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重复能成为专家,认真的重复则孕育赢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历经5年军营大熔炉的铁血打造和磨练,这种信念早已融入她的血脉。她就是原北京站“素萍服务组”第二代传人、现如今北京朝阳站“曹燕服务组”领头人——曹燕。
随着暑期运输高峰的到来,当每天第一抹朝阳穿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投射进北京朝阳站时,刚刚还静谧宽敞的车站瞬间被激活。“复兴号”列车奔驰穿梭、滚滚人流南来北往。此起彼伏的电台声,南腔北调的问询声、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穿梭在客流中,快人快语、健步如飞,一身铁路蓝的曹燕走到哪里,哪里似乎就是她的工作岗位。问路的、查车的、接人的、送站的,无论大事小情,简洁而清晰的回答,干脆而又不失耐心的回复,总能在第一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或为旅客提供最佳选择和指导。
一来二去成为“活地图”
谈及为何加入铁路大家庭,曹燕露出一丝顽皮的微笑,说道:“小时候家住的地方就有一条铁路线,每天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一趟趟过往的火车,觉得特别神气。”儿时被种下“诗与远方”的种子,在2007年她退伍面临职业选择时瞬间发芽,曹燕义无反顾选择了铁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到北京站报到上岗的时候,她才知道车站原来就是一个不挪窝的地方,“诗与远方”是人家旅客的事儿。更要命的是,每天迎来送往要求规矩挺多,接待服务还不能出错,有时候一腔热血还换不来旅客的好脸色,受了委屈还不能抱怨和发泄。
既来之则安之,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走。话虽这样说,但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曹燕的心情还是起起落落,激起她好奇和斗志的是同班组的老大姐们。当时北京站有7个候车室,每天要接发100多对旅客列车,那时候没有电脑、手机和查询系统,哪趟车去哪里、途经哪些车站、几点到、停靠哪个站台、在哪个候车室候车,人人都能脱口而出并准确无误,而自己对照列车时刻表,有时候都能看错行、对错点。这差距也太丢人了吧。曹燕军人的那股子不服输的拗劲就这样被唤起。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路不熟多跑几趟,反正当过兵的人,就不能认怂。一来二去,她居然在班组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地图”。在随后的日子里,更是一路“过关斩将”,从班组到车间、从车间到全站,最后代表车站连续两年摘得全局技术比武桂冠。
接棒“素萍服务组”
2012年北京站“素萍服务组”成立,由于扎实过硬的业务,曹燕顺利加入班组,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而然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当素萍大姐获知这个消息后,她并未表示认可。至于是什么原因,曹燕也是一头雾水。直到一次救助脑瘫患儿的经历,才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
那是她至今记忆犹新的场景。2014年的初夏时节,车站来了一位患脑瘫疾病的重点旅客,孩子在母亲的陪同下被接到“素萍服务组”候车。孩子突然发病,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在母亲惊慌失措之际,在部队学过战地救护的曹燕立即冲上前掐人中,素萍大姐则将孩子紧紧按住固定在轮椅上、防止摔倒,就这样大概持续了四五分钟,孩子才慢慢缓过来。而此时曹燕才发现自己和素萍大姐,浑身沾满了污物,接下来她们又给孩子进行了清洗,更换了衣物,直到顺利将这对母子送上车安顿好。“反应挺快,不怕脏,还行。”事后素萍大姐向曹燕敞开了心扉,原来老大姐是担心她扛不起这份重担。从此,她和素萍大姐开始了珠联璧合的协作,直到2018年素萍大姐光荣退休,她正式接棒成为“素萍服务组”第二代传人。
迎着朝阳续温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2022年北京朝阳站正式投入使用,曹燕带着“素萍服务组”的优良传统来到了这里,并正式组建“曹燕服务组”。
高铁站列车到达、再出发,往往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有的时间段更是会出现十几趟列车先后间隔几分钟集中到达的情况。这时,近万名旅客同时进出站,接送站旅客信息核实稍有瑕疵,就会造成接错车、送错站的事情。在这里多问一句,相互确认、互相提醒、单票认证,就成了最起码的作业流程,这还不包括沿途密云、怀柔、顺义三站重点旅客信息的收发、跟踪和确认工作。
陶志婷是现在“曹燕服务组”的“当家花旦”。在一天平均近130多条的重点旅客派工单上,红、黄、绿各色条码一目了然。单子上的“注意”是什么意思?“这是我们的小秘密,刚才与这名旅客电话沟通时,感到旅客情绪有点激动,加个备注,让接车的小伙们多留心,注意沟通方式。”陶志婷神秘地说。
“现在都是小陶挺在前面。”曹燕欣慰地说。如今,面对与日俱增的客流,“曹燕二代人”已经如冉冉升起的朝阳一样开始发光发热,亦如镌刻在她们服务台的那句话“朝阳旅途、阳光相伴”。
编辑:岳凌寒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