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所及 路通宝藏
——记中交二公院西藏公路项目测设“梦之队”
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是祖国的西南边陲——西藏,有着雄壮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也有着难以适应的高原气候和特殊的地形地质。
1951年,原康藏工程处着手组建昌都至拉萨段公路踏勘队。从那个时候开始,这支团队就踏进了西藏,到现在70年的时间里,翻越嘎隆拉雪山,滑过溜索横跨深谷大河,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只为在雪域高原铺筑坦途。这支团队就是中交二公院西藏公路项目测设“梦之队”。截至目前,“梦之队”已经完成了西藏各等级公路勘察设计近5000公里。
“梦之队”,是中交二公院对所有为西藏建设作出贡献的团队的一个总称,团队成员始终践行着以“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职的奉献精神、协作友爱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内涵的“墨脱精神”,将西藏群众的“愿”化为团队肩上的“责”,迎难而上、不畏艰险,为西藏带来了路与希望之光,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不懈奋斗。
测量队员翻越嘎隆拉雪山。
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
只为连通“高原孤岛”
封山。因为地处喜马拉雅断裂带上,墨脱县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水毁等自然地质灾害,每年封山可达9个月之久。
破碎的地质条件、相对封闭的环境并没有让墨脱被人遗忘。
“对于公路建设者而言,墨脱不通公路,就像一根利刺一样卡在我们的喉咙里。”中交二公院副总经理何先志是当时的墨脱公路项目经理,他告诉记者,给墨脱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是几代公路建设者心中的梦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多次尝试修建墨脱公路,可因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公路屡建屡毁。2001年,墨脱公路修建再次提上日程,原交通部和西藏交通厅委托中交二公院开展墨脱公路的可行性研究。
直到2009年墨脱公路开工前,中交二公院勘测团队曾多次进入墨脱勘测。
其中,2006年翻越嘎隆拉雪山的经历是所有成员最难忘的。当时海拔45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上雪花狂舞、雪齐腰深,翻越难度非常大。上山时只能机械地沿着前面人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否则就会在云遮雾锁的茫茫雪山上迷失方向。当所有成员历经6个小时成功翻越嘎隆拉雪山时,项目负责人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墨脱公路勘测人员在悬崖边记录现场数据。
时间来到2017年,京藏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扎仁至安多段外业测设需穿越10公里海拔4800米以上的无人区。由于车辆无法进入、通信信号不佳,测设队伍做足准备,选择了一个好天气,带足干粮,用一天时间穿越无人区。
迈进无人区,用身体感受野外刺骨的寒风,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每一条道路和沟渠,与冰雪相伴,与牦牛共舞,在这片湛蓝的天空下,可以看到全副武装的他们——裹着厚重的衣物,带着随身的仪器和背包,手持图纸,眼神坚定,走走停停,时而测量,时而计算与记录,用脚步走遍拟建高速公路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天,是测设队员在高原上走得最多的一天,超过了2万步,挑战着所有人的生理极限。
在西藏每个项目的外业测设过程中,成员都经历过爬雪山、涉冰河、滑溜索、穿越原始丛林、迈过泥石流乱石滩,忍受过无数次蚂蟥叮、毒虫咬、烈日晒、暴雨淋,战胜了饥饿、高寒。他们不怕吃苦,在陌生艰苦的环境中勇敢前行,只为给当地群众找出一条出山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2013年10月31日,波密县通往墨脱的公路宣告通车,让墨脱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也彻底告别了只能在冰雪消融的季节,靠人背马驮搬运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的生活。这条每公里3.1处自然灾害的公路,终于连入了我国公路网。京藏高速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也已顺利完成外业勘测,目前正在初步设计阶段,力争“十四五”期间启动建设。
立足本职的奉献精神
只为拉近与西藏的距离
2013年正月初八,林芝至拉萨高等级公路(简称林拉高等级公路)勘测团队便告别家人,走进了雪域高原。这支队伍面对的是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林拉高等级公路米拉山至拉萨段近150公里的路线勘察设计工作。
没有华丽的语言,更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队员们白天努力克服高海拔地区缺氧的问题进行勘察,晚上回到驻地研究白天实地踏勘的线位方案是否切实可行。
林拉高等级公路外业勘测。
