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318国道看西藏丨十英雄纪念碑,通麦天险上的悲壮群雕

2023-08-08 10:27:1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黄卫来 -标准+

景致篇

318国道从西藏波密县102道班到巴宜区排龙乡的20多公里,被称为通麦天险,是公认最为凶险的“死亡路段”,甚至有“通麦坟场”之称。

在通麦天险,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家常便饭,年年都会发生,轻则垮下数十吨山石和泥沙,几个小时才可以修通;严重的,半座大山跌入帕隆藏布江,阻塞交通数月。所以,在过去很多年,即使318国道全线都修成了柏油路,这一段的20多公里依然是砂石路,因此每每经过,都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否则,前车带起的沙尘弥漫空中,根本看不清路面。当然,更危险的是,突然间,一块巨石砸下来,或者一片山体垮下来,轻则车辆被砸烂,重则车辆被砸进滚滚江水中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直接被垮塌的山体掩埋。“通麦坟场”的名号便由此而来,不管是修建川藏线通麦路段还是维护该路段,都有无数的英雄长眠于此。

通麦小镇的景色很美,群山环绕,松柏苍翠,流水潺潺。但是,经过这一路段,不会有多少人欣赏美景。一则这里太险,即使旱季,也随时可能从山顶落石,谁也不敢多作停留;二则通麦小镇的东西两端分别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矗立,走在那里实在太沉重,无心赏景。

援藏期间经过通麦时,我曾专门拜谒过十英雄纪念碑。十英雄纪念碑用花岗岩雕成,坐落在五级台阶上,肃穆而庄严。10名英勇的解放军官兵,在乱石堆中推着一辆满载军用物资的汽车,形象刚劲,神情凝重悲壮。车厢顶部,矗立着碑体,上刻“无限忠于毛主席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17个大字。

纪念碑的基座上有一面用光洁的8块花岗岩拼成,上书十英雄的光辉事迹。但因为高原地区风化严重,已经有一些模糊,于是又在十英雄纪念碑旁另立了一块石碑,正面漆成了红色,上书630多个金灿灿的大字,复述基座上的那段文字,我当时专门拍了下来:

“1967年8月的一天,成都军区联勤部三营副教导员李显文奉命带领11、12连执行战备运输任务,飞驰在千里川藏运输线上,驱车西进来到西藏迫龙山地段。谁料,这里刚刚发生严重的塌方,道路被阻,车队不能前进。经运输连队官兵奋力抢修,从乱石堆中开了一条通道。李显文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一边观察险情,一边指挥车队强行冲过了险区。12连车队通过不久,11连车队被新一轮的塌方阻挡了前进的道路。8月28日,李显文带领的12连车队,在完成任务后返回途中又被阻挡在险区西端,副连长陈洪光、副指导员谭仁贵,冒着生命危险,穿过阻区,同被阻在东端的11连会合,共同研究强行通过的措施。为了及时完成战备运输任务,汽车部队英雄们完全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8月29日中午,李显文首先只身从西端冲进了危险区。在险区东端的连长杨星春、副连长陈洪光、副指导员程德凤和谭仁贵、排长曲月伦,从电话中得知李显文只身冲进险区的消息后,一致决定:立即去险区同李显文会合,一起研究抢通方案,准备抢在大塌方之前组织车队通过险区。共产党员、班长杨庆忠、李荣昌,共青团员、新战士陈昌元和李兴富听到这个消息,也要求一起到险区中心去勘察道路。于是,他们9个人一同从西端冲进了险区。正当李显文、杨星春等10名官兵分别从西端向险区中心前进时,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特大山崩爆发了,李显文、杨星春等10名官兵不幸光荣牺牲,献出了壮丽的青春,他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22岁。10名探险开路的英雄光荣献身川藏公路,长眠在了迫龙山中,他们的精神也闪耀在千里川藏线上。”

“1968年11月14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李显文等十名官兵‘无限忠于毛主席川藏线上十英雄’荣誉称号,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他们学习。”

“1969年2月20日在北京举行隆重命名大会,2003年9月,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在通麦兵站旁建成。”

这段碑文,完整地记述了“川藏线上十英雄”的感人事迹。为了及时完成战备任务,他们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哪里艰险就往哪里冲,把年轻的生命定格在迫龙山下。他们是川藏线上无数英雄的代表。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修建川藏公路时,牺牲的战士和农民工有3000多人,平均不到1公里就有1人牺牲,仅通麦附近的老虎嘴路段的修筑就有60多人牺牲。川藏公路通车后,因为塌方、泥石流等,牺牲在这条路上的汽车兵和抢险救灾人员也是数以千计。

如今行走在川藏公路上,路边经常可见飘扬的经幡,也会见到老司机将点燃的香烟丢到窗外,他们这是在以各自的方式祭祀那些牺牲在川藏线上的英雄的魂灵!无论什么时候到通麦,总会看到十英雄纪念碑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有些是通麦当地的藏族群众敬献的,有的是驾车经过通麦的各族群众敬献的,他们在用藏族人民最神圣的方式祭奠英灵!

