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交通专业人员,一些经典的概念、模型经常带给他们的惯性思维是,交通系统的容量和需求应该存在一个匹配关系。例如,在一条高速公路设计当中,以往的日流量可以形成一个从大到小的数列,这个数列前15%的样本对于确定这条路的最佳容量最有参考价值。经典的四步交通流预测模型,也是关注高峰小时的高峰路段的交通需求预测,预测的需求和未来要建设的交通设施容量应该存在一种匹配关系。以上潜意识,在互联网、网购、远程办公、低碳发展等概念、现象尚未涌现之前,不可谓不合理。但随着后者的出现,可能还需要逐步结合动态、韧性和积分的思维,才能拥抱新时代,为交通专业人员作出专业判断提供科学性支撑。
交通系统的容量和需求,不该短时间匹配,应该是考虑系统工程寿命期间,相对静态的容量和并非一成不变的需求的动态关系。例如,为了支撑城市新区开发,通常需要大干快上一些道路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通行容量在其生命周期的早期甚至中期,都可能存在冗余。只有当人口、产业逐步跟上之后,有关容量才能被用足。但也可能是,因早期信息不足,有关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不尽合理,这时,就存在着因时、因地动态调整的问题。以笔者熟悉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早期考虑最多的是承接外来投资和产业,于是,绿地、公共设施、道路设施等都是基于相关定位来规划、配置。大约在2010年前后,园区管理方意识到了“产城融合”的趋势,及时对包括道路设施在内的各类规划都进行了调整。如今看,相关调整恰逢其时。现在的园区变成了宜居宜业的“新苏州”,和古城一起交相辉映,打造出了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考虑交通系统的容量和需求,光有动态思维还不够。随着城市新区的发展,哪些道路设施的需求会相对稳定,哪些又会大幅下降?另外,如果更多人出行从公交转换到自驾,哪些道路会因此变得拥堵?对此,是否需要改善部分道路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甚至扩建道路交叉口?这时,就需要有些韧性思维了。韧性思维要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协调好系统不同构成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尽可能地保障系统功能维持在一定水准。对于交通系统,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最基本需求——衣食住行。韧性思维,需要考虑不同情形之下这些最基本需求的满足。
有了动态、韧性思维,规划、预测和评估交通系统,还需要积分思维。积分思维,直观解释就是“风物长亦放眼量”。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规划、建设绿道系统,这些系统的效益早期可能不容易显现。但历史经验表明,绿道建设会逐渐培养人们的健康和健身意识,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健康效益不可估量。以我国香港特区为例,从开埠至今,其大量的土地被预留做了郊野公园,公园和建成区建有大量步行道相互贯穿衔接。近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特区居民的平均寿命已经排到世界前列。根据学术研究,公园绿地(尤其是其诱发、支撑的健身行为)、饮食习惯、卫健系统等,共同支撑了特区居民的长寿。当初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者可能都没想到这些。以史为鉴,动态、韧性和积分思维,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预测和评估交通系统。
(作者系香港大学副教授)
编辑:李宁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