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广西钦州茅尾海畔,跨海桥梁连接起的沿线公路犹如一条白练,划过草木葱茏的岛屿和碧蓝的海湾。这里是我国红树林保护区之一。2020年,龙门大桥开工建设,为保护周边红树林植被和滩涂养殖区环境,龙门大桥项目调整优化路线走向,最终避让出一条合理的“生态线”。
再望向西北,上思至防城港高速公路穿越十万大山,通过广西高速公路首个水土保持专篇设计,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做到施工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从龙门大桥的生态避让到上思至防城港高速公路的水土保持,为了守护广西的绿水青山,广西交通人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加强全寿命周期环境保护
近年来,广西交通运输部门强化顶层设计,以高水平规划,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引领,积极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实施《广西生态保护禁止事项清单(2022)》,对新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尽量减少耕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推进公路边坡植被恢复、动物通道建设、桥面径流收集等工程,加强交通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环境保护。
目前,南宁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工程全线按生态航道进行设计,在保障航运前提下,实现生态服务效益的最大化。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二期实施人工鱼巢的设置和维护管理,持续有效保护和修复西江渔业生态。
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方面,广西交通逐绿而进、向绿而行,引导采用机械制砂,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目前,自治区干线公路绿化率超80%,打造绿色长廊超2万公里。
调整运输结构降低能耗
2017年,首趟“渝桂新”南向通道试运行班列从钦州港站驶出,成为广西多式联运的“开路先锋”。为降低能耗、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广西加密开行海铁联运班列,积极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量达8820列,运输品类达900多种。今年,广西海铁联运班列服务范围拓展至18省69市138个站点。
为落实“双碳”目标,2020年12月,广西印发《广西内河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舶优先过闸指导意见》,鼓励新建改造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引导船舶优先利用新能源进行水上运输。
2022年,“神华801号”货轮在北部湾防城港码头顺利完成高压岸电系统连船及供电工作,北部湾港接用高压岸电实现“零的突破”。同年,广西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达2766个。
到2022年年底,广西南宁港等7个内河港口共完成121套岸电设施建设,北部湾港集装箱泊位岸电覆盖率达93%,新开工建造LNG动力船舶44艘,累计建成LNG动力示范船26艘。
持续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在南宁,90%的地铁站出入口区域设有公交站点,轨道站点步行一分钟范围内设有非机动车停车区,公共交通出行省时、高效、便捷。”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公交科一级科员黄俊雄介绍。
自2020年以来,南宁市继柳州市之后,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方便、快捷的绿色出行方式逐渐成为市民首选。
如今,“一分钱乘地铁”活动、“银发畅行”适老化公交改造、“一键叫车”网约车服务受到南宁市民广泛称赞。贵港市、桂林市也正积极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建设,安全、连续、舒适的多元化出行方式全域铺开。
近年来,广西有序推进多种出行方式间的设施融合、服务融合、信息融合,多元化绿色出行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十四五”以来,广西编印了《广西绿色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通过推进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转型、优化绿色交通配套设施、开展绿色出行优惠宣传活动等,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供给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
截至2022年年底,广西新能源公交车累计达1.07万辆,新能源出租汽车累计达3.18万辆。随着绿色出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低碳出行成为市民的优先选择。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南宁地铁线网总客运量达918.16万人次,同比增长19.79%。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