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如炬,生命至上守初心

2024-08-25 19:56:2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周黎 万蓉 刘山 王昌华 -标准+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广西桂林,以其秀甲天下的山水容颜,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但从今年6月12日开始,桂林市连续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天气,35个气象观测点打破建站以来24小时降雨记录,漓江遭遇超30年一遇的洪水,市区大面积内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危急关头,作为国家应急救援常备骨干力量的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简称隧道救援昆明队)闻令而动、向险逆行。

时间就是生命,险情就是命令。隧道救援昆明队按照洪涝灾害救援出警清单,出动50人15车,携带3000型龙吸水、4000型大流量排水车、便携式大流量排水泵、卫星通信指挥车等144台套救援装备火速驰援、千里奔袭灾区。

广西排涝现场安装水泵+万蓉.jpg

“喂,老婆,我要晚两天才能回来了,桂林的群众在等着我们的队伍。”正在打电话的是隧道救援昆明队战训部的工程师沈肃人,他刚拿到审批完成的婚假条,就听到紧急集合的铃声,趁行军的空隙,赶忙给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回老家举办婚礼的妻子打去电话。

历时13.5小时,连续行军1000余公里,隧道救援昆明队在凌晨2点抵达抢险排涝现场,来之即战、连续作战,立即向现场指挥部报道领取任务,并派出技术小组使用无人机扫描生成灾区3D战术图,进行战术分析和整体抽排水力量布设。针对不同的作业工况选择不同扬程、不同流量的排水装备,先后开辟8个抽排水作业区,全体指战员牢记训词精神,连续作战54.7小时,完成3个街道8个排水任务区的排水任务,累计排除积水42.9万立方米。

科技赋能 做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隧道救援昆明队根据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队伍的定位配置了侦检搜寻、钻掘救援、破拆支护、排水救援、通信指挥、应急保障、实训演练、个体防护八大类装备,累计158台套,总价值约1.54亿元。

大口径水平钻机+刘山.jpg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定要靠自力更生。”隧道救援昆明队胸怀国之大者,根据救援现场实际需求,通过全球招标、共同研发引进国内首台隧道坍方救援通道专用装备-FS-120CZ型大口径水平救援钻机,填补了国内大口径救援钻机的空白。

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建设是隧道救援昆明队科技建队的又一举措,根据隧道、洪灾、地震等极端救援条件下造成的“三断”,研究出空、天、地融合通信系统。前端灾情侦查、空中监控、信息收集、人员定位;中间通过空中无人机、地面单兵、野战光缆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后端进行信息收集、灾情分析、视频会商、指挥调度,最终达到实现救援现场10公里的网络覆盖。

忠诚履职 做英勇无畏的守护者

隧道救援昆明队建队10余年来,先后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西藏等12个省份和老挝琅勃拉邦参加隧道坍方、突泥涌水、地震、山体滑坡等各类救援行动64次,营救受灾人员394人,其中生还100人。其中:2017年9月14日,在玉磨铁路曼么1号隧道坍塌救援中,采用大口径水平钻机救援法,历时54小时打通救援通道,营救出9名被困人员,此次救援流程标准、方法科学,被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作为“典型的科学救援案例”,在全国隧道应急救援座谈会上作专题报告。2021年8月23日,在红河州哈达东隧道坍塌救援中,中铁二局昆明队首次采用竖井救援法,历时77小时成功营救5名被困人员。2023年4月11日,在临沧天生桥隧道坍塌救援中,从事故发生到救援结束,中铁二局昆明队仅用47小时营救7名被困人员,创隧道“关门”坍方救援之最。

竭诚为民+王昌华.jpg

勇当先锋 做应急救援的尖刀班

在一次次救援中,隧道救援昆明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救援经验,总结形成了快速加固技术、生命通道快速生成技术、隧道坍塌救援技术、大口径水平钻机救援技术、梯形导坑救援技术、三角导坑救援技术、顶管通道救援技术、中央水沟救援通道技术、竖井救援通道技术等一系列专项救援技术。

成立的创新工作室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和企业级重点科研课题8项,获得多项工法专利,还牵头编制《国家隧道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预案》《国家隧道救援队伍建设标准》等规范性文件,《隧道坍塌应急救援体系及救援技术》课题获中铁中铁科技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三等奖……隧道救援昆明队的救援事迹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编辑:李玲

审核:卫涛