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晨光熹微,车号为101066的地铁1号线列车从四川成都地铁红花堰车辆段驶入隧道,成都人的“地铁梦”终于照进现实,成都地铁隧道高级工程师罗松多年来为家乡建设地铁的梦想也终于实现。
去年9月27日,成都地铁开通运营12周年,罗松发了一条朋友圈:“变化的是成都不断织密的地铁线网,不变的是我们对地铁建设的那份情谊。”今年已是罗松深耕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实践探索的第17个年头。17年来,他根据成都特殊的地质结构,改造升级盾构技术,为成都地铁隧道挖掘提供“教科书”式经验。从无到有,从线成网,他参与了成都地铁多条线路的建设,见证了成都加速轨道营城、通向美好生活的奋进历程。
“为家乡建设地铁出一份力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时间回溯至2003年,当时还在中国矿业大学读大二的罗松在暑假实习时第一次接触到了地铁,地铁的便捷、舒适、高效,让他深受触动。那时,他就立志要为成都建设地铁作出贡献。为此,他毅然选择了城市地下工程细分专业方向,开启梦想之路。
2007年,罗松得知他即将被调到成都地铁1号线盾构4标工作,顿时激动不已。此时,罗松已经熟练掌握了盾构技术,信心满满地准备回到家乡施展抱负。然而,他在地铁隧道掘进过程中遭遇了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富水砂卵石地层。
“这种地层卵石硬度高,盾构机刀具极易损耗。”罗松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专家根据成都地质特征开出的“诊断书”。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可参考的案例,摆在面前的困难可想而知。
“面对难题,我们从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于细微之处抠技术,反复试验,持续创新,不达目的不放弃。”罗松和同事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研究盾构技术,在盾构刀具、渣土改良和优化掘进参数等方面进行创新,最终探索形成了土压平衡盾构掘进相关技术,攻克了富水砂卵石地层掘进世界性难题,创造了“鹅卵石滩上建房子”的奇迹。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这是罗松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现实写照。从业17年来,他始终专注于盾构隧道施工技术探索创新,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控制技术、盾构隧道掘进换刀技术、盾构隧道施工盾构机脱困技术等方面打破一个个技术瓶颈,不仅让地铁建设速度提升,还让施工安全指数直线上升。
为了解决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管片上浮难题,他和团队反复进行了50余次浆液配合比实验,逐一对比实施效果。最终,他们将盾构隧道管片上浮量从15厘米降低到了2厘米,保证了成型盾构隧道质量,降低了安全风险,并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成功解决管片上浮控制难题。
17年来,罗松参与了成都多条地铁线路的施工开发,成功克服了众多技术难题。其中,针对成都地铁7号线火车北站—驷马桥站区间这一全线长度最长、埋深最深区间,他和团队首创素砼桩加固换刀工艺,既保证了盾构换刀安全,又将单次换刀占道时间由30天缩短至7天,实现早日还道于民。
为将“成都经验”推广至全国,罗松还参与编写了《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技术》,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为日后国内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工作提供“教科书”模板。
“我们地铁建设现场管理者心里时刻装着工地,每逢下雨天,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巡查并安排落实好各项防汛工作。”罗松不仅是一名“技术咖”,还是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副部长。
“在新建线路正式开通前,为了确保地铁安全运营,我们必须在空载试运行期间进行夜间安全检查。”每条线路开通前,罗松和团队总是在深夜11时至次日凌晨4时奔走在地下车站和隧道区间,排查梳理可能影响运营的问题,建立台账,制定限期整改措施,并逐一消项,为地铁线路的如期运营保驾护航。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