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山乡生活 美滴很

2024-02-02 10:53:43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温晓俊 实习生 孙晴雪 -标准+

茫茫秦岭,一场瑞雪刚刚光顾,给大山披上了洁白的新衣裳;临近春节,秦岭南坡的村庄已是张灯结彩,给大山穿上精致的绣花鞋。近日,记者深入秦岭腹地,来到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邮政)定点帮扶地——陕西商洛,看看村民们最近在忙些什么,中国邮政为乡亲们喜迎新年,在做哪些准备。

年前务必给乡亲们拉一条网线

驱车从西安出发,沿西商高速公路行驶近1个半小时,便从关中平原来到了位于秦岭南麓的商洛。

在洛南县城关街道陶岭社区,街巷整洁,村道两旁设有路灯,灯杆上写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的字样。中国邮政派驻陶岭社区第一书记顾岩告诉记者,这是中国邮政出资为村里修建的,这样村民晚上出行就安全多了。

“我们村儿啊,不光街道整洁有路灯,村民们还能吃上净化水,村里还有个两层楼的卫生室,甚至村委会的办公楼都是中国邮政给咱帮扶修建的。”这个驻村只有半年多的山东后生早把陶岭当自己家了,张口闭口不离“我们村儿”。

中国邮政对陶岭社区的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前,社区吃水用水主要靠秦岭的山泉,冬夏两季水源紧张。冬季气温低,水管容易被冻住,导致整个社区的老百姓没有水吃;夏天用水量太大,水资源有限。2022年,村委会利用5万元邮政帮扶资金安装了净化水设备,2023年又利用30万元邮政帮扶资金为60%以上的住户架设市政自来水管道。新修建的管道水量水压都较以前提高很多,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水,乡亲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66岁的村民李社会说:“邮政从医疗设施到生活饮水都想在我们前头,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亚于县城。”这些年,中国邮政为陶岭社区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该社区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7000多元跃升至现在的1万余元,村民的幸福感真真实实写在脸上。

马上就过年了,顾岩通过走访得知,住在秦岭山沟沟里的老人们有个新年愿望——过年前能给村里拉一条网线,让回乡的年轻人和娃娃们都能用上网。

说起这个山沟沟,顾岩满心牵挂。陶岭社区有一条通向秦岭山沟深处的路,长约5.5公里,分布着3个小组共70多户人家,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之前一直没通上有线网络和手机信号。2021年,村委会利用邮政帮扶资金,和中国联通洛南县分公司一起架设起基站塔。从此,村民的手机有了信号,但村民用网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了解村民的想法后,中国邮政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开会研究,并与中国联通洛南县分公司多次进行调研和实地勘测,敲定了架设千兆光纤网络的方案,并将在近日完成架设。“一定要在春节前为3个村民小组拉一条网线,让留守的老年人、回乡的打工人和娃娃们一起开开心心过大年。”谈起为老百姓解难题,顾岩信心满满。

咦!这生活真叫人niǎn红

采访几日,记者总听村民们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咦!这生活真叫人niǎn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直到见到商州区陈塬街道上河村的老支书李彩凤,才恍然大悟。陕西方言里,“niǎn红”即“眼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村民们的生活令人羡慕,美滴很!

“我生在上河,长在上河,当了大半辈子的村干部,当年在我手里没完成的心愿,邮政都帮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生活真叫人niǎn红。”看到村里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彩凤很是欣慰。

在上河村邮政幸福家园大院子里,村民们三三两两坐在院里的台阶上晒太阳、谝闲传,好不惬意。中国邮政派驻上河村第一书记王海琼介绍,这个家园是由一所小学改造而成,每周三、周五开园,邮政请志愿者为村民免费体检、理发。同时,中国邮政每年投资12万元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医疗保险,去年重阳节还为70岁的老人集体过了生日。

村里的生活多姿多彩。从邮政幸福家园出来,记者又被村里的红白理事馆吸引,据说这也是利用邮政帮扶资金修建而成。理事馆内摆满了举办宴席用的锅灶和桌椅,理事馆外是一个宽阔的水泥广场。上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永锋告诉记者,这个广场是为村里人举办宴席搭棚子用的,里里外外能摆50桌,桌椅和锅灶免费为村民提供。

但是,在理事馆办宴席的村民必须遵守理事会规定,不得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丧事接待香烟一盒不得超过10元,酒水一瓶不得超过50元,礼金不能高于200元。“红白理事馆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摆脱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王永锋说,目前整个商州区已有十几个村子成立了红白理事会。

在商州区板桥镇下湾村,40个草莓大棚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微风裹挟着草莓的香甜气息扑鼻而来。中国邮政挂职干部、商州区副区长吴旭东告诉记者,3年前这片土地还是乱石林立的荒地,脚下的路和眼前的大棚都是邮政帮扶修建的。

近年来,中国邮政先后投资300万元,改良荒地40亩,让村民们种起了草莓。如今,40个大棚年产草莓100吨,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草莓产业每年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0个,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务工收入150万元。“以前嫁姑娘要看对方有没有房和车,如今可不一样了,要看对方家里有没有草莓大棚。”一位村民打趣说。

郝彦子是下湾村草莓种植第一人,他承包了村里14个大棚。去年,在吴旭东的带领下,他尝试将2个普通大棚改造成智慧大棚。记者走进智慧大棚,发现里面较普通大棚多了2台空调机组和暖风带,棚里还有用来监测温度、湿度的设备,平日里郝彦子可以通过智能系统随时调整棚内环境,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草莓比较娇贵,以前大棚里需要生炉火,还得使用品质上乘的煤,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冻死棚里采花粉的蜜蜂,冻死一箱蜜蜂我就损失500块钱。智慧大棚帮我节约了20多个人力。”郝彦子对智慧大棚赞口不绝。

当被问及今年的收益如何时,郝彦子羞赧地抿了抿嘴,犹豫了一下,告诉记者,现在每个棚每年的利润大约在5万至6万元,去年一年收入大概有70多万元。很难想象,几年前他还是个贫困户。

“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呀?”记者问。

“美滴很!”郝彦子答。

结束采访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洒在秦岭脚下,山上的喜鹊欢快地叫个不停……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