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权科:架桥筑梦 再创一流

2021-11-30 10:10:03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于淼 -标准+

开栏的话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民航航线通达全球。这汇聚着一代代专业技术人才长期艰苦的努力,他们突破一项项卡脖子技术,使我国交通运输科技水平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行”的新阶段,为世界交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精神,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勇攀创新高峰,当好年轻人的领路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栏目将陆续展示交通运输行业获得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殊荣的8个个人和集体,敬请关注。

着一身素色工服,胸前佩戴党员徽章,刚从探讨关键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会议返回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第一时间回到大桥,了解系统运行情况。

苏权科和团队正在进行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该项目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大桥120年全生命周期内所有运维业务流程化、标准化,提升港珠澳大桥的智能化运维水平,延长大桥的使用寿命。

从1983年提出构想,到2018年正式建成通车,这是国之重器的崛起之路,也是苏权科勇敢、艰辛的追梦之路。近日,他获评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在一流物理大桥的基础上,再做一个基于数字孪生的数字化大桥,把数字化港珠澳大桥建成,就是我后半生的梦想。”

建一座为中国人争气的桥

1985年,苏权科考入了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在读桥梁隧道专业研究生时,他就有一个梦想,在珠江口跨伶仃洋上修一座桥,把香港、澳门、广东珠海连起来。建设港珠澳大桥这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渐渐生根发芽。

苏权科。本报资料片

从陕南的汉江大桥到汕头海湾大桥,从台山镇海湾大桥到厦门海沧大桥,哪里要建跨海(江)大桥,苏权科就去哪里。多年来,他攻破了国内跨海大桥建设领域的诸多难题。

2003年的12月,苏权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表示要聘请他为港珠澳大桥的技术负责人,并提醒他有风险。他说,“我不怕风险,我干。”2011年,经过漫长且扎实筹备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开始施工。

港珠澳大桥承载着几代桥梁人的梦想,要梦想成真,每一项前期工作都要扎实。15年里,苏权科及团队先后组织开展了300多项专题研究,主持了审查几十万张图纸,反复论证修改了几百本设计施工方案,期间还要克服内地与港澳地区在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程序、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诸多差异。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管隧道是我国首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方案讨论初期,一名外国专家质问苏权科:“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挖泥船能挖到水下36米,在海面以下开挖将近50米深的槽,你们能挖出来吗,挖出来能稳定不塌、不淤积吗?大桥海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寿命要达到120年,欧洲8个国家,联合研发了6年,才刚刚解决,你们能行吗?”

面对只有少数国家掌握的卡脖子技术,苏权科横下心,从零开始,自主攻关。你卡脖子,我就挺起腰杆子。

后来,苏权科及团队成功开挖出了世界上最长的海下深槽,达5.56公里,还成功研发出了耐久性超过120年的钢筋混凝土设计方法,被业界称为港珠澳模型,更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沉管构件,每个长180米,重8万吨。他和设计施工团队在缺乏技术借鉴的条件下,实现了跨海大桥建设奇迹,在伶仃洋上筑就了珠联璧合的美丽纽带。

“在伶仃洋上,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民族的复兴。鸦片战争中,敌人就是从这儿打进来的,在这里建桥,我们一定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桥,建一座为中国人争气的桥!”7年筹备、8年建设,15年奋斗,苏权科以“强国筑梦”的责任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极致。

担起“用好管好大桥”新使命

15年来,围绕港珠澳大桥建设,苏权科及团队研究制订了63本技术标准,获得了600多项专利,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

苏权科骄傲地说:“现在不少外国桥梁建设都关注‘中国方案’。丹麦到德国的费马恩海峡要修跨海通道,公示方案就明确表示,如果选用桥梁方案,就必须采用钢结构,而这么大规模、这么高难度,只有中国能生产。”

大桥通车后,用好管好大桥成为苏权科和“大桥人”的新使命。他说:“以前我的梦想是把这座大桥建成。现在我们要整装再出发,把数字化大桥建起来。”

2019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智能维养与安全运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并运营。中心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联合三地多个单位共建,苏权科担任主要负责人。中心成立后,研究项目也迅速启动。当年年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与智能交通专项2019年度项目立项清单出炉,苏权科牵头的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位列其中,项目将历时3年左右,持续到2022年。

智能化运维之外,大桥的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也是一大难题。2020年3月,工程技术中心牵头启动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项目。“我们将尝试探索把5G、北斗、大数据、三维数字化模型等新技术,融入到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应急管控系统集成中。”苏权科说,“项目为港珠澳大桥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更为相同类型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

“太阳升起,伶仃洋上多了一道有力的曲线,这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每当提到这个自己奋斗了近20年的地方,苏权科眼中便会燃起一簇火苗,“我希望港珠澳大桥在未来120年的时间里,在我们的技术支撑下,能够牢固地屹立在伶仃洋上,见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见证伟大祖国的腾飞!”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