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大构建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体系

千里家访连心 待生如子暖心

2022-03-17 15:02:3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通讯员 谢梓帆 特约记者 隋雪梅 记者 王姗姗 -标准+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培育建设项目遴选结果,大连海事大学《四级联动共助成长——新时代高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构建》获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这已是该校连续4年获批这一重要项目。

“家庭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孩子步入大学以后,家长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学生、家长、学校的契合点在哪里?如何形成育人合力?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许民强表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大连海大的“12345+X”家校合力育人模式已经成熟成型,成为“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访

打破家校联系的时空之隔

学生们来自天南海北,家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以“时代楷模”曲建武为代表的大连海大教师始终坚持一个中心,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要真正读懂一个学生,就必须了解他的原生家庭,熟悉他的成长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家中看一看,跟父母唠一唠。

“孩子读了大学,竟然有老师从几千里远的地方来到我们这儿家访,真是太辛苦啦!”这是学生家长见到大连海大家访教师时常说的一句话。据不完全统计,仅辅导员寒假家访这一项家访活动,全校累计有辅导员961人次参与,家访足迹遍及31个省(区、市)的406个县市,累计入户走访学生人数达1196人。

家访就是要了解真困难,给学生办实事。2021年5月,大连海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参加了边远老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家访,了解到有一名学生的父亲一个人要供养3名大学生。返校后,相关教师立即按照有关规定将学生的资助等级调整为一等,并给他安排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

疫情也没有打破学校家访的传统。大连海大的教师们把家访搬到了线上。一通通电话、一段段语音、一句句文字,甚至是一封封传统的书信,建立起来的是家长和学校双向沟通的通畅桥梁。

协同

实现家庭与学校互联互通

大连海大抓好家长和教师这两支队伍,统筹家庭与学校、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家庭三组关系,创建了“立体家长会”等众多家校合作品牌,实现了情感互通、生活互助、学业互联。

“轮机工程专业主要研究船舶机电设备和动力装置,它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双碳’目标实现等,我们的毕业生前景广阔,必将大有作为。”大连海大轮机工程学院院长林叶锦隔着屏幕对2021级新生家长说。家长们也纷纷在直播间留言表示,知道了自己的孩子学的是什么、将来能干什么,这样更容易建立起共同语言,也有利于督促孩子学习。这是学院网络家长会的一幕场景。

为了有效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与帮扶、学生资助管理和学生心理发展服务4个路径,大连海大在国内率先成立“家校合作社”,通过设置专门研究课题、学业预警、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校合力开展心理工作等方式,挖掘和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

对“学困生”的学业预警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大连海大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将学生成绩单、学业预警通知书邮寄给家长,同时一对一提出学业指导建议,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也明确了家庭应该在哪些方面帮助孩子。2018年以来,大连海大学生学业警示率连年降低。

关怀

合力打造学生“第二个家”

走进大连海大展馆,在显眼的位置挂着两面锦旗,分别写着“春雨润物泽流及远学汇百川厚重海大”“恩师助力吾心安放鲸波万里游子连心”。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大连海事大学81名学生正在校船“育鹏”轮上实习。能不能回国,能不能上岸,什么时候能回家?家长们焦急地等待着消息,船舶航行期间信号不佳,更加剧了家长们的担忧。学校第一时间建立家长联系群,详细公布了81名学生“一人一策”的精细化回家方案,实时通报工作进展,同时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疫情防控要求,避免学生“进不了家门”。

经过多方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用最短时间把学生们安全送回家。学校“待生如子”的理念感动了家长,他们自发为交通运输部、学校和辅导员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经过多年的实践,大连海大家校合作在思想引领、学业指导、日常管理、心理援助和危机应对5个方面的协同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在自己的“小家”,还是在学校的“大家”,学生们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温暖,安心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为能够担负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

编辑:袁帅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