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育造就大国良师

2024-03-29 14:05:1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余祖俊 宫辉 尚庆飞 -标准+

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强师。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期待更多富有教育情怀、具有高深专业水平、对学生温暖相待的好老师、大先生、教育家不断涌现。今日,我们邀请部分交通运输高校的书记、校长,讲述各校将教育家精神落地转化的具体举措,探讨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培育造就大国良师。

北京交通大学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先生”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余祖俊

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人力资源,是科技强国的第一保障,是人才强国的第一支撑。北京交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工作全链条,着力打造具有大德行、大使命、大视野的新时代“大先生”。

严管厚爱,砥砺“大德行”。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坚持高位引领和筑牢底线相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激励广大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作用,把师德师风要求贯穿到教师招聘引进、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等教师管理各环节和全过程。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价单位年度工作的重要参考。健全教师党支部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考评工作机制,在教师成长和管理各环节发挥重要把关作用。实行学术不端“零容忍”,严把思想政治关、师德师风关。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与职业发展相融合,组织“教师成长工作坊”,将师德师风的要求浸润到教师的成长心路,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厚植情怀,担当“大使命”。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主动对接交通运输行业需求,大力实施科教融合,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引导广大教师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国之所需”,锻造“国之所用”,在国家需求中找准自身的价值坐标,真正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大批教师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勇闯“无人区”,在服务国家与行业重大战略中瞄准前沿、担当作为,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创新成果应用在高速铁路、城市交通、重载铁路、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在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勇当开路先锋,为擦亮轨道交通金字招牌和中国高铁名片作出了贡献。

以文化人,拓宽“大视野”。学校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推出系列品牌工程,成为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学校针对海归教师开展国情教育研修,组织教师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行业单位和生产一线,深入领会交通强国、教育强国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举办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引导教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涵养高尚师德,提升自身修养和思想品格。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构建校内教师荣誉体系,持续开展“最美交大人”“感动交大”等典型选树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见贤思齐。通过举办教师节庆祝大会、教职工入职仪式、荣休仪式等,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充分挖掘校史资源中蕴藏的导向、示范和激励功能,创作演出《茅以升》《应尚才》等优秀原创话剧作品,使老一辈交大学人的精神血脉成为熔铸新时代“大先生”的重要底色。

重庆交通大学激励教师争做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宫辉

重庆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职责使命和现实需要,加快提升高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力,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奋斗、人人进步、人人出彩,在促进人人成长中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激励广大教师立志躬耕教坛,争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激发人人有责,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引领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激励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师德师风第一考核标准,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与弘扬“两路”精神相结合,推动实施“两路”精神“七个一”工程及“两路”精神育人馆建设,传承甘当路石、进无止境的“铺路石”精神,开展“党团共建、红色研学”等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定期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老教师荣休、师德典型讲师德等品牌活动,切实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激励人人奋斗,在潜心教研中推动教师培塑躬耕态度、提升育人智慧。学校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尊重教师个性发展,绘制教师、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图”,畅通教师发展多维通道。健全校院两级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实施教师“一年期、五模块、强实践”岗位胜任力培训以及骨干教师、教学技能工作坊等培训项目,积极实施以场景项目式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育人智慧,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大力开展“院士交大行”系列活动,定期组织校院两级、内外联动“青年学者学术前沿交流会”,搭建常态化青年学术交流平台,引导教师深耕教学与科研,聚焦学术研究前沿,培养前瞻性、战略性眼光,不断提升教书育人大情怀、真本领。学校教师获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特等奖。

激扬人人出彩,在尊师重教中促进教师厚植仁爱之心、坚定弘道追求。学校重视教师主体地位,落实联系服务专家教授、人才支持帮扶、创新容错纠错等制度,设立大病互助基金、共建附属小学、扩建附属幼儿园,构建全方位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持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用心用情解决教师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关爱每一位教师,激发教师热衷教育、热爱学生,厚植教师赤诚之心、仁爱之心。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精神,在耳濡目染中促使教师形成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突出业绩导向,大力推动职称评审改革,助推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现有40岁以下教授42人、35岁以下副教授106人,国家级人才36人次、省部级人才200余人次。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团体和个人20余个,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广大教师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好老师、“大先生”。

南通大学厚植一流教师队伍发展沃土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尚庆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南通大学通过强化师德传承、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创新,切实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

坚持党管人才,做好制度规划。南通大学大力弘扬、深入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管人才贯穿到人才工作全过程。去年9月下旬召开的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尊师重才”战略和“人才聚力行动”,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走好人才强校之路,大力营造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厚植人才发展优势。

推进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效能。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构建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工作机制。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破人才发展壁垒,破除人才发展障碍,营造人才成长新生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A计划”“B计划”,致力于培育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特区”,成立青年学者联谊会,构建“学术大师+创新团队”人才建设模式,加快聚合优势创新团队。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通人才发展通道。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全面做好新时代学校人才工作,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润校,激发教书育人动力。南通大学的创办者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112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和“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接续传承张謇爱国主义思想和教育理念,先后涌现出爱国奉献、永攀科研高峰的“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和扶危济困、大爱奉献的“莫文隋”精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将“文化引领”战略作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大力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不断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让教师乐教爱生、潜心育人。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南通大学牢牢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在传承弘扬优秀师德师风传统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省级基地创优计划、师德师能提升计划、绩效评价赋能计划、师德典型培育计划,全方位、全过程、全协同、全覆盖的师德领航工程,促进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师德建设品牌,设立人才会客厅、师德师风基地教室研讨室,打造“党建+师德研训”品牌。完善荣誉表彰体系,设立卓越贡献奖,举办院士访谈,挖掘和宣传名师、楷模岗位标兵,激励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编后

让每个学子都有良师益友美好相伴

本报记者袁帅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继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教师节前夕又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成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为主题的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在京举行。3月上旬,宣讲团分赴河北、黑龙江、江苏等12个省份开展巡回报告。宣讲团里有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也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他们通过分享一个个生动、质朴的教育故事,让大国良师的形象深入人心。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身边的榜样让广大教师行止有参照,更能够激励他们主动践行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到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张桂梅,再到全国各地发挥余热的“银龄教师”……一批批优秀教师持续涌现。

不是每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每名教师都应该具备教育家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好学生们的引路人,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中,需要大批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这离不开广大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既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做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师”。

教育家精神犹如一座灯塔,指引教师前行的方向,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光亮与活力。

编辑:袁帅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