王鹏、杨金、陈汉虎,从林拉高等级公路勘测团队成立之始,便坚守在一线。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克服高原带来的身体不适,远离家人、朋友,坚守在施工现场。
王鹏,从女儿一岁时便奔赴项目地,再见面时,女儿的一句“叔叔”让他百感交集;杨金,高海拔的工作环境让他头痛欲裂、彻夜难眠,整个人瘦了一大圈;陈汉虎,无法照顾新婚怀孕的妻子,妻子几近临产,他才匆匆赶回家……
在雪域高原工作,他们不光舍弃了“小我”,还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2017年7月,京藏高速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勘察设计的测设队伍前往那曲。在项目外业勘测工作过半时,那曲下起了大雪,空气更加稀薄。连续的工作和气候的突变,项目部张从军高原反应严重,血氧含量低至54,情况危急。
项目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与那曲市医院紧急联系,经过医生诊断,张从军疑似肺水肿。为了确保安全,项目组派专人护送张从军当天乘坐火车前往拉萨医院治疗。由于送治及时,张从军一个星期后便恢复了健康。
在高原上生病十分危险,中交二公院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在西藏,特殊的地质条件、高原气候,再充足的准备也会被意外打得措手不及。
2006年3月,在墨脱公路勘测过程中,一名队员急性胃出血,情况紧急,驻地又不具备医疗条件,在将该队员转往山外的途中遭遇雪崩。该队员幸运获救,而随行护送的一位门巴族兄弟却不幸罹难。这段经历让参加此次勘测的成员始终难以释怀。
中交二公院原副总工程师、墨脱公路专家组组长何天牛,从2001年首次进入墨脱到2009年年底去世前,先后12次深入墨脱,每一次都要徒步实地考察。这8年里,他带领项目组把能够进入墨脱的线路由最初的7条筛选至3条,最后又优化至1条。
有人问:“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身体容易出问题,还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了修条路。值得吗?”
“梦之队”队员们的回答是:“值得!西藏有那么多淳朴的百姓,要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有那么多的美景,也值得我们去观览,而我们修建的公路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把每一位前往西藏开展工作的“梦之队”成员比喻成一根蜡烛,他们都在西藏尽力地燃烧自己,发出光与热,努力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贡献力量。
协作友爱的团队精神
只为集思广益工程质优
“把手给我。”“仪器我拿。”“我帮你拿图纸,你测量吧。”……
这几句话是雅安至叶城国家高速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机场段公路项目(简称拉日高速公路项目)沿线经济调查兼后勤保障小组负责人涂绪雯在外业测设时常对队员们说的。
涂绪雯是退伍老兵,项目组成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军人退伍不改本色,外业测设中他时常伸出援手。“西藏环境太恶劣了,我们走得又是最为原始的山路,危险又陡峭,能帮一把是一把。”涂绪雯说。
篝火能把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赶跑。“梦之队”外业勘测时相互帮扶,保障完善,一旦现场遇到技术难点与重点,中交二公院都会在项目现场及院内召开多次专题会议,为项目设计方案“问诊把脉”。
安巴古滑坡群是拉日高速公路项目的重大路线方案难点,中交二公院地质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李群在外业阶段多次实地勘察现场。针对本处重大的地质疑点首先提出绕避安巴古滑坡群两跨雅鲁藏布江方案,最后通过地质勘察及专家论证评审最终确定了两跨雅鲁藏布江方案,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拉日高速公路项目后续服务设计代表组也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的团队。即将退休的工程师易斌坚持参加现场后续服务工作。
“我想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我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再为西藏作些贡献。”易斌笑着说。同时,由何先志带领的专家团队也多次到现场进行设计回访,解决现场施工遇到的一些实际难题。
2020年年初,拉日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而此时又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交二公院大部分人员被封在武汉。
为不影响项目建设,中交二公院积极应对,选派院内在鄂外人员及时进场提供后续服务。贾旭东是中交二公院那曲项目后续服务设代组组长,接到通知后立马赶往现场配合现场施工工作,并多次往返。
那曲至拉萨段测设项目组。
武汉疫情好转后,后续服务设代组组长何博文、桥梁工程师孙浩等人告别家人,全身心投入到现场后续服务工作中。
不仅如此,针对在拉日高速公路项目的现场疑难问题,李群、涂运良和杨金多次赶赴现场帮忙解决,为现场后续服务设计代表组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在西藏修建的每一条路,都是中交二公院人共同的事业。他们齐心协力、勇敢担当,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专业素养、优良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只为公路与自然更加和谐
