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车站站匾串起百年京张

2023-09-15 11:08:5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张贝贝 文/供图 -标准+

匾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物件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俗话说横匾竖额,自有匾额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一百多年前的京张铁路沿线各站站匾。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时,正线共设大小车站13座,依次是广安门站、西直门站、清河站、沙河站、南口站、青龙桥站、康庄站、怀来站、沙城站、下花园站、宣化府站、沙嶺子站、张家口站。每座车站的主站房中部上方都有一块石质站匾,每个站匾在内容形式上也基本大同小异,自右至左依次题写了时间、站名、题写人。

13座车站共有3个题写时间,“光绪丙午夏季”“光绪戊申秋季”“宣统元年长夏”,分别代表了京张铁路分3段建设的建成时间。即第一段从广安门至南口,建成于1906年;第二段从南口至下花园,建成于1908年;第三段从下花园至张家口,建成于1909年。

13座车站站匾题写人共有3人,广安门至南口段内5座车站题写人是陈昭常,青龙桥至下花园段内5座车站题写人是关冕钧,最后一段的3座车站题写人是詹天佑。

詹天佑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么陈昭常和关冕钧二人是何许人也呢?

陈昭常是广东新会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曾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一等编修等职。1905年京张铁路开工建设初期,陈昭常任京张铁路局总办,1907年卸任。而关冕钧则生于广西梧州,与陈昭常是同科进士,曾担任过翰林院编修等职。陈昭常离开京张铁路后,詹天佑由会办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师,关冕钧则被任命为会办。

13座车站站匾的中间位置是站名所在,站名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站名的繁体汉字自右向左书写而成,下部分是站名的韦氏拼音自左向右书写而成。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韦氏拼音呢?韦氏拼音又称威玛氏音标,是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它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如将“北京”拼作“PEKING”。韦氏拼音使用广泛并且影响深远,至今有一些词仍在使用,如将“功夫”拼作“KUNG FU”,“太极”拼作“Tai-chi”。

13座车站站匾中仅有一座较为特殊,那就是张家口站,张家口站站匾上并没有采用汉字“张家口”的韦氏拼音,而是拼成了“KALGAN”。这是因为张家口的蒙语发音为“卡拉根”。由于张家口在当时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商品贸易集散地,“卡拉根”这个名字便随着蒙俄等国的商人传播开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张铁路走过百年岁月,13座车站中唯有青龙桥车站保存较为完好,同时也是唯一一座仍然在用的“元老”级车站,在它的站房中央,粉刷一新的站匾让慕名而来的人们看到了百年老站的别样生机。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