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湖北宣恩县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驻宣恩县高罗镇团结村第一书记。2016年,45岁的余江进入县农村公路管理局(现更名为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作,先后从事农村公路建设、驻村帮扶等工作。他始终心系工作,情系群众,根系品质,踏实做好每一件事。
不顾伤病坚持工作
“伤筋动骨100天!到处跑不利于恢复!”看着刚出院的丈夫,妻子田松英直埋怨。“我架着拐杖,等于多了条腿,还跑得快些。”余江边说边拄着拐棍轻轻蹦了两下。田松英又好气又好笑,知道他倔得很,便不再说什么,只让他平时多注意。
今年4月,余江脚跟骨折,在医院住了1个月。出院时,医生一再嘱咐静养。余江一天没休养,便直接回村工作。村里正在进行道路加宽,难免出现一些因占地引起的矛盾。余江每天和同事一起工地、百姓家和村委会几头跑,上门调解矛盾,到施工现场指挥,发动沿线群众参与施工监督,尽快完成道路加宽,提升出行条件。
今年9月,余江康复后正准备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迎检和其他村级工作中时,又查出了心血管疾病,需做心脏搭桥手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迟迟不肯住院,依旧每天几头跑,直到撑不住,在大家一再劝说下,才前往医院手术。“住院时,他每天念叨村里的事,一出院又往村里跑,去两天,把工作安排好了,身体受不住,又跑回来住院。来回折腾,谁劝都不听,就是个‘犟拐棍’!”妻子用方言“犟拐棍”表达无奈。
“余书记工作极度认真负责,手术回来后的那段时间,他经常半夜起来跑到村委会,把一些刚想起来的事进行完善。”驻村队员石均令说。在宣恩县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作期间,余江除了每天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还主动申请前往工地驻守。“在工地时,他白天跟着施工队伍一起到现场,看他们怎么干,边问边学。晚上就搬出专业书和图纸,写写画画,把白天遇到的问题、关键点搞明白,记下来,经常一坐就到半夜,真是值得我们年轻同志学习!”同事荀哨赞不绝口。
不计得失有求必应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余江先后在倒洞塘村、团结村开展驻村工作。面对繁杂的村级工作,余江积极为村里争取项目和资金,完善村级基础设施,鼓励发展适宜产业,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对群众也是有求必应。
“2018年我们在倒洞塘驻村,余书记到13组去入户,知道冉运富屋里烟叶面积宽,为缺少劳动力发愁。他发动尖刀班和村支两委的人一起帮助种烟。种完后还让我们回村里吃饭,不麻烦别人。”“还有一次,下大雨垮坎,把一户老百姓屋后檐沟堵住了,水往屋里灌。那户人家就两个人,老人已经70多岁了,余书记知道后便组织人一起帮他们疏通。”跟余江一起在倒洞塘村驻过村的王文学回忆。
从精准扶贫的倒洞塘村转战到乡村振兴的团结村,余江本着“群众无小事”理念,尽量满足群众需求。“余书记经常送有需要的老百姓回家,也会帮忙买东西、送快递,从来都是不收一分钱。”同在团结村驻村的张开伟这样说。“这些都是举手之劳,没必要收钱!”余江一笑置之。
编辑:刘雨静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