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东方晨曦初露,他已换上一身绿色制服,动身出发。
17年来,从“二八大杠”自行车到电动三轮车,他穿梭在乡间小道和田埂上,为村民们架起一座信息的桥梁;17年来,他累计投递邮件报刊10.2万份零差错,先后获得“盱眙好人”“盱眙道德模范”,江苏淮安邮政“关爱邮路”先进个人、盱眙邮政“优秀揽投员”等荣誉称号。他就是盱眙县邮政公司维桥支局的乡村邮递员——今年53岁的陈凤玉。
1987年,陈凤玉从维桥中学毕业后,打过工,种过地。2006年,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邮政投递员。从此,便踏上了乡村邮路的漫漫征途。
停车、伸头、弯腰、挑拣,把一份份邮件送到维桥镇的每个角落,就是陈凤玉的工作。无论酷暑严冬、刮风下雨,陈凤玉都不知疲倦地穿梭在64.77平方公里的投递区段上。
刚接受邮递工作时,正值高考学子收获的季节。一次派送时,有封写着张某收的高专录取通知书地址不详、电话也无法接通,陈凤玉便先后到几个相邻的村庄打听,还去乡镇派出所查询同姓名的人,但都没有着落。这可让陈凤玉为难了,如果不能把通知书送到收件人手中,肯定会影响孩子入学、甚至一生的命运。他决定继续寻找收件人。20天后,归班时他听说有一对夫妻从外地赶回来问询孩子通知书的事儿,陈凤玉立刻意识到这就是他要找的人。于是他立即出发,颠簸了3个多钟头,终于在深夜将这份重要的信件交到了家长手中。
这条邮路,陈凤玉一走就是16年。开始那几年,村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坎坷不平,很多地方只能肩扛着自行车走过去,一下雨更是寸步难行。渐渐地,从土路到沥青路,陈凤玉的“坐骑”也从一辆自行车变成了电动三轮车。岁月匆匆,当时的小伙子现在已年过半百,唯一不变的,是陈凤玉准时把信件投递到村民手中的那份坚持。
在这条邮路上,陈凤玉终究不那么孤单,每到中午,村前庄后的乡亲常常热情地招呼他来家里吃饭。偶尔遇上迷途的游客、窘困的村民,他从不吝惜伸出援手。互相帮助,患难真情,也成了邮路上的一道风景。
2016年,陈凤玉到维桥中学投递邮报,和老师聊天时得知虽然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好了,却缺少主动性与上进心。维桥中学毕业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每学年拿出6000元设立个人助学金,奖励各年级前十名的学习标兵。“我希望孩子们能勇敢向前、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做一名有思想、有道德、有担当、有作为的三好学生。”陈凤玉说。然而,陈凤玉的薪水每月也就3000多元。
除了学生,他还十分关心贫困户。3年前,他主动与大圣村委会联系,承担起梁庄组村民何恩义一家的帮扶工作。逢年过节,都会送上油米衣物和问候,遇到大事小事,也总是上门帮忙想办法解决。
“陈凤玉生活上十分节俭,但在帮助别人、激励孩子的事上却非常大方,这就是他的人生信仰。”这是支局长尹献军对陈凤玉的评价。
陈凤玉觉得自己只是众多普通邮递员中的一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就会一直行走在这条邮路上。”他说。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