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推动交通绿色发展,大幅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全产业链的“绿值”,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方向。
新时代绿色交通要求全覆盖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打出政策“组合拳”,引导绿色发展。绿色交通的内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发生明显转变,即发展重点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发展保障从单点管控向综合治理拓展,发展模式从命令规制向市场调节放权转变。绿色交通的内涵已不再仅仅指清洁的交通运输方式,而是包含覆盖交通运输全产业链的“大交通”和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管理的“大绿色”。
具体而言,“大交通”包含四个特征:一是全,覆盖公铁水空全方位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二是融,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同融合;三是新,通过新技术整合(如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可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之间无缝链接和高效运营;四是人,即“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提供更加人性化、定制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大绿色”包含三个特征:一是广,范围涵盖交通运输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做到资源集约高效、能源绿色低碳、建设安全环保、使用舒适便利;二是新,更加突出新技术对减轻交通拥堵、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三是协,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开发协调发展。
因此,新时代绿色交通的内涵可概括为以节约高效、清洁低碳、智能便捷为特征,以减轻交通拥堵、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开发协调发展,公铁水空协同融合的全方位、立体式、可持续的全产业链绿色交通系统。
具体而言,包括以新能源运载工具为核心、以高效综合运输体系为关键、以建设绿色交通设施为保障、以绿色出行体系为补充的多元绿色低碳政策措施组合。
七个方向发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推动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交通的清洁低碳转型,其本质是实现和架构绿色交通,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合理交通需求。《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将初步形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出行”的重要指示,应重点在七个方向发力:
一是发展清洁交通。加大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新能源轮船的推广使用力度,深入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低碳运输。在公铁空水领域,依托周边可利用空间,合理布局建设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主要新能源类型,实现交通运输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客货运输等全生命周期能源融合。
二是发展智慧交通。充分借助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交通信息进行实时感知、传输、处理和智能决策,形成智能化、信息化和互联化的交通服务新模式。发展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信息数据的自动化和可视化,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智能监测能力。发展交通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建模系统,实现交通规划设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交通规划设计的准确性和便利性;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提高出行的安全性。
三是发展低碳交通。重视步行和自行车在绿色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城市绿色交通方式的优先顺序。鼓励步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完善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线路,优化出行环境和出行服务,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及物流配送车辆向电动化、清洁化和新能源化转变,加速形成包容、安全、公正和平衡的出行环境。
四是发展立体交通。按照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的要求,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与高质量发展,推动铁空水立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优化物流组织模式,构建“通道+枢纽+平台+商贸”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按照综合交通多网融合、多式联运发展要求,在交通规划、建设、运营领域,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统筹和协调发展,强化多方深度合作,实现多轨合一、多规合一、合理分工。
五是发展协调交通。通过综合规划和交通管理,促进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减少交通拥堵、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改善交通安全。重视慢行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重视居民在步行、骑行状态下用地类型的配置和混合发展,构建交通安全导向的土地混合利用模式,实现用地与绿色交通系统的布局、开发时序、开发模式相协同,以高效用地开发构建有序的绿色交通出行环境。
六是发展生态交通。集约使用土地、岸线和水域等资源,推进交通用地生态选线选址,合理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开拓城市政综合管廊。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驿站+”综合型旅游服务体,发展交通文旅、交通康养产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公众绿色出行。
七是发展循环交通。推广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施工材料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综合利用,鼓励废旧轮胎、工业固废、建筑废弃物在交通建设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山西、陕西等地区将煤渣、粉煤灰等作为公路路基材料,以及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将炼钢炉渣和城市建筑废弃物等作为公路路基材料;推进隧道弃渣用于公路路基填筑和机制砂、水泥砖生产。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枢纽场站等污水循环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
(作者单位: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编辑:李宁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