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为小汽车限购“松绑”

2024-01-26 13:55:16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何宇 -标准+

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后,多地小汽车管理政策于近日迎来松动,浙江杭州、广东深圳、天津等地纷纷释放放宽限购、限行信号。

决策背后有哪些考量,限制放宽后城市将如何治堵?我们联系采访了相关专家。

放宽“双限” 促进消费

日前,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在“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政策”部分提出“推动杭州市有序取消小客车限行限牌等政策”。《深圳市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将适当放宽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申请对象范围和条件,并新增专项增量指标。天津市小客车调控新政发布,首次实施无车家庭指标,向无车家庭定向投放3万个指标,并向久摇不中人群定向投放1万个个人普通车阶梯摇号指标。

多名业内专家对当前政策动向表示支持。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认为,放宽“双限”这一政策信号释放的时机是合适的,当前城市交通道路空间供给和公共交通等可替代出行方式,相比过去已有好转,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也比原来有所提升,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简单地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同样认为,有政策工具储备的地区,“双限”可以适时有序退出。他表示,买车是法律赋予个体的选择权,不应过度干涉,限牌已导致汽车销量变成刚性增长,“有多少号卖多少车”,而且还可能诱发不理性消费行为,“本来不是适合买车的时候,但因为摇到号而必须买”。另外,由限牌引起的“限外”等影响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的做法,实际上也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多地放宽限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刺激汽车消费市场。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估算,限购城市被限制的50—60万个牌照配额有序放开,可能会带来20—30万辆销量。他建议当前应优先考虑促进消费,汽车保有量低于400万的城市可以逐步放宽限牌政策,“许多保有量达到500万的城市没限购,交通系统也能够正常运作,其实部分实施限购的城市经过这些年发展,已经有能力达到更高的保有量规模。城市政府也可以等保有量到了更高规模,或交通拥堵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时再次进行限购。”

松绑“购买” 限制“使用”

满足哪些条件,城市才可考虑取消“双限”?在受访专家们看来,这与路网通行能力、停车管理水平和需求管理政策储备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陈艳艳表示,如果消费者买车后能“有位停车”,不会造成停放秩序混乱,那么就没必要对购车本身过分限制,而应当将政策发力点更多转向“汽车使用”环节,采用经济杠杆等柔性手段,比如实行停车分区域、分路段差异化收费,或是推行碳普惠,给予减少私家车出行的行为一定经济激励,调动社会低碳、集约出行积极性。

顾大松提到,能依法、科学进行停车管理,做到停车入位、停车缴费、违停受罚,是放开“双限”的重要基础。以杭州为例,该市目前75%以上泊位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并基于数据建立起停车引导系统,停车泊位数量和利用率都得到提升,这给了杭州放开“双限”更多“底气”。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朱小康认为,是否要限行限牌,取决于高峰机动车出行总量、路网的容量及结构性级配的匹配度。他建议,杭州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检测早晚高峰在途的车辆,基于居民或管理者可以接受的拥堵程度,以及拥堵的空间分布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在途车辆总数阈值,作为决策参数。

从各地动作来看,陈艳艳判断,放开“限购”的步伐可能会比放开“限行”更快一些。她建议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提前想好取消限制性措施后应该配套哪些举措,形成一揽子政策工具箱,避免因缺乏可替代的管控措施,造成汽车数量过快增长、道路管理失序,引发群众不满。

公交优先 平衡发展

目前,全国共有8个城市实施小汽车限购政策,大多数中心城市都进行尾号限行。不少人担心,政策放宽后上路汽车数量增多,将加剧城市交通压力。不过从取消限号后的江西南昌来看,路未必会更堵。

2020年12月,南昌市取消了本地和外地机动车尾号限行管理措施。2022年第二季度,对比2019年限号时,南昌市交通拥堵指数由1.32降为1.27,平均车速由每小时31.9公里提升至38公里。2023年第三季度,据相关报告,南昌市拥堵指数仍保持在1.27,交通健康指数为68.34%,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道路更通畅的同时,从2020年到2022年末,南昌市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26万辆增至148万辆。

一方面,这得益于南昌市“城市大脑”等智能化交通管理手段助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公共交通体系建设。

南昌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目前绿色出行比例达76%,绿色出行满意度达98%。自2020年12月开展绿色出行创建活动以来,该市“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公共租赁自行车为补充”的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基本建立,轨道交通站点100米范围内公交线路接驳比率达100%,公共汽电车来车信息实时预报率达100%,公交专用道设置比例达到23.2%,公交早晚高峰期平均运营时速由18.2公里提高到20.7公里。2023年1月,该市成功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

朱小康表示,机动车增加的同时,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等也要平衡发展。从杭州来看,公交分担率目前在全方式出行中占比18%—23%,而小汽车的出行比例高达27%,小汽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朱小康认为,对于杭州这类特大城市,小汽车出行比例应低于20%。

“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交通拥堵最终还是要靠公共交通而不是私人交通。”交通运输部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专家库成员蔡少渠建议,不同城市应因地制宜发展公共交通,比如大城市可以轨道交通为主,中小城市可以中运量快速公交为主线,通过优化线网、加强频次、优惠换乘等方式综合施策,提高公交分担率。另外对于中运量的有轨电车,要从最近批露的天水市案例中吸取教训。

蔡少渠还表示,中等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至少应不低于35%,大城市应当在50%以上,并要朝着更高目标努力。

对于放宽限牌限行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交通拥堵的观点,顾大松认为,“拥堵也是一种信号”,会使公众主动调节自身出车习惯或买车行为,在此基础上,政府如果能采用更精细的需求管理手段,汽车保有量最终也会回归理性。

编辑:李宁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