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送您一枝康乃馨,祝您节日快乐!”3月8日,在天津市公交集团第二客运有限公司体北中心车队619路车厢里,乘客刘女士手拿鲜花,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激动地说:“我平时常坐回师傅的车,服务特别好,没想到今天还收到了节日惊喜,真是太开心了!”
刘女士所说的回师傅可是公交乘客的老朋友。他驾驶的公交车有数个“第一”,他创建的志愿服务队是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今年他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他就是公交619路驾驶员回江涛。
1999年,回江涛从部队退役成为一名公交驾驶员。军旅生活培养了他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在部队时大家都争做像雷锋一样的战士,职业变了、岗位变了,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不能变。”回江涛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为了掌握扎实的车辆驾驶基本功,回江涛细抠着自己的每一个驾驶动作,白天他练习起步不闯、刹车不倾、转弯不晃,下班回家他就躺在床上练眼神,脑子里反复想着操作要领,凭着日复一日的“笨方法”和年复一年的“犟劲头”,24年来他安全行车达80余万公里,梳理总结的安全操作法得到公司专业部门认可。
车子越开越稳,回江涛的服务工作也越来越细致周到。一年夏天,运营中途天色突变,顷刻间大片雨点敲打着挡风玻璃,回江涛驾车驶入停靠站,车厢中一位身着军装的耄耋老人此时正准备下车,见老人没有带伞,他就顺手把自己的伞递了过去:“大爷,下雨了,您用我的伞吧。”老人很是感动,撑起伞下了车,站在雨中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当过兵的回江涛深知这军礼的含义,瞬间湿了眼眶,也更加坚定了做好车厢服务工作的决心。就这样,从一把爱心伞、一个小药箱、夏季小凉扇、冬季软坐垫开始,回江涛不断在自己的车厢中设置更多便民服务设施。他数次徒步619路全线42个站点收集整理换乘信息,汇总制作出行信息倒示图;他精心测量、反复设计,为车辆专门订制了便携式无障碍助残出行踏板,开设残疾人可预约服务成为全国第一辆“助残车厢”;他学习急救知识,装配AED心肺复苏仪,推出“公交急救车”。回江涛不断在车厢人性化服务上深耕细作,乘客赞誉他的车为“天津公交头等舱”。
在一次次起步停车、搀上扶下、迎来送往中,回江涛与乘客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不仅是市区乘客慕名而来,为他的运营服务工作点赞,也有外地乘客因接受了他的帮助而饱含谢意。
小乘客万海翔身患脑瘫后遗症,爷爷奶奶带着他从安徽来津求医,有一段时间经常乘坐回江涛的车去医院。“小海翔你好呀!”每次乘车,他都会格外关照,帮他们安排座位,提示扶稳坐好。海翔家经济条件艰苦,工余时回江涛常到家里帮忙做家务,陪孩子做康复训练。治疗后期,小海翔需要进行一次关键的手术,上万元的手术费难倒了这个家庭。“孩子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不能让孩子因病放弃这个梦想。”回江涛发动身边亲人、同事为小海翔筹集善款,帮助他顺利完成了手术。小海翔10岁生日这天,回江涛送给他一个崭新的书包,孩子背在身上欢欣雀跃,回江涛心里百感交集。他再一次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也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温暖更多人。
在立足日常公交运营的同时,2015年,回江涛创建“天津公交头等舱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围绕助残助老、助农扶贫、指路答疑、出行服务、环境保护、文明宣传等多个项目开展志愿服务,将“雷锋精神”延伸到车厢之外,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在校学生、公益爱心人士加入其中,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努力让残疾乘客出行更加便捷、让外地游客来津宾至如归、让空巢老人生活不再孤单、让在校学生争做好人好事。志愿服务近10年间,回江涛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团队志愿者人数达2644人,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
今年年初,回江涛丰富车厢装饰,融入大量文明主题和雷锋精神宣传画,推出首辆“文明有礼号”公交车。他发挥公交车服务和宣传功能,在车厢中开展“好人有礼”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奖励市民在乘车过程中助人为乐;向中小学生宣讲雷锋故事,让文明有礼、志愿服务的接力棒代代传递。
驾驶公交车在城市间穿梭,立足本岗、追求完美是他的职业信仰;投身志愿服务工作,不计回报、无私奉献是他的人生理想。“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学雷锋日,服务乘客让我感受到快乐,帮助他人让我获得了幸福!”回江涛说到。(本文文图由天津市公交集团提供)
编辑:刘雨静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