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机库,一个盛装打扮的藏族姑娘,正跟随着指引将救生衣和装备一步步穿戴好。她叫拉江,今天,是她人生中最激动的一天,她将要亲身体验一次救援飞行训练,这也是她梦寐以求的职业向往。
停机坪上,S-76C型救助直升机蓄势待发,机务维修人员严谨细致地进行着航前准备,飞行机组有条不紊地开展起飞程序检查,远处的高崎机场,仿佛初见时的模样。拉江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一年的经历像放电影一般,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结缘厦门
大章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约零下2.5度。“大章”在藏语中被译为“磨刀石窟”,没有太阳的时候,迎面的风就像几把刀子在割自己的脸一样。拉江自小就生活在这里,中专毕业后,由于当地就业机会有限,她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岗位。
2022年初,交通运输部结对帮扶工作为色达送来了就业的“春风”,拉江也得知了这个消息。经过各方的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她同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与厦门相距几千公里的高原村落,寒冷、缺氧与贫瘠牵绊了世世代代村民的脚步,却没能困住拉江求知的渴望和对山外世界的向往。
三月的色达,未融的积雪像给远山披上了白色哈达,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崎岖盘山路,拉江抵达成都双流机场。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离家,拉江暗暗给自己打气,“我识字,可以看指引牌,还可以问工作人员,我可以的”。磕磕绊绊办理完值机和行李托运,当飞机舷梯伸展在眼前,拉江兴奋地打开手机,以一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朋友圈,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懵懂初遇
万米高空中,拉江打开舷窗的遮光板,痴迷地俯视着机翼下绵延的山脉与蜿蜒的河流。云海变幻,苍茫群山之后,广袤的八闽大地展现在眼前,正午的阳光照着海水,入目满是浮光跃金。“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拉江心里默念着,回想着乡领导介绍的情况,“国家专业飞行救助队伍,担负海上人命救助……”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能不能适应……想到这儿,拉江心里顿时忐忑不安起来。
飞机终于平稳降落,看着出站口熙熙攘攘的人群,拉江有点儿不知所措。“拉江,在这儿!”来接机的同事挥着手向她走来,“来来来,行李我拿!”突如其来的热情让拉江有些拘谨。“不要客气,旅途劳累你好好休息下,我来处理就好!”短暂招呼后,同事将行李放进后备箱,拉着她坐上了车。“都安排好了,就等你‘拎包入住’了”,看出了拉江的不安,女孩笑着打趣。温润的海风吹来了热忱的话语,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抵达队里报到,同事们带她到各个办公室参观。当看到自己的办公桌,拉江欣喜道:“我终于有自己的办公桌啦!”她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一个水杯,这是离家时妹妹送给她的,希望她能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就像家人陪伴在身边。“这是妹妹第一次送我礼物!”拉江语气里满是自豪,“妹妹读初中,成绩很好,我要努力赚钱,让她读高中、大学”。曾经,拉江因为家中贫困被迫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得益于国家政策,妹妹一定不会重复她人生的遗憾,一家人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想到这,拉江脸上泛起了腼腆的笑容,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逐渐融入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会议室里传来欢快的旋律,“欢迎拉江加入东二飞这个大家庭!”在掌声中,拉江切开了蛋糕,也拨开曾笼罩在心头紧张不安的情绪,关切的话语抚平初来乍到的拘谨,释放的善意打破心灵深处的隔阂。惊喜来得太突然,或是歌声太悦耳,或是祝福太真诚,又或是氛围太温馨,烛光中的双眸泛着感动的泪花。看着眼前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听着耳旁一声声真挚的问候,拉江哽咽地说:“感谢大家,谢谢,谢谢!”