十英雄纪念碑不远处,还有一块地质公园的石碑,这就是著名的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是西藏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质构造,在西藏,特别是藏东南地区,塌方、泥石流甚至山体垮塌还会时常发生。1900年的一次特大山体垮塌形成了易贡堰塞湖,2000年的另一次特大山体垮塌导致堰塞湖决口,这是地质公园的最典型的两次地质灾害。该公园位于波密县与巴宜区交界处,总体呈宽带状展布,长轴方向呈北西——南东走向。总面积为216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有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区、易贡巨型滑坡区、易贡堰塞湖区、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断裂带与反向河区、茶场与铁山旅游区、冰川地质遗迹区、现代冰川区、峡谷地貌区与次生崩塌滑坡区。

地质公园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地质遗迹为特色——以世界罕见的特大山崩灾害遗迹和中国最大的海洋性现代冰川群为主体,包括易贡藏布——易贡湖、巴玉、古乡和许木四大景区 ,为国内最大的现代海洋性冰川雪山群、堰塞湖、冰湖、峡谷、瀑布、泥石流、滑坡、塌方、滚石、滑石、角峰、铁山等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总面积2160.8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南部地带包括川藏公路上著名的通麦天险—排龙天险。地质公园的主体位于波密县易贡乡,以易贡茶场所在的易贡湖为中心,通麦到易贡约40公里,现在的路况比我们援藏时要好得多,1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如有兴趣,可以开车进去看看。

产业篇

茶叶产业是林下产业之外,波密县的又一重要现代农业项目,波密的主要茶叶基地就在易贡,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叶基地。始建于1960年的波密县易贡茶场,自1963年起开始发展茶叶生产。变化和“逆袭”始于2010年,易贡茶场纳入广东省援助对象,2020年,易贡茶场发展成一家集本土茶苗繁育、高原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培训及红色旅游的全产业链综合型国有企业。2021年易贡茶场实现历史上的首次茶叶产品出口,易贡茶场也成为首个从西藏海关出口的西藏本地茶叶企业,在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方面成功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的高原茶叶出口标准对接国际品牌标准的新路径。如今,易贡茶场的“易贡红”茶产品通过相关单位审核,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西藏本次唯一上榜的茶产品。在林芝市区和拉萨市区分别开设了易贡茶场体验店。

波密县依托易贡茶场成熟的品牌、技术、人才优势,坚持保护古茶树与更新种苗品种并举,持续实施茶叶提质增效工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培育有基础、有前景、效益好的茶企业。目前,波密县共有茶叶种植基地9个,引进6家茶叶生产企业,培育3家农民茶叶种植合作社,可采茶园面积3100余亩。

美食篇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夏季的波密,盛产各类野生菌,有珊瑚菌、金耳、青岗菌、牛肝菌等,尤以松茸最为矜贵。松茸富含蛋白质,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49种活性营养物质、5种不饱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肽类物质等稀有元素。另含有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分别是双链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松茸醇。特别是松茸醇,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抗癌的有效性达90%以上,也因此,松茸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天然药用菌类。

论松茸的吃法,波密人有着自己的美食烹饪哲学,当地百姓讲究用简单的器具,用最简单的方法,火炉之上,蒸锅之内,做出最美味的松茸菜品:

藏式烤松茸选新采摘的松茸,不用清洗,简单去掉附在上面的杂草等,切片,在藏式火炉的烤架上刷上当地家家户户必备的酥油,就能将美味挥发而出,这是波密百姓最爱的松茸吃法。

黄油煎松茸将黄油(许多时候就用西藏特产的酥油)放入锅内,小火煎熬至融化,放入波密松茸切片,煎至卷曲后翻面至表面金黄即可。“一口一天堂”,最能形容黄油煎松茸的美味。

松茸最鲜的吃法其实是松茸刺身,据说,新鲜松茸的鲜度,是味精的40倍,是植物界少有的可以媲美海鲜的美味。松茸刺身最好的搭配蘸料由芥末和酱油调成,一口一片,仿佛舌尖都能感受到略带潮湿的清甜的高原森林之味。

松茸蒸蛋最为家常,却也是松茸香味保留最好的吃法之一。松茸蒸蛋气味芳香,味道鲜美,含有人体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每一口,都滑嫩到极致。做这道美食,最好用当地产的藏鸡蛋。

编辑:谢梓君

审核: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