃机关工作来到祖国最南端扎根基层,驻守海疆,克服南海“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和“缺水、缺电、缺蔬菜”的恶劣孤独工作生活环境,带头推进三沙水上交通安全治理,参与海洋维权执法,开展海上搜救、防抗恶劣天气、船舶事故险情处置等应急处置工作,在祖国最南端展示了交通海事人的责任担当和良好形象。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海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海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全国海事系统“庆文”式标兵……三沙海事局的荣誉室里,摆满了蔡华文的奖状。1985年出生的蔡华文,让人肃然起敬。

到祖国、人民和单位最需要的地方去!2012年,随着三沙设市,蔡华文从海南海事局法规处主动请缨投身到条件最艰苦的三沙海事监管一线,是最早值守永兴岛的海事人之一。9年多来,他忍受晕船的痛苦乘船往返三沙100余次,航行2万多公里。在同事们的眼中,蔡华文无论是品质还是能力,都是三沙海事的一面旗帜。

“没有到过三沙的人,对这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向往。然而,当真正面对来回的颠簸、炎炎的烈日、涔涔的汗滴、涩涩的咸水,还有肆虐的狂风、睡梦中急促的电话铃响时,很多人便打起了退堂鼓。”蔡华文笑着说。

三沙设市初期,永兴岛及各岛礁基础设施不完善,条件艰苦,蔡华文和同事两人就挤在一个10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办公、生活,洗漱用的水也是淡绿色冒着一股腥臭味的淡化水或是收集来的雨水。驻守时间一待就是将近两个月,远离内陆,他们忍受着无尽的孤独。

困难面前,蔡华文没有低头。守护这片蓝海的安全、清洁、美丽,是他的信仰。他多次放弃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争做驻岛先锋,积极克服孤独和各种恶劣环境,忠于职守,确保三沙海事监管服务开好头、起好步。

犹记得2014年的春节,他一个人驻守永兴岛,当春节联欢晚会刚好播到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时,他满脑子都是双鬓开始斑白的父母,以及上岛前父母送别时感伤的场景。那一刻,他内心充满了思念,充满了歉意,所有喜怒哀乐,只能一人面对,但他从未后悔过。

冲在保障三沙船舶安全的第一线

西沙群岛古称“千里长沙”,冬季大风天气频繁,夏季热带气旋活跃,险情频发。

2020年12月21日,一艘塞拉利昂籍货轮“DONG YANG”轮在南沙群岛万安滩附近海域发生严重倾斜,10名船员弃船逃生,蔡华文积极组织救援,协调国内救援力量以及周边国家和国际过往船舶等多方力量积极开展搜寻救助,历时一天一夜,成功将10名船员救起。

12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向中外媒体作了介绍,指出此次救助成功是对中国维护南海国际船舶航行安全能力的一次检验,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南海海上人命救助的责任和担当!

与其他地方的搜救中心值班不一样,除了组织协调外,蔡华文和同事们还常常与其他搜救力量一起冲到一线,在大风大浪中处置险情、救助生命。有一次,蔡华文在凌晨1时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乘船出海。狂风卷着巨浪拍向救援船,蔡华文和同事双手紧紧拽住船沿,才避免被大浪拍到海里。艰难的救助行动持续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11时。

为了进一步完善海上搜救体系,蔡华文带头赴其他搜救中心调研取经,代三沙市委、市政府起草制度文件,推动三沙海上搜救分中心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他参与组织起草了《三沙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三沙市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值班制度》《三沙市海上搜救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军警民相互协作,社会积极参与,反应高效快速”的良好地区搜救格局。

近年来,三沙基础设施建设换挡提速、如火如荼,往来辖区材料运输和工程作业船舶呈几何倍数增长,保障往来船舶运营安全和重点工程建设成为三沙海事局的重要职责使命。蔡华文迎难而上,成为辖区船舶安全监管最突出的中坚力量。

以材料运输船为例,对三沙人而言,担负着运送军、警、民上下岛及物资补给重要职能的“三沙1号”轮、“三沙2号”轮、“琼沙3号”轮每次来到永兴岛的日子,都像过年一样,全岛同庆,卸货装货齐忙碌。

岛民过节一样的日子,却是海事人最担心的时候。每次船舶靠岸,蔡华文和同事都要进行现场安全监管,登船检查船舶适航、船员适任情况,车辆、货物绑扎系固情况,还要提醒船员维持好人员上下船和装卸货秩序,保障安全。因为忙碌,他经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多年来,蔡华文一直默默坚守在三沙一线,为保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三沙“维权、维稳、保护、开发”,保障国家南海战略顺利实施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现了许许多多零的突破

自2010年3月,三沙海事局正式挂牌运行。短短11年时间,三沙海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空白到不可或缺,每一步都看似简单却又实属不易。

“三沙海事局成立初期,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一片空白,地方政府对海事工作不了解、不信任,辖区历史遗留各种风险隐患矛盾突出。”蔡华文介绍。

于是,蔡华文带领同事,迎难而上,深入岛礁一线,积极研究和破解工作难题,跑码头、进船舱,与航运企业、船员、施工单位人员交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遇到难题困惑,一遍遍翻阅资料,努力寻找破解问题思路举措。在他们的努力下,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多部门合作也慢慢顺畅起来。

在三沙,船舶超航区问题曾是个历史大难题。由于历史原因,三沙海域船舶航区一直被划分为远海航区,符合在三沙海域航行条件的船舶通常为大吨位船舶,吃水较深。而三沙海域港口、航道、码头水深普遍较浅,无法通行或靠泊。由于三沙海域船舶吃水条件限制、而建设需求旺盛等原因,企业通常选择租用非远海船舶,因此,船舶超航区航行运输屡禁不止。

为彻底破解这一监管难题,蔡华文带领三沙海事局年轻业务骨干成员,积极开展三沙海域船舶航区问题及海事监管研究。一方面,立足现实情况设置底线,在配员、证书、船舶检验规范、运载安全等方面把好关;另一方面,着眼长远推动政策完善。

在蔡华文和同事的共同推动下,海南岛至西沙航区于2020年8月1日由“远海”正式调整为了“近海”,破解了制约三沙航运发展和海事安全监管的历史难题,为辖区航运安全有序发展、服务三沙政权和基础建设、巩固海洋国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三沙,蔡华文和他的同事实现了许许多多零的突破:中资“方便旗”船回国登记政策在三沙落地、西沙“远海”航区成功调整为“近海”、第一起海事船舶登记业务、第一次远海巡航、第一次船员考试、第一本船员证书发放……太多太多的“第一次”,都是以蔡华文为代表的三沙海事人艰苦耕耘、来之不易的成绩,在国家经略南海史、三沙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