长期纯藏语式的生活,拉江的汉语“听”“说”能力有限,同事们便把汉语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积极创造愉悦的语言情境,不时与她交流谈心,分享兴趣爱好,并利用工作之余自发带她游览城市。当大片睡莲花绽放在海湾公园,拉江欢喜得挪不开眼。“我第一次见到睡莲,在我们家乡,莲花是吉祥的象征。”拉江现场当起了藏语老师,热情地邀请大家尝试,“bea ma(莲花)”。夕阳西下,水汽氤氲,莲瓣渡上了一层橘色光晕,映衬出同事们的盈盈笑意,此情此景,温暖又美好,拉江不禁打开视频,连线远方的妈妈,告诉她自己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有很多新朋友陪着她,爸爸妈妈可以放心。
新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墙壁上挂满的小水珠宣示着“回南天”的到来,还一头雾水的时候,拉江便发现手臂等皮肤冒出了几处红疹子,她默默忍耐着不声张,担心给大家添麻烦。几天后,小疹子愈演愈烈,幸亏同事眼尖发现了,带她去医院就诊,竟是水土不服导致的大面积皮疹,医生给开了涂抹的药。“都好了,没事了!”拉江羞涩地挽起袖子,浅浅的痕迹印证着曾吃过的“苦头”,也印证着同事们给予的家人般的温暖。
“心”的起点
为了使拉江尽快适应岗位,东二飞专门为她量身定制了培训计划,包含岗前培训、业务培训、技能实操等,通过救捞发展历史、救助职责使命等文化熏陶,以及办公设备使用、办公软件应用、公文写作处理等技能培训,软硬兼施,协助其进一步熟悉工作环境,逐步提升办公技能。对于拉江而言,学习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她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着知识,努力充实自己。
为了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在同事们的带领下,拉江开始接触羽毛球,从握拍、挥拍、发球开始,同事们耐心地手把手教她,轮流陪她练习。刚开始,她打不到球也接不到球,一运动就气喘吁吁、面红耳赤,但她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经过不断地尝试,渐渐地,她掌握了羽毛球的基本要领,不仅能完成接发球,还能和搭档打上几个回合,身体也逐渐适应了运动的节奏和强度。除了羽毛球,她还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乒乓球、篮球、足球、跑步、舞蹈等运动。“这些体育活动很好玩,我很喜欢,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运动对拉江而言,成为了另一种与同事增进交流的方式,她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尽情享受着这些活动带来的丰富多彩的体验。
团总支每次举办活动,都会叫上拉江。拉江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同感悟着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时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百年之际,队里举办“庆祝建团100周年知识竞赛”,拉江踊跃报名。“起个队名吧?”“我们叫石榴籽队可以吗?”拉江小声地向队友征求意见。“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拉江诚挚的神情道出了响亮的队伍宣言,情真意切,全场为之动容。队友紧接着补充道,“感谢就业结对帮扶政策,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处处可见石榴花开一家亲的和谐景象。”一时间掌声雷动,现场气氛被推向高潮。最后,石榴籽队不负众望,以遥遥领先的优势赢得了比赛的冠军……
第二故乡
“我要报名!”拉江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为响应中共厦门市委文明办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号召,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包括拉江在内的多名职工,踊跃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救捞青年的责任担当。早高峰的十字路口车辆拥堵、行人众多,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拉江正一丝不苟地维护交通秩序。春寒料峭、冷风刺骨,担心拉江长时间站立可能会体力不支,同事们纷纷劝说她累了就去休息下,拉江连忙摆摆手,“没事的,我能坚持。”看到行人有序地排队等候绿灯,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秩序井然,耳边传来交警叔叔的“谢谢”、“辛苦了”,一切都让拉江备受鼓舞,“守护我的第二故乡,我也能尽一份力了”,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拉江,我们可以登机了”,一声提醒将思绪拉回现实。“好的”,拉江紧步跟上,登上座舱,扣好安全带,戴上耳机。随着发动机轰鸣声音响起,旋翼高速转动,直升机滑出跑道,腾空而起,拉江激动地喊道,“我们出发啦”。飞行高度不断上升,鹭岛的一切尽收眼底。拉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窗外,眼神中闪烁着异常兴奋的光芒,咧着嘴漾开了一脸笑意。完全不同于平日里的寡言少语,她像只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在空中看和在地面上完全不一样;我在这条路上跑过,没想到这么长;我上次在那里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厦门太美了!胡里山炮台、厦门大学……我要到处都去走一走。”
悬停侧飞、绕点转弯、后退上升,训练区域里,飞行员正全神贯注地操纵着直升机,进行着一场模拟人员落水的救援演练。飞转的旋翼刮起的气流在海面上形成巨大的漩涡,绞车钢索在下放过程中不停摇摆晃动,救生员克服现场风浪影响,在翻涌起伏的大海中艰难救起落水者,安全吊运至直升机舱内。惊心动魄的场景让一旁观摩的拉江深受震撼,也对机组精湛的专业技能肃然起敬,返程中,拉江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一样,好奇询问着关于飞行救援的一切,得到了机组的耐心解答后,她由衷地感慨,“飞行救助太不容易了,真的很辛苦,你们太棒了!”
直升机落地后,拉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她拿出特地从家乡带来的哈达,双手合十,鞠躬致敬,一一献给每位机组成员。洁白的哈达承载的是跨越几千公里的信任与托付,是诉不尽的感激,是比山高比海深的崇敬,更是沉甸甸的山海情谊。
飞行结束了,意犹未尽的拉江却久久不舍离去。从川西高原到八闽大地,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这片热土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进步,而她心里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把飞行队当成自己的家。
一年多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国家和交通运输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东海救助局的齐心努力和共同帮助下,拉江,从一个懵懂的山区藏族姑娘,蜕变成了一个落落大方、人见人爱的“日常工作小能手”,哪里有工作她就往哪里跑,哪里有任务她就往哪里冲。现在,她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集体,真正地成为了飞行救助队伍的一员。“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继续努力,学知识、练本领,为救助飞行事业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她郑重其事地说。
编辑:徐浩田
审核: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