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时,祖国东北边陲小城——黑龙江佳木斯,已经天亮了,张春江又是第一个到达乳化沥青生产车间的养护职工。这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尘封的乳化沥青加工设备要正式起炉了。张春江拿起抹布熟练地擦拭着操作台,看着徒弟小郑和司炉工老张进了车间,他开始了早会:“老张起炉、小郑备料,万事一定安全第一!”机器运作声响起,三人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作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养护站乳化车间班长,高大清瘦、皮肤黝黑的张春江给人的感觉总是不苟言笑。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就一直奋斗在养护生产一线,先后经历了4个道班及乳化沥青车间。
第一炉乳化沥青
38年来,他兢兢业业、勇挑重担,2003年夏天,同哈公路永安桥段发生泥石流,张春江和同事们冒高温、忍虫咬,连续奋战数日,累得几近虚脱,用最快的速度恢复交通;去年11月暴雪,他又带领同事迎风雪、战严寒,连续实施融雪剂防滑料抛洒作业,全力奋战7昼夜,直至全线通车。
张春江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理解农民就近务工的愿望。为了解决人手不足问题,在他的争取下,他的班组在附近农村雇了5名家中困难的农民。他们大多跟着张春江班组工作了近10年。上午7时,看到5名养护工陆续进入车间后,张春江立即安排他们对养护作业车、马路切割机等设备进行检修,并对养护生产工具及警示标识牌进行清理。
10时10分,张春江紧盯着操作台,经过近3小时的充分搅拌加温,乳化剂和盐酸充分研磨形成皂液,而后皂液混入加温融化后的沥青,再经过充分搅拌,就会生产出成品乳化沥青。第一炉乳化沥青生产完成,张春江小心地打开阀门,乳化沥青顺着输入管道流入储存罐中,他用一根竹竿挑了一下,露出了笑容。“刚接手乳化沥青车间时,我经常不能同时顾过来操作台的转数和锅炉的炉温,生产出来的乳化沥青达不到养护作业要求。”张春江说,“然后我就一直请教师傅、自学,终于生产出了5个品种的合格乳化沥青产品。”
张春江并未止步于此,他的乳化沥青产品等级逐年提高,经他手生产的产品做到了节能降耗、品质过硬,在公路养护作业中深受欢迎。每年经他生产的各类沥青产品近800多吨,没有一炉废料。
午饭时间到了,由于沥青车间对使用明火有严格要求,工人们的午饭都是从家里用保温桶盛着带来的。细心的张春江路过早市时买了块豆腐,用酱油、辣椒油一拌,算是给大伙加了一个菜,大家边说边笑一起吃。利用吃饭的机会,张春江对下午的工作进行了布置,他安排小郑和老张在车间看炉,自己则带着其他工友上路养护。
幸福挂在脸上
张春江不但是乳化沥青车间班长,同时也兼任哈同公路佳木斯西出口的道班长,管辖胜利路至敖其镇23公里路段的养护生产任务。每年生产的第一炉乳化沥青,张春江总要第一个使用,以检验品质。
13时,东兴村丁字路口,由于重型车辆的碾压,路口路面损坏严重。安排安全员指挥交通后,张春江便蹲在地上仔细查看受损地面情况,并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切割清除的范围。马路切割机、鼓风机齐上阵,切割坑槽、凿除、清渣、吹灰,张春江和同事的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破乳后,张春江将沥青混合料进行均匀摊铺,仔细确认摊铺的平整度,并用手推式压路机细心压平夯实。根据自已30多年的养护经验,张春江发现不同坑槽要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并总结出“圆洞方补、斜洞正补”“浅洞深补”“连续坑槽合并修补”“切线适当外移”等技巧。
18时,劳累了一天的同事们已经陆续下班了,张春江坐在桌子前,认真填写起养护日志。他常笑自己文化太浅,每天的日志就像流水账,但几十年如一日,张春江从未漏掉一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养护日志成为了站里的“活资料”,站里安排生产计划拿不准时间时,都会翻阅他的养护日志来确定时间。
19时30分,张春江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开车行驶在宽阔平整的公路上,听着那首熟悉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张春江说:“每次听着这首起源于自己的家乡佳木斯的歌曲时,浑身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行驶在自己亲手保养的路面上,一丝疲惫中透着自豪,幸福挂在脸上。
这就是张春江普通的一天。38年来,张春江始终在完成应急抢险任务中站排头,始终在日常养护任务中当先锋,始终在“四新”技术创新应用中做尖兵。2017年,张春江获评为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劳动模范;202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同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编辑:李源源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