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悠悠倒水河。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石家咀村郭家埠渡口,随着皮肤黝黑的渡工石和良将“鄂黄冈客9042号”渡船靠岸停稳,石和良的妻子吴友梅熟练跳下船头,固定缆绳,几位妇女随即笑着从船上走下来,脱掉救生衣与在岸边等候跳广场舞的姐妹打招呼。
61岁的渡工石和良,随叫随到,无偿义渡,坚守郭家埠渡口44年。
子承父业见证变迁
郭家埠渡口位于石家咀村倒水河畔,渡口上下游直线距离10公里内无大桥,渡船是倒水河两岸百姓出行的主要途径之一,惠及石家咀村9个自然湾、7个村民小组、1100余人。
战争年代,红军游击队通过郭家埠渡口,利用原始竹排运送红军战士,转运干粮衣物,这里被誉为“红军水上交通站”。当时,石和良的爷爷就是一名渡工。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家埠渡口由石生福、石和良父子两代人接力传承。1980年,18岁的石和良高中毕业,接过年迈父亲的衣钵,从此走上岗位,不论严寒酷暑、逢年过节一直坚守。“老船长”是当地村民给石和良起的外号,准确来说,起外号的时候,石和良还年轻,“老”是村民们对习惯和传承的用词。
时光流转,半个多世纪过去,从最初仅能容纳一个人的小木筏、竹排,到坐两人的小木船,从石质、铁质船舶,到2007年换成机械钢质船舶,交通工具见证了郭家埠渡口的历史变迁。
2022年,按照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美丽农村渡口”达标行动安排,红安县交通运输局结合“全国第一将军县”红色文化底蕴,把郭家埠渡口打造成为“红色渡口”网红打卡点。如今走进干净整洁、标识醒目的郭家埠渡口,候船休憩区外墙上1992年定制的“标准渡口”石刻极具历史感,荣誉墙上摆满了郭家埠渡口及石和良的荣誉证书,还收藏有最早的木桨和换下来的铁舵。
危急时刻大显身手
2016年春,红安县经历特大洪水,河水暴涨。80岁高龄的六组村民李作厚因行动不便,一家四口被洪水围困家中,屋内积水1米多深,石和良凭借精湛的渡运技术,与当地村干部一起“三进三出”,将李作厚一家四口及生活用品、粮食物资全部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
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石和良又接到村民石理友的求救信息。石理友一直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随着水位不断上升,房屋随时有垮塌危险。石和良在洪水中披波斩浪,迅速将渡船渡至石理友家,同村民一道快速转移了石理友全家及生活物资,顷刻,石理友的老旧房屋就被洪水吞噬,大家不禁为之一颤,幸哉!
汛期百余个日日夜夜,石和良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承担起抗洪抢险重任,累计转移受灾群众300余人,运送物资几十吨,保障了倒水河两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石和良不仅是一名义渡渡工,更是一名护河“匠工”。他放弃与子女一起进城居住、颐养天年的机会,依旧居住在渡口附近的老屋,并将自家责任田与村民调换至渡口渡亭附近,生活在渡口、劳作在渡口、服务在渡口。
长河作证老石为盟
“长河作证,半生渡他还渡我;老石为盟,两岸护绿又护人。”这是石和良获评“黄冈楷模”时的对联。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渡船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但在石和良和他的祖辈身上,这一市场规律显然失效。义渡至今,他们没有收过村民一分钱,生活主要来源是渡口旁的五亩田地,以及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每年拨付的补贴。生活的拮据和没有回报的义渡,却没有动摇石和良的摆渡热情。
自从石和良接替老父亲的渡工行当,他从未停歇,时时谨记父亲所说的“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踏踏实实地干下去,要把自己的渡船当成两岸老百姓的船。”44年来,石和良从来没让任何一位渡客滞留在渡口,哪怕再晚也要把渡客送到位。
对于石和良来说,渡运工作并不轻松。以往倒水河以西没有公路、没有医院,村民们有急事,只要一个电话,不论是农忙还是夜晚,石和良都会快速出现。遇上身体有疾病、年龄太大的乘客,他甚至会在下船之后,一路护送到家。如今,村民们关于故乡的印象,除了那条一直流淌的倒水河之外,还有河道上的“老船长”。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倒水河两岸的桥越架越多,渡口越来越少,乘坐渡船的人也越来越少。曾有人问石和良,为什么不停歇下来,石和良认真地说:“如果我不摆渡,还有谁能来干这个活儿呢?再说,我也放不下手里这舵。”爱人吴友梅非常支持他,时常替他摆渡。
44年风里雨里渡运40多万人次,石和良负责的渡口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他用青春守护了倒水河畔的来往客人,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两岸群众。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