西藏是最原始、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设计要在路线走向、结构物设置与路基防护、水土保持、景观设计等方面,努力做到公路与自然相和谐、与当地民族文化相适应。这是中交二公院勘测团队在墨脱公路设计时便提出的设计思路,该思路贯穿了中交二公院在西藏参与建设的所有项目。
在林拉高等级公路选线时,项目团队就避让了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达孜饮用水保护区、工卡帕湿地保护区、扎西岗湿地保护区、沙棘林保护区等。对于无法避让且保护等级低的甲玛湿地,经与主管部门沟通,采用了桥梁穿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湿地水系的影响。
由于工卡帕湿地及沙棘林保护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界限,“梦之队”采用了高清晰卫星图片分析了湿地及沙棘林历年变迁情况,精准确定其分布范围,为路线布线提供了依据。
海拔5000多米、地形陡峭、常年积雪的米拉山隧道段,是林拉高等级公路的重点和难点工程。
项目团队提交了5个米拉山隧道隧址方案,并首次提出了“雪线选线”理念,将隧道进出口置于雪线以下,不受常年积雪的影响,保障了道路的全天候通行,得到西藏交通运输厅和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针对西藏地区海拔高、日照强、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以及半刚性基层较易出现温缩裂缝和干缩裂缝的实际情况。林拉高等级公路项目团队研发了新型高海拔地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防水结构系统,有效防止因基层反射裂缝导致的路面早期开裂,增强路面的耐久性,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该团队首次提出了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土工布应力吸收层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
林拉高等级公路。
2019年4月,米拉山隧道双向通车,林拉高等级公路也实现了全线通车,大大缩短了拉萨至林芝行车时间,对于推动西藏旅游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造福沿线群众、促进边疆稳定、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拔3800米高原拉日高速公路项目中,中交二公院项目团队应用了多项高新技术手段。
勘察设计中采用了三维数字化成图技术,全面应用了由中交二公院主持研发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成果“GPS、航测遥感、公路CAD集成技术”。该技术利用了航测遥感技术及地质资料进行地质选线,确保了路线避开大的不良地质区,同时加强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利用三维可视化,辅助路线平纵面、桥隧方案设计。
为了保护好西藏的自然环境、提升工程品质,“梦之队”的成员都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在每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想法,把每条优质公路轻轻地放到大自然中,融路于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中交二公院进入西藏的70周年。70年来,西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这背后,也凝结着无数交通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不懈耕耘与奉献。
“梦之队”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高原上,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谱写着一曲动人的歌谣,用无私的奉献画出了一条条优美的天路!
链接
中交二公院西藏公路项目测设“梦之队”秉承“红军精神”、“两路”精神,克服高原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自2000年以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西藏承担了多条高等级公路、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
其中,高等级公路里程约700公里,有中国最美高等级公路——林芝至拉萨公路、海拔最高的高等级公路——那曲至拉萨高等级公路、西藏桥隧比例最高的公路——拉萨至日喀则公路、连接西藏海拔最高机场与“西藏东大门”昌都市区的高等级公路——昌都至邦达机场公路等,并累计完成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勘察设计里程约4000公里,有中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墨脱公路,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编辑:张超群
审核:马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